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文章本天成
文章本天成
——评散文《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
张达富||江苏
写作是有天赋的,这话我觉得只对了一半,不可否认后天的努力。天赋再好的人,如果后天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大家都知道美女田晓菲4岁在《天津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16岁时在北大写下《十三岁的机遇》,被选入中学课文。才女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都说明写作是有天分的,只是一般人大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掌握了写作规律,便能倚马可待,正如大诗人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的规律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汉民族的欣赏和阅读习惯钟情于“三”,唯有做到“三”,才能将文章做足、做充分。从古到今经典作品都包含了“三”。“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第一次失败,激起读者的兴趣,第二次又失败,进一步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第三次必须胜,如果仍然失败就倒了读者的胃口。类似的还有“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应该也是“三打”。大文豪鲁迅的小说《祝福》通篇都是“三”,三次祝福景象描写,三次肖像描写,关于灵魂的有无,祥林嫂的三问,“我” 的三答,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我以为在鲁迅小说中,《祝福》是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时代意义的。
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其他文章又何尝不是呢!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么多年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告诉我,遵循写作规律,就能获得成功。一旦掌握并熟练运用写作技巧,文章就能得心应手,看似没有技巧的文章是最好的技巧。
读了黄玉东的散文《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让我更加坚信: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不落痕迹,不刻意追求技巧,方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我喜欢这样的行文风格。
首先,本文结构上,巧妙自然,行文流畅。
所谓文章的结构,实质是作者思路的外显,结构和思路是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如何,很大程度上由作者的思路决定的。结构是不是严谨、完整,主要看作者的思路是否缜密。说白了,一篇文章如何开篇,如何展开,如何收束是有规律可循的。《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歌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引出对西北的向往,因为白锦刚的提议,使得此次大西北之行得以冥冥之中“注定我会遇见西宁,沉醉在西宁。”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沉醉在西宁”可谓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途中所见的人和景。宝鸡接站的王文婷,不辞辛苦等候在车站,赠送地方土特产,这是沉醉之一,获得了“高贵的情谊”;接下来叙述见到白锦刚的经过,他的坚强、热情,使我获得了“赤子般的情怀”,这是沉醉的原因之二;接下来写沐寒先生的慷慨,党广勇的热情好客、刘恺先生的相邀黄河岸边品茗赏景,使我获得大西北文友的“那暖暖的情谊”,这是“沉醉的”的原因之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记叙,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饱满,主题得以充分地揭示。全文线索清楚,使读者仿佛跟着作者的行踪穿越秦岭,那“一座座青山,一片片白云”,尽收眼底,领略大西北的风俗人情,精神上完成了一次西北旅行。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一路走来一路写,叙事过程又穿插往事的回忆,不至于流于平铺直叙。比如介绍白锦刚的文字,是别人转述交代介绍白锦刚“骨折”,虽未曾谋面,但心里已经有了印象,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果然见到白锦刚亲切感油然而生,接着补叙与白锦刚相识经过,由《生日歌》,“眼前又浮现出当晚与白锦刚促膝长谈”的情景,介绍了白锦刚的性格特点以及作品,凸显了此次西北之行其实是文学之旅的特点。如此看来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组织材料,就像电影“蒙太奇”, 又像一线串珠,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驾驭文章结构的能力,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犹如高明的裁缝,针脚绵密,天衣无缝。
第三部分以抒情性的笔调收束全文,凸显文章的主题。把大西北的那山,那水、那人,形象地比喻成盛开的“格桑花”,犹如余音绕梁,让读者回味良久......
其次,语言表达,清新自然,风行水上。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如何呈现,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表达是否顺畅,直接决定文章的高下。杜甫评价李白的语言,有这样的诗句:“清新庾开府,飘逸鲍参军。”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使相隔一千多年,我们今天读李白的诗仍然感到他的语言清新自然。可见语言功底深厚的人往往能够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写文章的目的是与别人交流,你的语言人家读不懂,怎么起到交流的作用?
现代作家中不乏这样的人,吴伯萧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非常讲求语言的流利清新,在选用词语上做足了功夫。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是追求语言的华丽,以为那是一种美,当写作趋向成熟的时候才感觉“质朴”才是一种深刻。
回到本文的正题上来,《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题目就很优美,质朴清新,很有吸引力。说实在话,现在的文章多如牛毛,哪里有功夫去细读细品?往往是走马观花式浏览,遇到好的题目,留意一下。我有这样的阅读体会:遇到好的文章,我总会快速地浏览,看作者是如何把题目落实到位的,写的充不充分?然后再回到文中仔细品味,如果遇到好的语言,就默默地记诵。读龙应台的 《目送》:“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又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含英咀华,不觉余香满口。其实你掌握了这几句,也就领会全文的主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一文的语言可谓清新自然,不少发人深省的句子,又是哲人似的感悟,引领我们去体会人情美。“生命中的许多遇见,有些是刻意的,有些是无意的。这次西宁之行,我想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注定我会遇见西宁,沉醉在西宁。”这是具有普遍意义又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说出许多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人生体验。
文中的叙述语言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就像和一位朋友促膝长谈。在叙述王文婷车站匆匆相遇的那段文字,堪称典范。
“就在我准备转身的一瞬间,只见远处一个黑影,招着手向我奔跑过来。她匆匆将手中一大兜“岐山面皮”递给我,还没来得及多说一句话,列车员便将我拽上了车。列车徐徐开动,望着细雨中渐渐远去的王文婷,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读一篇文章就是与高尚的人在交流,读一篇好的散文如饮淳酒,历久弥新。我没有见过作者本人,只是通过读他的文字,似乎感到他的平易、亲切,又富有情趣。如果不是他这样的清新自然的文字,那么不会有这样的阅读效果吧!
最后,说说文章的材料选择和安排。巧妙剪裁,详略得当。
乍读这篇文章,我想应该会介绍《歌向远方》首发式的盛况吧,可是从头至尾,没有介绍首发式的内容,再看题目,想想全文要表达的主题,虽然是一次文学活动,但是本文的主题是赞颂“大西北”那山、那水、那人,于是我豁然。写文章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文章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是由主题决定的。
我们一些人写文章是过程实录,没有取舍,也就没有重点。我常常对学生讲,材料不分轻重,没有详略。文章只不过是“毛坯”,不能算“成品”,写文章要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要有一番去粗取精的提炼功夫。阅读《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选择的材料,无论是人、事、景,都是精心剪裁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行程将近一千七百公里,历时几天几夜,可写的人、事一定很多;但作者就选择了具有典型的几个人和事,其中白锦刚的文字较详,王文婷的文字较略,其他几位是作为一个群体来写,这样处理才能使文章化平凡为神奇。
最后说点不成熟的看法,题目是《开在心灵深处的格桑花》,我想开头应该有所触及,中间沿途景色应该有“格桑花”的描写,最后格桑花开在心灵深处,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并不是我平时跟学生讲的高考作文的“高考体”,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当然不成为定论。咱也来个首尾照应,文章讲求“三”啊,如果文中有三处描写,格桑花的隐喻义就更显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格桑花”又叫格桑梅朵,意思是:吉祥、幸福。歌手泽旺多吉唱的《格桑梅朵》,那真是叫人“沉醉”。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