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专栏 | 徐为林:我那思念的小村庄
江南
·专栏
主编:蒋新民 / 副主编:紫珊瑚
责任编辑:小西 积健为雄
主播:欢子
特邀评论:徐为富
文 :徐为林 / 配图:堆糖
我的家乡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清粼粼的射阳河,弹着弦儿唱着歌,在老家的四周汩汩流淌。
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地,坐落着一个个水墨画似的小村庄,有的依偎着小河,有的住在高岗,星罗棋布地散布在村子的四面八方。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整个村落分为朱庄、青龙庄、小张庄、黄龙庄、掘港庄、西墩、六合庄等,每个村庄都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朝夕相处,心灵相通,和睦共事,友好亲近。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每到吃饭时,那村庄袅袅的炊烟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张家唤儿李家喊女吃饭的吆喝声,也时常响在耳畔。原生态的村落,那年月,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美丽的青龙庄。这是解放前顾氏地主家的一座庄园,占地约为五十亩。四周是又宽又深的护庄河,以防强人打劫,南北设有吊桥,昼放夜起。庄内有两个池塘,称为太平塘,便捷防火。正方形的圩河内长着密密的芦苇,岸上布满荆棘,池塘上荷藕连片,香菱浮在水中。庄园的东南角还建有一座土神庙,常年香火不断,直到“文革”时被毁。
解放后,青龙庄便成了集体农庄,废除了吊桥,南端筑堰坝与外界相通。建国前,青龙庄是邵尖乡公所居住地,我的舅父是邵尖乡首任指导员。建国后,青龙庄也成为村级行政中心,现今的青龙村由此而得名。步入大跃进年代,青龙庄也是驰名江淮地区“大运河”肥皂厂的诞生地。从父辈们的故事中,我深知衣胞之地昨天的历史,在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01
一九六零年秋天,我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沿海地区垦荒种粮,举家迁徙到射阳县的临海镇中伍村,离别了青龙庄。在特殊的岁月中,三年垦荒的艰辛历程,磨砺了父亲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意志!一九六三年冬天,他又携家带口回到了那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一青龙庄。从此,我在那里歌唱,在那里成长,撒下了串串儿时的梦……
春日,五月阳光下,圩河茂密的芦苇迎风起舞,芦雀在丛中跳跃鸣唱(家乡人称柴刮鸟),那清脆亮丽“刮刮叽”的叫声,方圆几里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我和发小们循声摸去,准不空手,每次兜里总是装上几枚芦雀蛋。尽兴一阵后,我们扯下芦叶,卷成圆桶状,放在嘴上轻轻一吹,那“呜呜”的低沉悦耳的声音飘向天际,简易的芦笛吹响了春天的歌。
夏日,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知了”躲在树上一个劲地鸣叫。尤其闷热的中午,那叫声格外频繁,闹得歇夏午休的人们心烦意乱。我们这些小屁孩,不怕烈日的曝晒,总是在大人们的酣睡中,偷偷地溜出家门,三五成群,两个一党,结伴在一起撒欢打闹。我们用粗壮笔直的芦苇做粘扑,上端折成三角形,在房檐下粘上蜘蛛网,似猴子一般赤脚爬到树上,找准“知了”隐藏的地方,敏捷地扑上去,顷刻间,“知了”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有时也有失手,“知了”逃之夭夭,飞向远方。玩得满头大汗时,在村庄东大港一块长条石的码头上,我们脱去衣服,光着腚,跳入河中洗澡打水仗,尽兴地玩耍,全然把大人们的嘱托忘记!夜晚,圩河的芦苇丛中,萤火虫提着灯笼飞来飞去,如穿梭一样地繁忙(现今也许因大量施用农药化肥,萤火虫已不曾多见),夏夜的星空下,忽亮忽闪。时而落在水面,时而飞到我们身边。我们早已备好透明的玻璃瓶,将萤火虫捕捉置于其中,聚集多了像灯笼,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
秋日,天高气爽,艳阳照耀大地,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池塘中的莲籽、红菱馋得小伙伴们口水直往外溢,我们瞅准大人们上工的机会,趟在其中,随手拈来,那白白的果肉放进嘴里,一股清香的味儿直钻心田。庄上户连户,人口密,发小们常在一起玩耍,不免也搞些恶作剧。不是东家的尿壶被搞漏,就是西家的梨子被袭。一天疯到晚,快乐的时光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02
冬日,天寒地冻,大地苍茫一片。儿时的冬天觉得特别寒冷!天空飞舞的雪花,把小村庄打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厚厚的积雪足有膝盖深,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起串串冰凌。我们不畏严寒,冒着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在雪地上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在冰河上抽陀螺、砸钱堆,把板凳当雪撬推着跑,玩得不亦乐乎。两只小手冻得紫萝卜一样,也毫不在乎。时常在大人们的吆喝声中,我们才不舍地回家。
儿时的趣事,美丽的青龙庄成为我人生最美的记忆!
一九七六年秋天,一场“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紧跟时代步伐,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结合本地实际,团结一心,开展一项以治水、平田整地为龙头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他们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树立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战天斗地,“欲与天公试比高”。仅用自已手中的小木车,经过三年的日夜奋战,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一派新农村的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平展的田畴成框连片,纵横的沟渠交错田间,洁净的小河从门前穿过,岸边的花草绿树莺飞草长。宽敞明亮的农舍居点成线,再不是过去那低矮的泥土草房;坚固的水泥马路取代了乡间的泥泞小道,宽阔的路面上整天车来人往。昔日小村庄的影子已无踪迹,燃起的乡愁依稀在梦中似曾相见。
尽管岁月风吹雨打,那逝去小村庄的剪影,刻凿心头,打磨不平,让我永远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