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中的现实困境

自1956年J.McCarthy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 telligence,AI)的概念起,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图书馆作为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先行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高度敏感性,自然就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投入了大量关注。在国外,《2017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将人工智能技术列为4到5年内的重点关注的技术之一,Gartener其列为“十大战略技术”之首。在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也被认为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是“未来十年图书馆颠覆性技术”等。然而,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并不是天然融合的。图书馆服务是技术、理念和制度的有机结合。用户最终感知的落脚点也是图书馆的服务而不是单个的技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工具理性”并不能直接转换为“价值理性”。图书馆作为人文思潮诞生的产物,更要同时考虑到与人文相关的理念和管理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因此,厘清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逻辑、了解其现实困境、展望其发展路径就成为填补技术到服务鸿沟的应有之义。

技术发展不足:人机交互的体验断代

 人们通常提到的人工智能主要指的是作为一种符号逻辑系统,它是类似人类大脑一般认知复杂性的自我意识机器,即学术领域提到的“通用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然而,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在一瘸一拐地前行,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类大脑的独特之处。目前的人工智能依然以“弱人工智能”为主。因此,人工智能自身技术革新的局限性也必然造成图书馆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局限。在人工智能应用讨论热火朝天的医药领域,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人工智能缺乏“人类触感”(human touch)的问题。图书馆同样是一个需要和诸多人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领域,如何保证用户在图书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对服务的体验不发生断层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生态系统而言,图书馆无论在实体场域还是在虚拟场域内都存在大量人和人、人和资源之间的交互。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理解信息资源,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工作将其体力或脑力成果与图书馆用户进行沟通与交互,最终为用户提供信息获取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人工智能代替部分服务职能后,这两个交互的环节可能便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局限而产生问题。一方面,机器如何理解信息资源,是否能完全理解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检测机器是否理解了信息资源值得更多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过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将变成人与机器的交互。但是,以机器人为例,目前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还存在着相关技术的不成熟、图书馆专业语料库的不足、图书馆环境过于复杂性等问题。目前,机器尚不具备完全理解人类的能力,用户的需求可能无法被机器人理解。因此当前的技术瓶颈下,人机交互的体验可能会发生降档,既缺乏人人交互的友好性,有时候更缺乏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论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智能咨询机器人,还是行走在图书馆实体空间具有交互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均需要其更像图书馆馆员一样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服务理念落后:缺失下的服务失范与伦理困境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颠覆和冲击,图书馆中也出现了以技术研究主导图书馆学的现象,进而严重地冲击图书馆学的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图书馆实际的服务与其理念、使命相悖的现象。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科学内涵表现为“敬畏图书馆制度、维护图书馆权利、对弱势人群的知识关怀和坚持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作为人文思潮的产物应该是社会公平的有力促进者,然而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中,由于管理理念的不完善,人工智能可能会放大或增强已有的不平等体系,产生种族、宗教、性别歧视问题,从而使得图书馆服务“失范”。特斯拉执行长E.Musk在全美州长协会夏季会议时曾提到,建立具一般智力

(generalintelligence)AI的行为,等于“召唤恶魔”(summoningdaemon)。在人工智能的现实运行中,也出现了由于管理疏忽而导致的伦理性、道德性问题。

  近年由微软开发的聊天机器人Tay在推特上线,然而该项目在24小时后便被紧急关闭。Tay是由人工智能算法支持的虚拟机器人,这些算法的设计初衷是让机器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模仿人类的交流方式。但是由于疏于管制,机器人从最糟糕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角落汲取信息,它不但辱骂用户,还发表了种族主义评论和煽动性的政治宣言。在当前人工智能正处在并可预想地长期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如何保证人工智能拥有人类的价值观,拥有图书馆的服务价值观,秉持社会正义和伦理公正,从而不走在社会主流、社会公平正义的反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代替图书馆员的工作,确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极有可能引发控制危机,在图书馆与社会交互时发生激烈的伦理问题,产生更大的矛盾。

管理制度的缺失:机器学习与信息泄露

  图书馆人工智能必然需要有大量用户数据进行机器学习,但在为用户提供便捷化、精准化服务的同时,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尤其在用户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用户信息与用户隐私的边界难以确定,这给图书馆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在未来社会,随着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机器的!加,人工智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个人隐私,这就给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难题。基于用户的数字足迹和个人信息的人工智能服务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大数据就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燃料”,这使得我们能够享受基于用户数据的个性化推荐带来的便利,如人工智能巨头Amazom和Google在商品推荐、广告推荐和Alexa机器人等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如果人工智能为人所用,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手中,就很有可能会被“大数据杀熟”,如2018年Facebook爆出的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丑。

  在这其中,如果缺失了合理的管理制度,那就会使数据泄露和数据非法交易有机可乘。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利用用户数据进行用户阅读、借阅习惯的机器学习,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借阅推荐,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用户体验的有效提高;另一方面,用户的个人隐私也可能被泄露从而引发社群公关危机。在这场数据革命中,欧洲明显态度颇为谨慎,今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正式生效,它将有效遏制政府和企业使用用户的隐私数据。它给予每位个体用户更多的权利,同时限制科技公司用大数据牟利。不言而喻,合理的制度是规范图书馆人工智能技术合理应用的准绳,也是遏制数据非法利用的法网。

本期文章由书堆君摘录自:

杨九龙,阳玉堃,许碧涵.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04):32-3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