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通过桥梁的工程应急方案探讨
高山峡谷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在此经过的公路等线性结构物,应充分提前考虑到不良地质体对公路的影响,提前做好相应的绕避、预加固工程或预留公路安全使用年限范围内的容错空间。否则,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由于公路指标偏低,结构物修建成型,造成后期公路运营期间处于相当被动的地步。
而对于已经发生地质灾害危及公路结构物时,应根据灾害的特征与公路的相互关系,合理设置应急或永久处治工程,防止工程应急出现“越应越急,越应越大”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合理的分析病害性质与公路结构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解决公路结构物面临的“头顶悬剑”是病害应急工程所要考虑的关键,而不应把永久工程处治方案作为应急工程的整治之道,否则,可能错失应急时机,或造成病害无法控制。正如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当务之急是怎么保住他的命,而不是研究他将来如何调养康复。也就是说,应急工程可以相对简单粗暴,可以不必字字斟酌。但这种简单粗暴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否则,病人都死了,再好的调养之法也终究是水中花,镜中月。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过分追求细枝末节反而有时适应不了诡变的形势。
对于泥石流的工程治理,贯彻的是能排则排,不能排则拦的理念。也就是说,如果泥石流能顺利疏排通过被保护的对象,则往往是最安全、最经济的理想的处治措施。这就要求泥石流的排导槽要有足够的过流空间,要求被保护的结构物有足够的净空确保泥石流顺利通过。
而如果泥石流由于多种原因不能顺利疏排,则往往需要对泥石流进行必要的拦挡,从而减小其下泄的颗粒物量,从而提高泥石流的稀性,减少其在下游沉积淤塞的能力和破坏力。否则一旦泥石流不能顺利疏排而造成沟道淤塞或结构物净空充塞,就可能直接造成被保护结构物的破坏。
某高山峡谷区线路以两隧夹一桥的形式跨越泥石流沟。在公路通车运营几年后,由于线路标高不足,造成沟内泥石流暴发时直接将桥下净空消耗殆尽,泥石流堆积面与桥梁底部相接。
为了处治泥石流病害,相关单位正在桥梁上游的泥石流沟道内修建排导槽,用以疏排可能暴发的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