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孩子,活得有多苦,看完让人心疼!

我做了很多公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咨询的个案。其中有一个个案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男生,13岁,有点放荡不羁,说起来头头是道。却是一个逃学一年多的流浪儿。
说他是完全的流浪儿却有点不恰当,他有家,家里有爸爸,爸爸是一个木匠。
第一次他来到咨询室,是由一个记者叔叔带过来,记者叔叔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因为半个月前这个孩子又一次离家出走,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一直帮助他的记者叔叔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向我们求救。
为什么他要反复离家出走呢?我先向记者了解了情况。
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有一个姐姐,比他大2岁,姐姐跟着母亲,母亲好像已另成家。他父亲经常喝酒,2006年曾用开水烫伤过他的腿。半个月前父亲喝酒打骂他,故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一直在街上与不良少年鬼混,有扒窃行为,还经常撒谎。这位记者叔叔一直在帮助他,但每次他能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又打回原形。
我先给他作了儿童行为量表,共48项的量表让人一目了然。
行为表现很多的(有2项)——脾气很大;造成的麻烦比同龄孩子多;
行为表现相当多的(有15项)——对大人粗暴无礼;易兴奋、易冲动;学习困难;破坏性;撒谎或捏造情节;好争吵;偷盗;不服从或勉强服从;欺凌别人;容易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迅速、剧烈;不喜欢受纪律的约束;经常打架;妨害其它儿童;有饮食问题(饮食不佳、进食中常跑开)。
接下来我们没有进行更多的言语交流,我先让不设防的他进入沙盘游戏,以下是他的初始沙盘。
这是从他的角度拍下来的沙盘,他的初始沙盘比较简单,化时很短。
最明显的特点构造了五个家,表明他对家的强烈渴望。我慢慢尝试着从他的语言中了解他。
我问:“你自己有在里面吗?”
“有的。住在这里。”指了指小平房,第一个拿的沙具。
我问:“房子里还有谁呢?”
“嗯,还有叔叔。”
我问:“那爸爸呢?”
“他住在这里,还有姐姐。”指了指二层小平房。(就在小平房的隔壁)
我问:“那小房子里呢?”
“是叔叔的老婆。”
……
他将房子基本上盖在了自己的对面,靠近我坐的位置。他自己这边比较空茫,他也许感觉到很迷失,很想依赖他人,包括帮助他的叔叔、咨询师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叔叔住一起,并非跟爸爸住一起,表示着他与父亲关系的疏远,另一方面表现出对叔叔的移情与依赖。他把关爱他的叔叔假想成了自己的父亲,从他那里填补缺失的父爱。
隔壁住着他的姐姐,我从内心里隐隐觉得他对他的姐姐存在一种又想念又抗拒的心理,沙盘中没有提到妈妈,反而提到了姐姐。也许他对妈妈的感觉已经很模糊,对姐姐的同病相怜让他难以忘怀。他与他的姐姐已经6年没见了。
我想到:他的父亲是一个关键人物!解铃还需系铃人!
时隔10天左右,记者将他和父亲共同带到咨询室。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瘦瘦的男人。我试图让他们父子一起来完成一个“作品”。
父亲有些忸怩,孩子也不乐意。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慢慢拿起了沙具,虽然二个人都有些僵硬,但勉强还是完成了。
这是他们的亲子沙盘。
在做沙盘的过程中,爸爸将正在读书的教师当成了自己,将对面的小男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儿子却将“爸爸”向后转180度,背朝着自己!父亲有与儿子沟通的欲望,但却有如沙具中的教师一样,过于严肃、过于教条,引起儿子的反感。儿子有一种抗拒心理,不想与父亲面对,难怪他将叔叔当成了爸爸!我深切感受到两父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沙盘像明镜似的将两人的关系暴露无遗。
缺爱的孩子,活得有多苦,看完让人心疼!接下来我单独跟父亲作了沟通,让他能更顺利地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孩子慢慢走回正道。父亲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包括我,包括他的叔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