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盘中餐》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167号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盘中餐》阅读推广人 石头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为方便交流,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一、内容简介讲述了一碗米饭的传奇来历。作者以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二、绘本信息书名:盘中餐文图:于虹呈出版社:中国少儿版适读年龄:3-6岁奖项:荣获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优秀作品奖出版日期:2016年3月三、绘本导读【护封】
解析:护封是一碗米,像是一碗盛满了的中国大好山川河流。我不自觉上手摸了好几次,太像是镶嵌上去的真米粒了,而且还有磨砂感,各种米粒拼成日月山河,指尖划过似有颗颗米粒,碗中有天地、碗中有山河,碗中有云朵,碗中日月长,斗转星移,饭是根本,一碗米饭的背后需要那么多人的付出和汗水,这是何等的用心。实际上,这是作者拿不同颜色的真米一粒一粒黏上去的!其中有不少是云南元阳种植生长出来的红米。不是胸有乾坤怎么会有如此奇思妙想?作者竟是才二十多岁的女孩子,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别具一格的护封设计也鲜有出现。安东尼·布朗先生为使《隧道》封面的通道产生砂石的颗粒质感,采用粘贴真正的砂石拍照的办法制作图书。【硬封】
解析: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近处熠熠发光的稻穗。云飘雾绕,好一派自然风光图。原野的高远拉远了人们的视线,稻谷的芬芳却似乎飘至鼻尖。你有多久没有踏上农村的土地,感受质朴的民风,体味祖辈传承而来的、在农耕中体现出的勤劳与智慧?打开《盘中餐》封面有一种穿越的美好感觉,从心底一下子蹦了出来,那是一种与自然、与生活心贴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作者潜心居住在云南的大山中两年,亲历中国传统的水稻栽种及加工全过程,以水彩、写实画风将几近消逝的传统耕种方式一一记录,创作出绘本《盘中餐》。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十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还出于为孩子科普农耕知识的目的出发,在每一个记录结点上还用心地整理出了部分水稻生长和种植方面的知识链接,配以图画解说,由此解决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却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的疑问。讲述一粒米的生命之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数千年不断的循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根植于多少代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诗句,作者于虹呈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二十四节气为记录线索,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和加工方式等农耕文化通过画面呈现出来,用绘本记录了仁爱、和平、安静、中庸,以及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等中国农耕文明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清新画面带我们重返暌违的大自然。忠实记录、科学解说盘中餐的来之不易。你是否面对孩子挑食、厌食、浪费粮食的状况感到有些无能为力?煮熟的米饭晶莹剔透,清香松软,但是孩子知道米饭是怎样种出来的吗?大米,对于你的孩子并不陌生。但大米出自于稻米可能不陌生,但种植稻米的过程和艰辛就连没有种植过的成人同样陌生一片。对于大人和孩子,这本《盘中餐》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普及和体验之路。我急迫地翻开书,随书附赠精美书签两枚和《导读手册》一本,《手册》能帮助我们领略、鉴赏这本国际大奖图画书的精妙之所在。你还在等什么!【环衬】
解析:故事的前后环衬,上面画着各式各样的农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具是劳动者智慧的凝结。认识传统农业之前,先来熟悉下各式农具。作者精准绘图,搭配简洁文字,将各种农具的特点、功能一一做了介绍。仅锄头,作者就选取三把,平口锄头用于碎土挖沟、弧口锄头更利于扎进硬土,小锄头在疏通田地周围的沟壑时更好用。铁耙、木耙、谷耙,虽然同为耙子,但使用的地方可大不相同。铁耙是单人碎土平地的力器,木耙相对于铁耙,是更高级效率更高的耙子,它往往需要人力或畜力牵引。谷耙是摊开、晾晒谷物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人们晾晒小麦仍然离不开谷耙。环衬上的工具是特别能吸引小男生注意力的。妈妈们可以提前看看上面对各种农具用法的说明,再和家里的宝宝们介绍。当然,书里这些农具还会在后面适当时候亮相。如果有相应的工具让孩子体验是延展、也是伴读。【扉页】
解析:正扉页是对硬封丰收场面的映衬,几只麻雀在啄食饱满的稻穗。麻雀平时小朋友不陌生,但它们细致的毛发、小眼睛小嘴的神态,孩子们一定没有机会细细观摩过,在《盘中餐》里,作者于虹呈特别用心地刻画了它们,妈妈们可以领着孩子们在书里细细看。正扉页的左页是献词页,首先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这首朗朗上口中国人人人能颂会背的唐诗,正是这首倡导勤劳节俭的中国儿童的启蒙诗,成了图画书《盘中餐》文本的主题。《盘中餐》从《悯农》诗出发,以盘中餐中的“米饭是怎么来的?”为主线,以平实厚重的图画书文字,写实细腻的图画书画面,热情讴歌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热情讴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热情讴歌代代相传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从唐诗中来,背着唐诗看图画书。随着书页的翻动,看着平整梯田、浸泡稻种、播撒秧田、水田插秧、稻株成长、开花结穗、收割脱粒、碾谷成米、饭桌庆丰等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中国元素的生动画面,诗性与写真,历史与现实,朴实与厚重,文化与传承,跃然纸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简简单单20个字,道出了农业的辛劳。在古诗《悯农》的学习中,家长老师可以尝试搭配《盘中餐》,让孩子从中体会植物缓慢生长、粮食来之不易的过程。【第1画面】
原文:云南山里一望无际的梯田,是当地人们种植水稻的田地。雨水时节天逐渐暖和起来,春雨给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樱花开得正灿烂,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耕种做准备。解析:映入眼帘的第一幅美图是雨水时节的元阳梯田:感觉这里是否心旷神怡呢!波平如镜的梯田映照着日月,远处是当地特有的民居,以及开得正灿烂的山樱花。这个色彩,感觉好像是油画,看《盘中餐》,让孩子在纸上对这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有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秀美迷离、变化万千的元阳梯田,位于云南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勤劳耕作留下的杰作,是哈尼族人1300年来生生不息“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元阳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曾经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刻,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第一页的左下方是一个年轻人在修整各种农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一整个冬天,田里的土结块、变硬了。所以农民要修整、准备好各种农具,赶上牛,对土壤进行疏松工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根据天文、物候、气象,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的农耕文明,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盘中餐》早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16年4月出版。《盘中餐》从古老的二十四节气走来,深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蕴和智慧,是对二十四节气自然而然的解读。于虹呈志存高远,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以及唐诗《悯农》粘合在一起,这就注定了图画书《盘中餐》非同一般的“出身”。作者把出现在中国国徽上的谷穗,作为自己图画书创作的物象,把举世闻名的的元阳作为图画书创作的背景,充满了创作的想象力。【第2画面】
原文:快要播稻种了,在这之前要先准备秧田。经过一个冬天,田里的土地结块变硬,人们往田里灌水,用各种农具松土,好像秧苗顺利扎根。解析:进入春耕期了,农民在播种之前要准备秧田。看,人和牛就是这样配合犁田的!牛脖子上挂着铃铛,身后牵引着木犁,很卖力地在劳作呢!还有一窝嗷嗷待哺的鸟儿啦!《盘中餐》对二十四节气中与稻米紧密相关的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霜降等10个节气为记录结点,或一页或两页,进行了精准的文字表述和精美的图画表达,体现了稼穑之艰辛,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之精髓。“雨水”节气,这是与稻谷生长相关的第一个节气,《盘中餐》用两段文字、两个整页的画面来图文展示。同时,加细黑边框的“雨水:冬去春来,气温回升”的节气文字解析。上幅是蓄满了春水的拾级而上的美丽的元阳梯田,本幅是农夫驾着水牛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的春耕图。并且,辅以农夫整理农具、小燕子嗷嗷待哺的配图。这种文字和图画的最佳结合,这种图画书元素的创造性融合,这种科普知识与图画书艺术的自然契合,不经意中使《盘中餐》具有了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第3画面】
原文:树木生出新叶,动物们也活跃了起来。人们开始准备稻种:将饱满健壮的稻种在温水中浸泡,捞出后放到温暖又潮湿的竹筐里过三四天,稻种就长出小小的根和芽。母鸡刚孵出一窝小鸡,带着孩子们来啄食掉在地上的稻谷。解析:要进入惊蛰节气了,万物复苏,树木新生,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农民加倍忙碌起来。耕种重要的一步是准备用来播种的稻种。我们跟着绘本走进当地的农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准备的。新一年的春耕开始,陈年稻谷有了焕发新生机的机会——农民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种中筛选出可以用来育秧的稻种。他们在浸泡稻种,他们操作的工序是祖辈们总结、传承下来的。具体操作说明,在书后的解说部分有详细的介绍。家里的小伙子也没闲着,为家里的长辈们搬移装着石头的竹筐。为什么要在竹筐里压着石头?他们把浸泡过的稻种,用稻草包裹,最后用石头压实保持湿润以利种子发芽。这是哈尼农民用竹篓保温育苗的传统方式,于虹呈记录和保存了这一工序。农家的农具竟是这样放置的,有趣吗!农户的灶台和腌制的腊肉及锅碗瓢盆,让你家的孩子得以切身体验吧!一地的小鸡在觅食,惊蛰十分正是小鸡孵化出壳茁壮成长的时机,万物萌动生发。【第4画面】
原文:桃花梨花盛开了,花瓣随风纷纷飘落。人们将发出嫩芽的稻种撒在又平又软的秧田里。在温暖的阳光下,它们会很快长成健壮的秧苗。解析:挑选出稻种后,农民就要将它们播撒到秧田中。从稻种到水稻植株,要历经三次搬迁。育种的秧田就在每家的房前屋后,你看,花谢后的桃花梨花花瓣也洒落田间,秧田的种子也成了母鸡觅食的场所,又平又软的秧田水充满土地、湿润着秧田。旁边正在撒种的老汉,站在田边田埂上,正向田间撒种,就是这个阵势。脚下微微泛蓝的稻田,积水留下了老汉的身影。惊蛰时节作者也采用了两个页面来充分展示育种的两个过程,竹筐发芽和田间育秧的过程。不难发现,作者本例通篇采用横版宽幅跨页结构,劳作画面采用3/4偏强幅面,场面气势恢宏,与劳作空间相应;文字和主题点缀采用1/4偏弱幅面,或左或右。文图很好的诠释了画面的内涵。而文字页配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耕种准备、或雏燕鸣春、或母鸡带雏、或老汉撒种、或男童戏逐都暗示主题的进展。【第5画面】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田里的土豆开了。秧苗在秧田里继续生长,已经有了三片叶。人们天天下地,细心照顾秧苗。解析:认真读过《盘中餐》后发现,农民像孟母,为水稻三迁其居。稻种的第一个家是温暖的竹筐,第二个家就是秧田了,最后的家自然是稻田了。进入清明时节,雨水渐渐多了,秧苗在秧田里顺利生长。这期间农民也不能闲着,他们得天天下地,在秧田里挖出沟壑,好让秧田里的水流出,这样长出芽的稻种才不会被淹死。放牛的男孩更是让男孩子们羡慕不已,还有和山羊较力。男孩的行为也暗示此时的农民相对较清闲。山脚下绿树丛中的蓝顶农舍、低矮的树篱笆、弯曲的小路、碎石垒成的秧田以及百年的大树就像一幅山居隐士图,简单的生活、随性的劳作、惬意的生活,我们用城市人的思维理解的是这样,但他们过着繁重的劳动。这只是作者记录的部分农民生产的过程,实际上,这种方式越来越少见了,甚至说很稀罕了。但稻谷生产的过程并没有改变,只是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很喜欢这样的一本书。一下子让我回到了那个卷着裤脚,踩在水里插秧的,背着背篓在田间禾里行走的日子。我们的孩子已经离开土地太久了,他们没有见过种子发芽时根系上柔柔的根毛,没有感受过水稻叶片上硬硬的颗粒,更没有感受过水稻开花时,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那份期盼和美好愿望。我们的孩子已经离开土地太久了,他们没有呼吸过土地的芬芳,没有触摸过麦苗的柔软,更看不到菠菜在田地中柔嫩的样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崇尚,不是一种虚幻的感觉,而是来自于对生命之书的翻阅和了解。你和你的孩子找准机会补齐这一块短板吧!全方位的认知才是智慧的基础。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和绘本一起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吧!【第6画面】
原文:秧苗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秧田里已经很密集拥挤了。人们把秧苗拔出来,绑成一捆一捆的,装在背架上,一批一批地搬运到周围的水田里下面——人们头一天已事先翻耕并整理好了土壤,加固了田埂,可以移栽秧苗了。解析:就这样,在农民小心翼翼地照料下,秧苗茁壮成长,到了进入夏天的时候,农民要再为秧苗搬一次家了!也就是第三次搬家了。这是因为秧田空间比较狭小,长大的秧苗需要更多的阳光、水分和成长空间,一小片的秧田已经满足不了它们的生长需求了,所以农民要将它们移栽到一大片的水田里。搬迁工作工程浩大,农民发动邻居亲戚们来帮忙,顶着烈日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他们弯腰拔出秧苗,绑成一捆一捆的,在放在专用的背架上。而右图文字下方附图就是那背架和成把的秧苗了。鸭子不怕人多杂乱,从水中搜寻着它们的食物。这也给劳累的人们一种开解和欢乐。作者说《盘中餐》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人文类科普读本,内容准确相比艺术性来说更重要,更多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作画时比较在意事物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对细节认真考究。但也不乏艺术细节,如这页及下页幅画上一直有变幻的白云,呈现狼与犬与羊的画面,讲述着伊索寓言的哲学故事。伊索寓言第二卷第15篇《狼与羊群》中这样说:狼一心想吃掉羊群,但因有狗守护他们,不能得逞,心想非智取不可。于是,他派使者去拜访羊群,说狗才是他们俩之间的敌人,若能把狗赶出来,他们之间就能和平共处了。羊根本没有认清狼的险恶用心,不假思索地将狗赶出去。没有了狗的保护,狼便轻而易举地把羊都吃掉了。这是说,人们如失去保护自己的人,很快就会被敌人征服。本例中如果没有背架人们要承受更多的辛苦。【第7画面】
原文:插秧很费事,邻居亲戚们都赶过来帮忙,大家把秧苗一株一株隔着足够的距离,稳稳地插进泥土里。一天下来,这家的水田都插满了。明天,大家还要到邻居家的田里一起插秧。不过几天,秧苗便覆盖满梯田。解析:很辛苦地搬运到水田里。在山区,田土都是不规则的,只能人工来做了,接下来就是插秧了,插秧也是一个技术活!一遍一遍的弯腰是必备的。每一撮秧苗之间的距离还得几乎保持一致。提到插秧,我想到布袋和尚写的《插秧诗》,很有哲学意蕴的一首诗。把插秧的情景描绘地很美:“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有机会真应该领着孩子到田间去体验一下!伊索寓言第二卷第32篇《受伤的狼与羊》中这样说:狼被狗所咬,伤势很严重,痛苦地躺在地上,不能外出觅食。这时,他看见一只羊,便请求他到附近的小河里为他取一点水来。他还说:“你给我一点水解渴,我就能自己去寻找食物了。”羊回答说:“如果我给你送水喝,那么我就会成为你的食物。”这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上那些伪善的恶人的当。暗示本例邻里互帮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上述两例伊索寓言故事,经查阅可能资料有限,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意,如有更确切的解释请指示。【第8画面】
原文:“沙沙——沙沙——”是绵绵细雨抚摩稻叶的声音,好像在说:“小苗小苗快快长,开枝散叶助丰收!”水稻适应新的环境后,开始不断生出新株,越长越强壮。村民们在稻田旁架起木秋千,祈愿荡走天灾虫祸,荡来今年好收成。解析:水稻搬迁后开始茁壮成长。一层一层的梯田上,覆盖着绿油油的水稻,时不时下一场绵绵细雨,它们便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田边是当地人为孩子们搭起的简易秋千和跷跷板,枯树为桩、轮胎为环、树杈为点、方木为板,这就是农村孩子们田间乐园。他们的嬉笑声,仿佛透过纸张从画面中传来!这真是城里的孩子们很难体会到的童年乐事。同时稻田旁架起木秋千也蕴含着村民淳朴的意愿,祈愿荡走天灾虫祸,荡来今年好收成。当然,不要误导城市里的孩子们,这只是民困山区孩子们的玩具。同样的孩子,差别迥异,我们的孩子应该知道珍惜已有的一切。城市中的孩子已经离开土地太久了,我们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完整的菜蔬,就更不用说那些饭碗中散发稻香的白米饭了。我时常在想,孩子们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它们的生活不应该被手机,电脑,云网络的铜墙铁壁包裹起来;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感受生长的乐趣,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通往自然世界窗口,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稻穗和麦穗。《盘中餐》就是一把开门的钥匙,让孩子们走出城市的壁垒,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自然的脉动,去重新做回自然的一部分。站在枝头上的小鸟望向天空,代表人类的意愿祈求苍天保佑,保护到来不易的果实。《盘中餐》扑面而来的,是土地的清新,是田野的宽广,还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的孩子们的纯净笑容!《盘中餐》让我们了解孕育过程的不易,也让我们认识保护果实的艰辛,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其实何尝不是一粒在城市森林中生根发芽的种子。那些坚守、那些困难、那些痛楚、那些欢乐都是生命必经的历练!【第9画面】
原文:水稻的茎秆里幼穗渐渐生长,不久开出不显眼的花。一株稻穗上会开出两三百朵花,每一朵花授粉成功后都将成为一粒稻谷。为养育这么多稻谷,水稻需要从根部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一场及时的大雨浇灌水田,冲走了炎热的夏天。解析:放大的雨后放晴的稻田局部图,让我们和孩子们看清水稻茎秆里不显眼的小黄花和晶莹剔透的水珠。蜻蜓和蝴蝶在麦穗间欢乐的飞舞,为即将到来的收成跳跃。田间水中圈圈的水晕是雨后茎秆叶柄滴落的水滴而为,还是水中寄生物的欢乐的舞姿,看一只青蛙钻出水面,目送老农的远去,这可是雨后青蛙的乐园。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大雨临头,此时细细的田埂间总少不了农人的身影和小黄狗的尾随。他们要时时拔除杂草,除掉害虫,以免影响秋季的收成。右侧文字下是农民的斗笠和蓑衣,这是农民防风遮雨的用具,这样他们不间断地劳作。大暑季节燥热难耐,晴天烈日当头,农民田头间歇。雨天大雨满塘,就是本例的场景。尤其是图画得非常棒,一派田园风光,感觉像山水画,有意境有韵味。而且本书很厚重,有种沉甸甸的感觉。【第10画面】
原文:稻穗都长得够大够重,黄澄澄的稻谷沉甸甸地压弯了腰。这时期,时常会遭遇暴风雨天。如果稻穗被压垮浸到了水里,快成熟的稻谷就会被淹死。人们得冒雨把它们给扎立起来。雨过天晴,麻雀们会飞来啄食稻谷。人们担心它们偷吃太多稻谷,就在田边扎起稻草人。解析:就这样,他们经历了春耕、夏耘,提心吊胆着过了无数个日夜,终于、终于要迎来丰收的金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至此,水稻完成了由一颗谷种到万千稻谷的自然传奇。饱满的稻穗低着头,虔诚地等待着农人们来收割。当然,它们吸引来的还有一群群麻雀!它们也来分享着美味的金秋果实。这一画面更加清晰地刻画了麻雀的翻腾跳跃的觅食场面。“稻草人”是孩子们从小都熟悉的保护庄稼的假人,当看到“立秋”画面上一群栩栩如生的麻雀在丰收的金灿灿的谷穗上欢腾雀跃时,有的小读者开心的说:“要麻雀,不要稻草人,让麻雀吃个够!”《盘中餐》是宏大的生命交响乐,在其中我们更能感受到生命过程的博大。在这里“粒粒皆辛苦”不仅仅是因为饭粒中浸透了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更凝聚了稻粒自身的生命传奇。从一粒小小的稻种,到亭亭玉立的秧苗,再到伴随微风舞动枝叶的水稻植株,再到压得水稻抬不起头的沉甸甸的谷穗。这一切都来自一粒种子,它带给我们的是魔幻般的生命表演!到了立秋季节,早晚有了凉意,这也正是果实上浆的大好时机。【第11画面】
原文:稻子完全熟了。挑选一个晴天,全家出动收割,将用镰刀收割下的稻子拿到打谷木桶旁,握紧稻子茎秆用力敲打木桶内壁,谷粒就会脱落到桶里。山谷里时不时回响起一阵一阵“咚——咚——”的打谷声。生长在田里的鲤鱼、泥鳅、黄鳝、田螺等也肥了。孩子们在收割后的水田里抓鱼、捡田螺,今天的晚饭可丰盛啦!解析:每年收割稻子对大人们来说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最累的时节,还要牵上驴儿来帮忙。丰收忙碌的场面也是一条流水作业线,收割、脱粒、装袋、运输和秸秆晾晒。看到这,我似乎听到了阵阵“咚——咚——”的打谷声了。但对当地的孩子们来说,却是特别有趣的田间活动。他们可以下到田间,摸鱼,抓泥鳅、田螺,筹备一桌丰盛的晚餐!《盘中餐》是一首有节律的诗,让我们在水稻的生长中感觉到节气的重要。打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就能听见祖母反复默念,“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要在这个时间种下南瓜和架豆,才能有满满的收获。否则一年的光阴很快就逝去了。在书中,哈尼族同胞也是这样的,雨水时节就开始打理稻田,惊蛰的日子在苗床上撒下稻种,立夏前后就开始把秧苗插到稻田中去。小满分蘖,大暑扬花,立秋时节已经有满满的沉甸甸谷穗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在秋分时节换来了奖赏——澄黄谷粒变成了喷香的大米饭。【第12画面】
原文:收割下的稻谷还要好好晾干,才能长期保存。阳光灿烂的晴天,家家户户都把稻谷铺在房屋周围的平地上晾晒。人们不时地用谷耙翻动,好让每一粒稻谷都能晒到太阳。解析:我们看到农舍都有三层。最底下一层是用来圈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人们住的房间,最上面一层是放置农具、储藏稻谷用的。顶层一般都会有一个平台,是用来晾晒稻谷的。不远处,穿红衣服的小姑娘牵着一只驮着两袋稻谷的驴儿回来了。贫苦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不假,我们六七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在农家,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小动物,在哺乳的黑猪妈妈和小黑猪——请宝贝们数数有几只?威风凛凛地立在栅栏上的家鸡。城里的孩子们难得一见的画面都可以在这里领略到!这幅画面还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由于发展旅游业,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了。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自然的故事,一个看似不经意间讲述的故事。每个人肯定会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但是大家都值得去尝试。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读这首美好的诗,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听这首美好的交响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嚼一嚼这些情感怪味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稻穗!毫无疑问,《盘中餐》成了我国原创图画书的骄傲,是中国图画书崛起的一个缩影。【第13画面】
原文:稻谷上有一层壳皮,去掉这层壳皮才能做成我们能煮来吃的大米。多年来,人们用水碾来碾米。碾好后,用风谷车把把稻壳、米糠等用风吹走,把大米分离出来。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快到了:村民们将寨子的各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各自的拿手菜,在街道上挨个摆上饭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好运。解析:我们看到,收割下来的稻谷还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大米模样。那么,稻谷还要经过怎样的工序才能变成我们日常所见的白花花的大米呢?那就是碾米、去壳啦!这是碾米分离的作坊,给孩子讲一讲其中的结构和原理。男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的。这个风谷车的风从那里来?一定是转动的水车形成了风力从风谷车的右侧进风来吹走稻壳和米糠的。这个科普知识是不出门的实习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大部分小孩会背的第一首古诗。你和你的孩子这次亲子阅读后,对这首诗有新的认识吗?相比起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种植工序、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可是要复杂和令人操心得多。既然种水稻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种它吃它?水稻的一颗种子种下去,秋天就能收获上百颗,原来相比起其他主食作物,种水稻的产出比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也不应证了一个道理:投入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而且水稻也是容易生各种病,产量也与当年的天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水稻要丰产,真是需要顺应天、地、人等多重因素的义理,这个过程不仅辛苦,还有很多人类不可控的因素,要得到一粒米可以说是真的很辛苦呢。虽然米饭色浅味淡,不正是这样才能更加衬托出菜肴的美味吗。丰收的庆祝是古老民族内心的祈求,看老妈妈和小女孩正在制作庆丰宴的食材呢!附图和文字呼应,也和下页形成了指向关系。【第14画面】
解析:最后,当然是要庆祝丰收了!到了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村民们将寨子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各自的拿手菜,在街道上挨个摆上饭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平安。元阳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服饰,长老坐龙头,家长带小孩向长老祈福,敬酒歌,桌上的腊肉、肉圆、竹虫等当地菜色,无不表现当地真实的风土民情。坐在宴席“龙头”的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哈尼族少数民族服饰都被作者描摹得细致入微。这位小女孩受到了哈尼族长者的特别对待——夹给她可口的菜肴。据当地的习俗,长者为孩童分食是在传递好运。还有这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他在和我们互动呢!还有一只小黄狗!是田间的那只狗吗!透过这幅画,可以带着宝贝们稍稍了解一下哈尼族风土人情,是不是会很有趣、有意义呢!作者以10个节气点为时间线索讲述农业生产的过程。从种植前的农具整修到育秧、分秧、插秧再到稻穗开花、稻谷成熟、收割、晾晒,作者用细腻的图画把农业生产过程展示出来。这一幅幅生产图,是稻谷生长图,也是哈尼人的生活图,嗷嗷待哺的燕子、啄食米粒的小鸡、小满时节的秋千、大暑时节的斗笠蓑衣、立秋时候叽叽喳喳的麻雀、屋外晒太阳的母猪和猪仔,让哈尼人的生活热热闹闹。从哈尼人“十月年”的流水席可以看到,作者画图十分用心,几十号人喜气洋洋表情各异,几十碗饭菜菜式各异。《盘中餐》把故事为阅读推广人、幼儿和绘本馆教师、亲子游策划团队等机构,展开结合课堂、生动教学的落地互动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参观农耕博物馆,结合绘本上一堂农具课;挽起裤腿,下到田间的插秧体验活动;秋收时节收割稻穗,辨识谷物活动;走近梯田,上一堂“因地制宜”的地理课;诵读二十四节气,体味农耕智慧的一堂文化课等。形式多样的农耕体验式活动,联系课堂内外极大的推动了《盘中餐》的深度阅读,提升了《盘中餐》“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社会影响力。【第15画面】
解析:节气是我们祖先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那是一个标准的活动时间表,就像我们的课程表一样精准。节气不单单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时间信标。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获,都暗藏在这二十四个词汇之中。播撒希望的时节,错过了,一年的最佳时间就错过了。我们可以从桌角找回丢失的硬币,但是我们却无法捞回那些从指缝里流淌而过的时间。节气不仅让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感受到时间前进的力量,而且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节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遗产,非常值得让家里的宝贝们吟诵、记背下来。有些背过二十四节气歌的小朋友在看《盘中餐》的时候表示:咦,书里并不是每个节气都提到呀!讲到这里,《盘中餐》关于一粒大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文后的解说部分文字,按顺序共陈列出13幅黑白画面,唯有庆丰场面不在列,并附以和原图对应的水稻生长和种植方面的彩色知识链接,配以图画解说,对稻谷的生长过程、水碾与风车的工作原理、稻谷的营养做了补充说明。在原文中梯田的远景图,作者把梯田进行放大,层层平整、层层相连、层层流水就一目了然了。原文中画面占据绝大的空间,每一道工序的内容就不能详尽,这正是科普绘本的遗憾,作者却以此弥补,太暖心了。这些知识值得大小读者一遍遍反复认知。在季节的方框内,更加详尽时节的公历时间和种植的工序,还有和正文大图的页码链接。相比之下,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因为自己做事情也是总想给读者以更大的便利和知识链接,让读者不费周折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后续几页不在解析,视读者意愿和孩子的喜好而为之了。【第16画面】
【第17画面】
【第18画面】
【后环】
解析:“作者以云南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用精细唯美的画面表现出来,通过图画书的方式记录描画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孩子们通过阅读也能理解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作品将稻谷的常识认知融入场景的描绘,将自然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在祖祖辈辈传递至今的农田劳作中,我们感受到与土地的休戚相关及血脉相连,因为虔诚而朴素的尊重与热爱,《盘中餐》带给读者最深沉的感动。”这是在2017年3月19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原创图画书2016年度排行榜”发布会上,对名列TP10榜首的《盘中餐》宣读的推荐词。这本图画书是一部纸上的“纪录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一碗米饭的来历展现得如此神奇而美丽,相信它一定能赢得所有孩子和大人的心。——童书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这样说。中国的原创图画书在崛起,中国的原创图画书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原创图画书有各式各样的模样,《盘中餐》有着一种浓浓中国味的独特而又美丽的模样。《盘中餐》能在中国年产2千多种原创图画书中脱颖而出,源自于它“饱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和诗性,深染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底蕴和智慧,凸显着中华大好河山的底蕴和风采”。“原创图画书2016年度排行榜”10部优秀原创图画书入选排行榜:《盘中餐》《巴夭人的孩子》《我是老虎我怕谁》《走出森林的小红帽》《雨伞树》《奇妙的书》《豆丁要回家》《小青虫的梦》《明天见》《远去的马蹄声》等。【封底】
解析:《盘中餐》的封底以一碗米饭结束。这是承载着满满的情怀的一碗米饭,只是想以原创绘本这种方式提醒着我们当思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这就是我想告诉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和自然的故事,一个看似不经意间讲述的故事。每个人肯定会尝到不一样的味道,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但是大家都值得去尝试。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读这首美好的诗,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听这首美好的交响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嚼一嚼这些情感怪味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稻穗!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亦是如此。我们或许已不识五谷,不能体会四时的重要意义。《盘中餐》将我们重新拉回童年,剖出内心那份难能可贵的情感。《盘中餐》融知识于平静的叙述,讲述了一碗米饭的传奇来历。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原创图画书特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文化味蕾,中国式童年、中国式讲述形成独特的民族绘本,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愈加精神健旺、思想强悍。在世界文明之林,他们会走的更远,为民族复兴做出奉献。
以上是硬封&底的全景图,一幅丰收收割的整体画卷。白云蓝天之下,黄橙橙的稻穗盛满了农民的希望。整幅画卷气势恢宏如卷,体现自然鬼斧神工之美。不要漏掉啊!四、作者信息于虹呈,非常尴尬的80后,其实是位经常被误认作“老于”的湘妹子。喜欢繁华都市的喧嚣多彩,也热爱偏远深山的宁静悠远。1989年生于湖南衡阳。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绘本工作室,2012年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插画和版画,毕业后全职致力于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创新。著有原创首绘《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信出版社)、《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元宵节》(贵州人民出版社),被北京青年报选为“2015青阅读年度新人”。现居北京。她的第二本原创绘本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盘中餐》,让她摘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优秀作品奖。博洛尼亚插画展插画奖耶!它可是号称是插画界的“奥斯卡奖”呢!《盘中餐》创作的源头是2013年末,作者全家去大理度假,一家人兴起要做马车游览田园景色,坐在马车颠颠颤颤地穿梭在田野间,看到很多农民弯腰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除草、收菜,有些稻田里立着一丛丛捆扎好的稻秆,想起自己常年居住的大城市,心中莫名感动。心想可能他们没有像大城市里人们见过那么多世面,也没有大城市里的人们的那么多“野心”,但是我可以从他们的背影中深切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幸福感。我觉得应该要为农民画一部绘本。可是画什么,怎么画一下子困扰了我。就在马车颠颤得我精神恍惚的时候,突然想起很小的时候面对一碗白米饭引发的疑问和想像,于是我决定画一本米饭是怎么得来的书。创作《盘中餐》绘本的时候,她就专门到云南元阳梯田采风,租住在当地的农家,一住就是两年。她跟着农民耕种的步调,和他们一同下地,播种、翻耕、插秧、收割……她都一一体验,悉心记录,其中经历了辛劳,甚至危险,也有难得的记忆,就是有这些采风经历为基础,才创作出了今天这本优秀的原创绘本《盘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