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州贡院
走进定州贡院 博陵
贡院,旧日科举制度的考场。河北定州古城里有一处贡院,俗称“考棚”。
贡院很大,但隐在东大街草场胡同里却显得很偏僻。胡同深处,露出与众不同的大影壁侧面。向里走,眼前豁然开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州贡院,是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科举考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朝廷颁布废除科举制。前一年,出身保定莲池书院的刘春霖成为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名状元。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并非自古始,也没有熬到清廷的最后倒台。
自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开了公正选拔人才之先。科举,在历史上起过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1905年的那个夏天,走到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随着一些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憧憬化为泡影一起消失。
分为文、武两个考场的定州贡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中轴线上,一组建筑包括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和后楼,序列排开。据说,原来还有二堂、文昌宫和演武厅等建筑,只惜未能保留到今天。
结构奇特、面宽七间进深九间的魁阁号舍高十米多,是院中的主体建筑。“笔参造化”匾额下,是青面红发的魁星——主管文运兴衰之神的塑像。可容纳上百考生的厅堂里,曾是考取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场所。高大的号舍里棵棵大柱高擎,舍顶阶梯式天窗使整座厅堂里光线充足。
北边不远的皇城北京,按理说应该有更大的考棚,只是到民国时已被财政吃紧的当局变卖渐成废墟。原址上陆续建起了新的大楼,仅剩下带贡院的旧地名了。明代天顺年间,一次北京考棚失火,烧死考生一百多人。因为考试期间为防作弊,考棚大小门都加锁(称“锁院”),考生要连续吃住在考棚里数天。
穿过魁阁号舍、大堂,隔一片空地是贡院后楼。三层的后楼,是考官俯看武生比武的所在。当年,除定州塔外,12米高的贡院后楼又是登高的理想场所。文人们常来此赋诗聚会,这里又有了一个“揽胜楼”的别称。
被称为“平民教育家”的晏阳初,当年在北京成立过一个影响颇大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定州作为农村实验区,平教会定州总会的办公处就设在贡院里。
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这座贡院,一百零五年前刚刚结束了它最后一场科考。这里,不知有多少学子考场失意,多少学子满怀憧憬走出这大门。来到这里的游客,隐约间似看到了千年科举的影子。
大门对面的影壁,古时张榜的地方。“除文盲作新民”——平教会当年的口号
魁阁号舍
笔参造化——魁星塑像
后楼二层
博陵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