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详解之霁红釉瓷器
霁红釉,瓷器釉色名。亦称“鲜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瓷器中的精品,非常珍贵。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著名品种
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霁红是以铜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宋钧瓷使用铜红釉,烧成了玫瑰紫色,但没有纯正的鲜红色。
(1)明永乐霁红器[1]
真正的红釉器在明永乐才正式出现。明永乐霁红器的胎骨极为洁净坚致,体薄而轻,上面红釉艳丽匀润。有一种高足碗,高l 0厘米左右,口径1 5~1 6厘米,均为侈口窄唇,深壁,高圈足。内壁锥拱双龙戏珠纹(或加云纹),内外满施红釉,有的口足釉薄处露白边。胎骨薄(有的稍厚)。里心均有“永乐年制”四篆字暗款。款外有单圈或花边。
(2)宣德鲜红釉
宣德红釉,史称“鲜红”釉,在工艺质量上达到了明代红釉的顶峰。宣德朝以后,虽历朝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或数量都已趋向衰退,从明成化开始,几乎不再有霁红出现。嘉靖朝红釉瓷用低温铁红代替。
器形:有盘、碗、僧帽壶、梅瓶、莲瓣纹卤壶、梨形小壶、香炉、洗等,大多无纹饰,仅少量有刻花暗龙或莲瓣纹装饰。器底有白釉底和米黄色底两种。
釉色:宣德鲜红釉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有宝石红、霁红等名目。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类,器物里壁不施红釉者往往胎质较薄,且有的有印花纹饰,唯花纹模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亦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为特意加涂的白边。较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凡制作稍粗的器物,留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棱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莲瓣卤壶。在有些器物上,釉面有青、紫色窑变斑点,釉表有棕眼、冷纹、开片。
款识: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
仿品:明代从成化开始,几乎不再有霁红出现。清康熙时有仿宣德霁红的瓷品,但釉色呈黑红,雍正时仿的则色泽较为润泽艳丽,有的釉表有橘皮纹。釉色浓浅不等,是雍正霁红的工艺缺陷,有深褐、正红、粉红甚至苹果青等色。雍正以后霁红官窑器即很少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