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7
羚角钩藤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片(先煎)4.5克,霜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15克,钩藤(后下)9克,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燥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肝阳上亢,头痛,头晕,震颤。
【方解】: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共为主药。桑叶疏散肝热,菊花平肝熄风,助主药以清热熄风,共为辅药。火旺生风,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增液缓急;邪热亢盛,每易灼津为痰,故用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风火相煽,必上薄于心,故又有茯神木平肝熄风,舒筋通络,宁心安神,以上共为佐药。生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肝熄风,增液化痰,舒筋通络之。
【按语】:本方以舌绛而干,高热抽搐、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高热痉厥、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产后惊风、妊娠子痫等。如见抽搐频繁,加全蝎蜈蚣、僵蚕;高热烦渴,加知母、石膏、腑实便秘,加芒硝、大黄;邪热内闭,神志昏迷,全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高热不退,津伤较甚,加麦冬、玄参、石斛、阿胶;痰多昏睡,加郁金、菖蒲、天竺黄;原发性高血压头昏目眩属阴虚阳亢者,加准牛膝、白蒺藜。
若邪热久羁,耗伤真阴,以致虚风内动者,又非本方所宜。
【附方】:
1、钩藤饮(《医宗全鉴》),由钩藤、羚羊角、人参、全蝎、天麻、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祛风,益气解痉。主治小儿天钓,手足抽搐,牙关紧闭,惊悸壮热,头目仰视及气虚者。
2、镇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由钩藤、青黛、羚羊角、龙胆草、清半夏、生赭石、僵蚕、茯神、薄荷叶、朱砂构成。功能清肝祛风。主治小儿急惊风,其风猝然而得,身挺颈痉,四肢抽搦,神昏面热,或痰涎上壅,或目睛上窜,或牙关紧闭,或热汗淋漓。
3、熄风宣窍法(《医方囊秘》),由羚角片、真滁菊、钩藤、明天麻、冬桑叶、蝎尾、橘络、陈胆星、法半夏、白茯苓、鲜石菖蒲根汁、淡竹沥构成。功能宣窍熄风,化痰通络。主治卒中神志不清,痰涎上壅,口眼㖞斜,口不能言。
清热熄风汤(《中医治法与方剂》),由石膏、银花、莲心、连翘、竺黄、大青叶、炒栀子、钩藤、蜈蚣、全蝎、
1、僵蚕、地龙、蝉蜕、菖蒲构成。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痉。主治热盛动风,昏迷,抽搐,谵语,舌质绛,脉弦数。
2、羚羊镇痉汤(《温病刍言》),由羚羊角粉、生石决明、生石膏、龙胆草、全蝎、僵蚕、钩藤构成。功能祛风镇痉,清热平肝。主治温病高热不退,热极动风而致四肢痉挛抽搐,颈项强直。
3、龙胆羚羊角汤(《中医妇科治疗学》),由龙胆草、干地黄、黄芩、羚羊角、茯神、车前子、丹参构成。功能清热平肝,熄风养血。主治子痫,偏于风热。未发之前,头痛甚剧,头昏眼花,面色发红,大便秘结,脘腹疼痛,或有呕吐;病发后,神昏抽搐,舌质红,脉弦滑而数。
4、疏风清热饮(《实用中医小儿科学》),由清水豆卷、桑叶、连翘、炒栀子皮、薄荷、黄芩、僵蚕、钩藤、菊花组成。功能清热镇痉。主治急惊风高热期,壮热,面红唇赤,涕泪俱无,头部剧痛。
琥珀彻底汤
【方源】:《史记恩家传方》
【组成】:独活9克,三角将军(即3个角的屎官牛)3个(焙干),人指甲3克(焙黄),全蝎、僵蚕(炒)各7个,蝉蜕15克,天南星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服药前将朱砂粉1.5克,琥珀1.5克,赤金箔3张研细末,用开水或黄酒冲服。
【功效】:祛风镇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
【方解】:方中独活、三角将军、人指甲祛风通济;全蝎、僵蚕祛风镇痉止痛;蝉蜕、天南星解痉镇痛。诸药合用共起祛风镇痉止痛之功。本方特点主要用较多的虫类药以祛风止痉。
撮风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川蜈蚣半条,钩藤4.5克,朱砂,僵蚕、全蝎各3克,麝香150毫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竹叶汤调服。亦可用作汤剂,水煎服,麝香兑服。
【功效】:熄风,除痰,止痉。
【主治】:小儿破伤风,舌强,唇青,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方解】:方中蜈蚣熄风止痉;钩藤滋阴止痉。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治病菌为破伤风杆菌,此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灰尘、人和动物粪便中均有存在。故当人体受损伤(如战伤、各种创伤、锈钉伤、木刺伤及污秽的擦伤等)时,均可导致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而发病;有时是损伤轻微,局部症状不明显,也可由于并发其他细菌感染而致组织缺氧、有利于破伤风菌繁殖而发病。故一旦有损伤就要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除应用上述方剂外,最重要的是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大射干汤
【处方】 射干1钱,当归1钱,麻黄1钱,肉桂3分,桑皮1钱,枳壳6分,紫菀6分,独活6分,杏仁6分,半夏1钱2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暴寒,热伏于内,咳嗽呕吐。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5片,水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 《杏苑》卷三
消食化滞,调和脾胃。主脾胃失和,饮食不香,停食停水,消化不良
大山楂丸
【处方】 生山楂10千克 麦芽(炒)1.5千克 神曲(炒)1.5千克
【制法】 共研为细粉,过罗,每500克细粉,加白糖25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 消食化滞,调和脾胃。主脾胃失和,饮食不香,停食停水,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撮风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川蜈蚣半条,钩藤4.5克,朱砂,僵蚕、全蝎各3克,麝香150毫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竹叶汤调服。亦可用作汤剂,水煎服,麝香兑服。
【功效】:熄风,除痰,止痉。
【主治】:小儿破伤风,舌强,唇青,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方解】:方中蜈蚣熄风止痉;钩藤滋阴止痉。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治病菌为破伤风杆菌,此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灰尘、人和动物粪便中均有存在。故当人体受损伤(如战伤、各种创伤、锈钉伤、木刺伤及污秽的擦伤等)时,均可导致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而发病;有时是损伤轻微,局部症状不明显,也可由于并发其他细菌感染而致组织缺氧、有利于破伤风菌繁殖而发病。故一旦有损伤就要预防破伤风的发生。除应用上述方剂外,最重要的是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或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风引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56克,干姜56克,龙骨56克,桂枝42克,甘草28克,牡蛎28克,寒水石84克,滑石84克,赤石脂84克,白石脂84克,紫石英84克,白膏84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服6~9克,用井花水煎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肝阳亢盛,风火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偏瘫或四肢瘫痪,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以及癫痫,小儿抽风抽搐。
【方解】:本方用牡蛎、龙骨、石英、石脂重镇以潜肝阳之亢;石膏、寒水石、滑石咸寒以泻风化之火;其妙处在用大黄之苦寒泻下,使热盛风动得以平息;反佐以桂枝、干姜之温,而制诸石之咸寒;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熄风,重镇潜阳之功。
【按语】:本方以瘫痪、癫痫、头痛晕眩、惊风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卒中,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官能症、原发性高血压等病症。若肝阳是上亢而肝内动,则去干姜、桂枝、加石决明、灵磁石、钩藤、地龙;若经络不通,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顺,则加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若癫痫频发,则加僵蚕、全蝎、胆南星。
【同名方】:
1、《备急千金要方》风引汤,由麻黄、独活、石膏、茯苓、吴茱萸、秦艽、人参、细辛、桂心、防风、川芎、附子、甘草、干姜、防己、白术、杏仁构成。功能散寒祛风,燥湿通络。主治风毒脚气,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附方】:
1、镇静丸(《中药成方配本》),由朱砂、琥珀、青礞石、珠粉、天竺黄、胆星、天麻、白附子、全蝎、僵蚕、天花粉、西牛黄、寒水石、飞腰黄,麝香、生甘草构成。炼蜜为丸,金箔为衣。功能祛风化痰,镇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痰喘搐搦等病症。
2、镇惊丸(《医宗全鉴》),由茯神、辰砂、麦冬、远志、石菖蒲、枣仁、牛黄、珍珠、黄莲、胆星、钩藤、天竺黄、甘草、犀角构成。功能镇惊安神,清热祛风。主治小儿心肝热盛,因受惊吓,神气溃乱,遂为痫症,发时急叫吐舌,面色乍红乍白,悚悚不安,如人将捕之状。
3、镇惊丸(《直指小儿方》),由紫石英、远志、铁粉、茯神、人参、琥珀、滑石、炮南星、龙齿、蛇黄、熊胆、轻粉构成,炼蜜为丸。朱砂为衣。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小儿惊痫。
地黄饮子
【方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薄荷适量。也可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滋阴肾,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㾦痱症,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药;山茱萸温肝固精,强阴助阳,肉苁蓉,巴戟天补肾壮阳,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元,以上共为辅药,主辅相协,足以温养下元,摄纳浮阳。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交,以济于平,又足以制桂、附之温燥;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水泛为痰,堵塞窍道,故用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以上共为佐药。少量薄荷收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生姜、大枣和其营卫,扶正可以祛邪、共为使药。综观全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而以治下治本为主。诸药合用,补而不留邪,温而不刚燥,共奏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使下元得以温养,浮阳得以摄纳,心肾交通,窍开痰化,暗痱自愈,本方以地黄为主药,药无过煎,数滚即服,不计时候,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之曰“地黄饮子” 。薄荷味引,和其营卫,均为使药。综观全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而以治之、治本为主。诸药合用,共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使水火相济,痰浊得除,则㾦痱可愈。
【按语】:本方以足废不能行、舌强不能言、神形俱疲、腰膝酸软、脉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症、乙脑后遗症、小脑共济是调整、脊髓空洞症、帕金森病、脊髓结核、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如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夹有淤血者,加丹参、牛膝、川芎、赤芍。足废偏于肾阴虚而骨节烦热者,则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于肾阳虚而兼腰膝冷感者,加仙茅、淫羊藿;若只见足废不用之症,可去远志、菖蒲、薄荷等开窍宣通之药;如纯属阴虚而痰火盛者,去温燥的肉桂、附子、加竹沥、贝母、胆星、天竺黄。
本方的特长是温而不燥、然毕竟偏于温补,故肝阳偏亢者,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1、《丹溪心法》地黄饮子,由炙甘草、生地黄、人参、熟地黄、黄芪、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泽泻、炙枇杷叶构成。功能清热滋阴。主治咽干消渴,而赤烦躁。
《外台秘要》地黄饮子、由生地黄汁、生麦门冬、芦根、人参、白蜜、橘皮、生姜构成、功能清热和胃。主治心胃虚热,呕吐不食,食则烦躁。
开胃消食。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大山楂丸
【处方】 山楂1000g 六神曲(麸炒)150g 麦芽(炒)150g
【性状】 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炮制】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炼蜜,混合,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开胃消食。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2丸,一日1~3次,小儿酌减。
【规格】 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大山蓣圆
【处方】 白术、麦门冬(去心)、白芍药、杏仁(去皮.尖.麸炒黄)、防风(去芦.叉)、川芎,各一两半;大豆黄卷(炒)、熟干地黄、肉桂(去粗皮.僸.炒)、当归(酒浸),各二两半;桔梗、白茯苓(去皮)、柴胡,各一两二钱半;干姜(炮)七钱半,甘草(炙)七两,大枣一百个(蒸熟.去皮.核),阿胶(炒)、人参,各一两七钱半;白蔹半两,山蓣七两半。
【炮制】 上为末,炼蜜与蒸枣同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
又治风虚,头目眩运,心神不宁,及病后气不复常,渐成劳损。
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百疾。
常服养真气,益精补髓,活血驻颜。
【用法用量】 每服一圆,温酒或米饮化下,嚼服亦得,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杀鬼丸
【别名】 杀鬼丸
【处方】 虎头骨30两,雄黄1两(细研),鬼臼1两(去须),天雄1两(去皮脐),皂荚1两(去皮及子),芫荑1两,藜芦6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杏核大。
【功能主治】 热疾、时气、伏尸。
【用法用量】 杀鬼丸(《圣济总录》卷一○○)。
【摘录】 《圣惠》卷五十六
解语汤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防风4.5克,天麻4.5克,炮附子4.5克,酸枣仁7.5克,羚羊角3克,官桂3克,羌活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水煎,加竹沥半杯,姜汁数匙,冲服。
【功效】:祛风通络,平肝熄风。
【主治】:卒中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方解】:本方中羚羊角、天麻平肝熄风;肉桂温通心阳,酸枣仁养血安神;羌活、防风通络疏风;附子、竹沥、姜汁化痰和胃,甘草缓急和中。诸药配伍,具有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之功。
【加减】:脉虚者,加人参。
【按语】:本方以卒中舌强语骞、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卒中失语。语言不利,加石菖蒲、胆南星、远志、天竺黄、僵蚕;半身不遂、加黄芪、地龙、川芎、川牛膝、桑枝;口眼㖞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蝎。
【同名方】:
《证治准绳》解语汤,由羌活、天麻、防风、肉桂、川芎、天南星、陈皮、白芷、人参、当归、甘草、羚羊角、酸枣仁、竹沥(另一方有石菖蒲、远志)构成。功能平肝祛风,消痰通络。主治失音不能言者。
【附方】:
1、清神解语汤(《古今医鉴》),由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药、远志、陈皮、麦门冬、乌药、枳实、石菖蒲、制南星、白茯苓、黄莲、防风、羌活、甘草、生姜、半夏、竹茹、童便、姜汁、竹沥构成。功能清心化痰,宣窍解语,通络祛风。主治卒中痰迷心窍,不能言语。
2、神仙解语丹(《校注妇人良方》),由炮白附子、远志、菖蒲(去心、甘草水煮)、天麻、羌活、全蝎、胆南星、木香构成。研为细末,曲糊为丸,用薄荷煎汤服下。功能祛风化痰,宣窍通络。主治心脾受风,涎唾溢盛,言语骞涩。
川芎茶调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120克,荆芥120克,白芷60克,羌活60克,甘草60克,细辛30克,防风45克,薄荷24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清茶调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方中川芎辛温升散,善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巅顶痛),《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为主药;羌活辛苦温,表散风寒,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辛温,发表祛风,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纲目》引李杲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均为辅药;风为阳邪,善行变数,日久可郁而化热,故用大量薄荷辛凉散风,荆芥辛温,祛风而清头目,更有防风辛甘微温,善祛风邪,细辛辛温,祛风止痛,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和中益气,使升散不致耗气,且能调和诸药,茶清苦寒降火,上清头目,可监制风药之辛燥升散,使升中有降,均为使药。服于食后,是使药性留恋于上,不致速趋于下。本方集大队辛散之品,疏风而止头痛,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头痛
1/3
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因本方主药为川芎,剂型为散剂,用茶清调服,故方名“川芎茶调散”。
【按语】:本方以偏正头痛,恶寒发热,巅顶作痛、目眩鼻塞、苔薄脉浮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慢性鼻炎、所导致的头痛等。如风热头痛,去细辛、羌活、加菊花、钩藤、僵蚕;风寒偏胜,去薄荷,加生姜、苏叶;头痛经久不愈,加桃仁、全蝎、红花;慢性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加苍耳子、辛夷。
【同名方】:
《银海精微》川芎茶调散,本方去细辛、白芷、加石决明、木贼、炒石膏、菊花构成。功能祛风清热。主治一切热泪及眼弦赤烂。
【附方】:
1、愈风饼子(《儒门事亲》),由炮川乌、川芎、甘菊花、防风、白芷、细辛、羌活、天麻、荆芥、薄荷、炙甘草构成。功能祛风止痛。主治雷头风,症见头上生赤肿结核,或如酸枣状。
2、温脑散(《传言适用方》),由川芎、炮川乌、天麻构成。共研为细末,煎茶送下。功能散寒祛风止痛。主治头风。
川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薄荷叶、防风、细辛、桔梗、甘草构成。功能祛壅化痰,利咽清目。主治头痛眩晕,颈项紧急,肩背拘急,肢体烦疼,皮肤瘙痒,心悸、烦热,脑目昏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2、菊花茶调散(《银海精微》),本方加菊花、蝉蜕、僵蚕构成、功能清利头目,疏风散热。主治头晕目眩,风热上攻,及偏正头痛。若风热偏盛,则去羌活、细辛,加钩藤、蔓荆子。
3、清眩丸(《中药制剂手册》),由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组成。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鼻塞不通。
散偏汤
【方源】:《辩证录》
【组成】:白芍15克,川芎30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白芥子9克,香附6克,甘草3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止痛,疏肝解郁。
【主治】:郁气不宜,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遂致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痛时轻时重,遇顺境则痛经,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方解】:本方中川芎祛风止痛,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为君药。配以白芷、郁李仁助川芎散风,止痛;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芥子以化痰;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祛风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偏头、时重时轻、随情绪变化而增减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如肝火偏盛,加丹皮、黄芩、栀子;久痛入络,加桃仁、丹参、红花;便溏者,去郁李仁。
【附方】:
救脑汤(《辩证录》),由辛夷、当归、蔓荆子构成。功能祛风止痛,活血养血。主治头剧痛,头痛连脑,双目赤红,
1/2
1、如破如裂。
2、神圣散(《太平圣惠方》),由麻黄、细辛、藿香、全蝎构成。共研细末,每次3克,用薄荷酒或荆芥煎汤服下。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夹脑风,以及洗头后伤风,头偏痛重者。
清上蠲痛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当归3克,白芷3克,川芎3克,羌活3克,细辛0.3克,防风3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苍术3克,麦冬3克,独活3克,黄芩4.5克,生甘草0.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止痛。
【主治】:正、偏头痛。
【方解】:本方中川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配以当归养血活血,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细辛、羌活、白芷、独活、苍术、防风疏风止痛;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疏风散热;黄芩清热泻火;麦冬清热养阴,以制风药之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具有清热止痛,疏风散邪之功,主治风热上扰之头痛。
【按语】:本方以头痛、发热、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上颌窦炎头痛等。
本方辛散药物较多,凡血虚、气虚、肝肾阴亏而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菊花散(《重订严氏济生方》),由石膏、防风、甘菊花、旋覆花、枳壳、蔓荆子、炙甘草、生姜、羌活构成。功能疏、风清热止痛。主治风热上攻,口干烦热,持续头痛。
2、祛风清上散(《证治准绳》),由黄芩、羌活、白芷、防风、柴胡、川芎、甘草、荆芥构成。功能清热祛风。主治眉棱骨痛,风热上攻。
大散方
【别名】 百草散、备急百灵膏
【处方】 草木茎叶(5月5日平旦在方圆5里内采)每种各半把。
【制法】 日正午时切,礁捣,用石灰1斗,捣令极烂,仍先选拣大实桑树2-3株,凿作孔,令可受药,后分药于孔中,实筑令坚,后以桑树皮蔽之,用麻捣,石灰密泥,令不泄气。更以桑皮缠之令牢,至9月9日午时,出取阴干,百日药成,捣之,日晒令干,更捣,绢罗,贮之。
【功能主治】 金疮伤折出血。
【用法用量】 百草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九)、备急百灵膏(《传信适用方》卷三)。
【摘录】 《圣惠》卷六十八
肝肾不足,风寒外袭,头痛眩晕,口眼喎斜,耳聋耳鸣,风寒湿痹。面骨痛,风眩痛。阳虚风寒入脑,头痛目眩,如在舟车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之声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产后风
大三五七散
【别名】 天雄散、三五七散
【处方】 天雄3两,细辛3两,山茱萸5两,干姜5两,薯蓣7两,防风7两。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肝肾不足,风寒外袭,头痛眩晕,口眼喎斜,耳聋耳鸣,风寒湿痹。面骨痛,风眩痛。阳虚风寒入脑,头痛目眩,如在舟车之上,耳内蝉鸣,或如风雨之声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产后风。
【用法用量】 天雄散(《圣惠》卷二十二)、三五七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各家论述】 《医方考》:大寒中于风府,令人头痛,项筋紧急者,此方主之。风府,脑后之穴,督脉之所主也。寒者,天地严凝之气,故令项筋紧急。干姜、附子,辛热之物也,可以散真寒;细辛、防风、气薄之品也,可使至高巅;山萸养督脉之阴,茯苓和督脉之阳。
【摘录】 《千金》卷十三
头风眩晕,口喁目斜,耳聋
大三五七散
【别名】 三五七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天雄 细辛各90克 山茱萸 干姜各150克 薯蓣 防风各210克
【制法】 上六味;捣末过筛。
【功能主治】 主头风眩晕,口喁目斜,耳聋。
【用法用量】 每次1.5克,用清酒调服,一日二次,不知稍加。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医痫丸
【方源】:《验方汇编》
【组成】:半夏、猪牙皂角各60克,僵蚕45克,南星、白矾、乌蛇各30克,白附子15克,朱砂7.5克,全蝎6克,雄黄4.5克,麝香1.8克,蜈蚣半条。
【用法】:研末,制成小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
【功效】:祛除风痰,熄风定惊。
【主治】:癫痫昏迷,痰涎壅盛,四肢抽搐的病症。
【方解】:癫痫之症,历来被认为是痰浊蒙蔽心窍所致。如朱丹溪认为:“痫症有五……无非痰涎壅盛,迷闭孔窍。”《医学正传》:“痫病主痰,因火动所作。”本方故以化除顽痰为主,辅以通络开窍之药,故治疗癫痫以痰涎壅盛的效果颇佳。
续命风行汤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麻黄、桂心、附子各3克,川芎、防风、独活、防己、当归各9克,甘草、生姜各10克,石膏、党参各12克,杏仁6克(去皮、尖)。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养血,祛风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癫症,不醒人事,狂言舌肿。
【方解】:方中麻黄、桂心、附子湿经通络;川芎、防风、独活、防己、当归祛风涤痰养血;甘草、生姜、温养化痰;石膏清热开窍。清药合用共奏温经养血,祛风涤痰,开窍之功。本方亦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温白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天麻15克,白僵蚕、白附子、制南星各30克,全蝎6克。
【用法】: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日服2次,姜汤送下。
【功效】:镇痉驱风,除痰解挛、
【主治】:风痰所致的癫、狂、痫症,以及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方解】:方中天麻驱风解痉;白僵蚕、白附子、制南星、全蝎搜风通络,祛痰解痉。全方共奏镇痉驱风,除痰解挛之功。
大三脘散
【处方】 独活30克 白术22,5克 甘草22,5克(微炙)干木瓜(切,焙干)30克 紫苏30克 大腹皮30克(炙黄用)陈橘皮22.5克 沉香30克 木香22.5克 川芎22.5克 槟榔22.5克
【制法】 上十一味,共为粗散。
【功能主治】 主三焦气逆,胸膈虚痞,两胁胀痛,面手浮肿,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每服7.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取便利为效。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大三黄丸
【处方】 大柏皮4钱,黄连4钱,山豆根4钱,黄芩4钱,滑石2钱,黄药2钱,硼砂2钱,脑子1钱,麝香1钱,甘草各1钱,百草霜4钱。
【制法】 上为末,新汲井华水为丸,如小指头大。
【功能主治】 上焦壅热,咽喉肿闭,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目赤睛疼,燥渴心烦,齿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入口噙化,旋旋咽下。
【摘录】 《得效》卷八
大乳没散
【处方】 白术 当归 白芷、炙草 没药各9克(研匀)乳香6克(另研)桂心4.5克(研)
【制法】 上药和匀,再研极细。
【功能主治】 主跌扑损伤,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9克,温酒送下。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
镇肝熄风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长有力者。
【方解】:本方主症为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脑中热痛;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故时觉噫气,若肝阳过亢,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则出现眩晕颠仆,不知人事,或肢体活动不便,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脉弦长有力,为肝阳亢盛之象。
本方为镇肝熄风之良剂。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血肝肾之效,为主药。代赭石和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是为辅药。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光;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主药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以利于肝阳之平降镇潜,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于麦芽相配,能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均为使药。
【使药】:痰多者,加胆星;心中剧热者,加生石膏;尺脉重按虚者,加净萸肉、熟地黄;大便不实者,去赭石,龟板,加赤石脂。
【按语】:本方以面色如醉、头目眩晕、脉弦长有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嗜酪细胞瘤、原发性高血压、月经前期紧张症等。如头痛目眩重者,加菊花、夏枯草;心中烦热,加黄芩、栀子;痰热甚,加竹沥、胆星、川贝母;血压过高,头痛较剧,眼目胀痛者,加夏枯草、石决明、钩藤、菊花、苦丁茶;失眠多梦,加珍珠母、夜交藤、茯神、龙齿。
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本方加减(怀牛膝、生龙骨、生赭石、生牡蛎、生白芍、天冬、玄参、川楝子、青蒿、夏枯草、钩藤、何首乌、夜交藤)煎剂给麻醉猫小肠灌注后20分钟发现降压作用,最显著时平均降压5.8千帕,持续约80~110分钟。每隔10~20分钟,重复给药,降压幅度并无显著差异,说明无快速耐受性,无积蓄作用。兔静注普鲁卡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苯海拉明,均不影响本方的降压幅度,但静注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以后,本方的降压幅度明显减弱。将本方作小白鼠腹腔注射,有较强的镇惊抗厥作用。蛙在体心脏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证实,本方有直接抑制心肌的作用,使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蛙血管的灌流实验证明本方对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不是很明显。
【附方】:
1、脑立清(《常用中成药》),由磁石、代赭石、冰片、半夏、珍珠母、牛膝、生熟酒曲、薄荷脑组成。功能镇肝降逆。主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头胀,失眠,健忘,口干烦躁者。孕妇勿使用本方。
2、潜阳滋降法(《类中秘旨》),由龟板、灵磁石、阿胶、甘菊、黑豆衣、女贞子、熟地、生地、蝉蜕构成。功能潜阳熄风,滋肝养肾。主治卒中初起,手足不遂,昏迷不省,热痰上壅,口歪眼斜。微见热,加石斛;大便不通,加麻仁;小便多,加龙齿。
3、潜阳熄风法(《临症指南医案》),由龟板、熟地、生牡蛎、灵磁石、山萸肉、白茯神、怀山药、怀牛藤、青盐、五味子构成。功能滋肾益肝,熄风潜阳。主治虚阳化风,肝肾不足所致之头晕耳鸣,肉瞤肢麻等病症。
清空膏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川芎15克,柴胡21克,炙甘草45克,黄莲30克,防风30克,羌活30克,黄芩9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入茶汁少许调和膏,临卧时用开水送下。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及风湿热上壅损目,脑痛不止者。
【方解】:本方中川芎、防风、柴胡、羌活、疏风止痛;黄莲、黄芩清热泻火;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有疏风清热止痛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面红耳赤、偏正头痛、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外感头痛、血管性头痛等。如肝火甚,加丹皮、龙胆草、山栀;头痛甚,加天麻、玄胡、钩藤。
【附方】:
1、川芎散(《卫生宝鉴》),方(一)由僵蚕、石膏、菊花、川芎构成。功能疏风清热止痛。主治偏头痛。方(二)由川芎、羌活、细辛、槐花、石膏、香附、荆芥、炙甘草、薄荷、茵陈、菊花、防风构成。功能疏风清热止痛。主治头风、昏眩、偏正头痛。
1、川芎散(《兰室秘藏》),即本方加升麻、藁本、生甘草、生地黄构成。功能疏风清热止痛。主治风热头痛。
2、清空散(《银海精微》),本方加栀子构成。功效与本方略同。主治偏正头痛及雷头风。
3、芎芷石膏汤(《医宗全鉴》),由川芎、白芷、菊花、石膏、藁本、羌活构成。功能疏风清热止痛。主治头风风盛时发,长期不愈,令人目昏。如风盛目昏,加防风、荆芥穗;苦痛者,加细辛;热盛,加栀子、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大便秘小便赤,则加大黄、芒硝。
犀角升麻汤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犀角30克,升麻30克,防风22克,羌活22克,白芷15克,黄芩15克、川芎15克,白附子1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胆12克,水煎服。1日3~4次。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风毒侵袭阳明,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或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可开口,左额与颊上常如绷急,手触之则痛者。
【方解】:本方中犀角,升麻清热解毒凉血;防风、白芷、羌活、白附子祛风止痛;川芎祛风活血共奏通络止痛;黄芩泻火清热;炙甘草调和诸药。九味合用,清热疏风,凉血解毒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鼻颊间痛,连及口唇,发际等部位,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该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如疼痛甚,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久痛入络,则加胡桃仁、赤芍、红花。
【附方】:
偏头风方(《赵锡武医疗经验》),由生石膏、赤芍、葛根、钩藤、苍耳子、柴胡、黄芩、蔓荆子、荆芥穗、甘草、薄荷、全蝎、蜈蚣构成。功能镇痉止痛,祛风散火。主治偏头风(三叉神经痛),其随痛随发,作止如常。
2、清热祛风汤(《常见病辩证治疗》),由生石膏、地龙、葛根、知母、菊花、川芎、枳实、白芷、全蝎、细辛、甘草构成。功能清胃泄热,祛风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头风,面痛)症属阳明胃热,风邪侵络者。症见面颊上下额部阵发性局剧痛,干呕纳少,口干口臭,或眼结膜充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浮数。
建瓴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熄风,滋阴安神。
【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耳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失眠多梦,脉弦硬而长等。
【方解】:本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为主药。代赭石与生牡蛎、生龙骨相配,镇肝熄风,降逆潜阳,是为辅药。生地黄、白芍、山药滋养阴液,以制阳亢;柏子仁滋养阴血,安心宁神,均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镇肝熄风,安神滋阴之效。
【加减】:若大便不实者,加建莲子、去赭石;畏凉者,以熟地易生地;夹杂外感之热者,则加生石膏。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症。方用滋阴安神的生地黄、白芍药、柏子仁、配以镇肝熄风的代赭石、生龙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眩晕、心悸、口干、舌稍红,脉弦而长,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腰膝疲软、精神萎靡、形瘦、烦热等肝肾阴虚证者,加熟地、山萸肉、龟板;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等肝火偏盛证者,加龙胆草、丹皮、生大黄、钩藤等。
【附方】:
1、滋肾熄风汤(《医醇剩义》),由当归、菊花、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巴戟天、豨签草、独活、天麻、大枣、生姜构成。功能养肾熄风。主治肾风,心中悬悬,头目眩晕,惊惧畏人,常常蒙被而卧。
2、养阴熄风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由桑叶、甘菊、黑芝麻、制首乌、白蒺藜、生地、天冬、怀牛膝、女贞子、柏子仁构成。功能养阴滋液,镇肝熄风。主治卒中后半身不遂,以及肝肾,筋脉拘挛,阴虚,血燥生风,腰酸足软,手指麻木等。
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大如圣汤
【别名】 大如圣饮子
【处方】 桔梗1两,甘草(生)1两,牛蒡子(炒)1两,麦门冬(去心)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大如圣饮子(《明医杂着》卷六)。
【摘录】 《得效》卷十一
妊娠忡悸,睡里多惊
大如圣汤
【处方】 白茯苓1钱5分,黄耆1钱5分,川芎1钱,当归1钱,人参1钱,麦门冬1钱,木香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妊娠忡悸,睡里多惊。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5片,水煎,食远、临卧服。
【摘录】 《杏苑》卷八
大人参丸
【处方】 丁香半两,木香半两,白术半两,藿香1两半,人参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和脾,止吐呕,进乳食。主小儿便泻青黄,腹痛多啼。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粟饮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四
阿胶鸡子黄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阿胶6克(烊冲),生白芍9克,石决明15克,钩藤6克,大生地12克,炙甘草1.8克,生牡蛎12克,络石藤9克,茯神木12克,鸡子黄2个。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主治】:邪热久羁,灼烁阴血,筋脉拘急,手足瘛錝,类似风动,或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方解】:本方中以阿胶、鸡子黄为主药,滋阴熄风;生地、芍药、甘草为辅药、酸甘化阴,柔肝熄风;然阴血虚者,肝阳偏亢,故以钩藤协牡蛎、石决明为佐,取其介类潜阳,合用以平息肝木之亢;复用福神木平肝安神,以增强效果;痉挛则络赤不舒,故用络石藤为使,配合甘草、白芍、以通络舒筋、诸药配伍,共奏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热盛伤阴,血虚而致筋脉拘挛,肢体抽搐。方用滋阴血、熄内风之阿胶、鸡子黄,生地、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熄风,佐以平肝潜阳之钩藤、石决明、牡蛎、安神宁心之茯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筋脉拘急、舌绛苔少、脉细数,为其辩证要点。
三甲复脉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复脉,潜阳熄风。
【主治】:温病后期,热伤肝肾之阴,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痉厥,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舌干齿黑,脉细数;内伤杂病,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脉促,舌光剥等。
【方解】:本方中阿胶滋阴养液,善于熄内风,为主药。地黄、白芍、麦冬滋阴柔肝;龟板、牡蛎、鳖甲滋阴潜阳,善于镇痉厥,均为辅药。炙甘草补心气以复脉,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以增强滋阴熄风之力;麻仁养阴润燥,共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滋阴复脉,潜阳熄风之功。
【按语】:本方以手足蠕动、心悸、抽搐、口干舌燥、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肢体抽搐,低血钙手足抽搐等。
邪热炽盛之抽搐,痉厥,勿用本方。
【附方】:
1、二甲复脉汤(《温病条辩》),本方去龟板构成。功能滋阴潜阳。主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舌干齿黑,脉沉数,但觉手指蠕动,欲成痉挛者。
2、一甲复脉汤(《温病条辩》),本方去麻仁、鳖甲、龟板构成。功能滋阴复脉。主治温病后期,大便溏薄,热邪伤阴,心慌,脉促,舌光滑干绛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