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大于非圆 ——读马建勋《圆点哲学》所悟

  哲学解读 

前    言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除了怀念先祖,怀念大疫逝去的亡灵,还令我们特别伤感的是,悼念不久前仙逝的马建勋老师。回想他的音容笑貌,画作诗篇,令人特别感激。

马建勋(左)向本文作者赠书画

我是2011年于山东乳山研讨会上遇到他的,也是在那次研讨会上遇到各位老师的。以后每年有一次相遇,有一次以文会友,大家因此非常熟悉。在2013年旬阳研讨会上,马建勋老师特意为我赠送一幅《骏马图》,使我非常感动。
读过他的哲学成名著作《圆点哲学》,以及他的其他哲学著作、诗作、散文,以及书法、画作,就是我们之间对于哲学的探讨。今天,特意将我读过《圆点哲学》后的评论《圆大于非圜》 附后,以表怀念。
“圆大于非圆”,是马建勋老师提出的,在《圆点哲学》第118和240页上,这是与几何概念完全不同的哲学命题,是值得深思的。我的读后感悟,发表在我的《哲学创新之通讯·第一集》第57页上(香港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版),是我用“三维辩证法”,去分析和领悟“圆点哲学”的评论性论文。

圆    大    于    非    圆

——读马建勋《圆点哲学》所悟

湖北  卢其旺

[内容摘要]  圆点哲学实际是三维的,宇宙由圆、点、非圆非点三部分所组成,其中圆大于非圆,点小于非点,非圆与非点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名称。圆点哲学追求的圆点精神,只有在非圆非点的环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圆是方向,点是基础,只有在非圆非点的环境中,坚持“方”的原则,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

[关键词]  圆  点  非圆非点  方  智圆行方(外圆内方)
“圆大于非圆”,是马建勋在享誉世界的标志性论著《圆点哲学》中提出的。(马建勋《圆点哲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118、240页,以下选自该书的均只注页数。)圆与非圆,是一对矛盾关系,本没有大与小可比,为什么有“圆大于非圆”的说法呢?初读令人不解,细读细思之后,还真的被说服。要理解“圆”与“非圆”的关系,还必须从“圆”与“点”的关系开始。
一、圆点哲学的三维关系
认识宇宙,是哲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但无论从什么方面去认识宇宙,宇宙都会是三维的,《圆点哲学》中就有圆,有点,有非圆非点的三个方面。
东方人认识宇宙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大圆。《易》有“蓍之德,圆而神”,儒家有“天圆地方”,道教有“太极图”,佛教有“转法轮”,阴阳家有“转圆法”,兵家有“圆环阵”。东汉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说“天体圆如弹丸”,同时他也认为,“地如鸡(子)中黄,天之裹地,犹如壳之裹地”,从而形象地否定了“地是方的”说法,是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的一大进步。
西方人也认为宇宙是圆的。毕达哥拉斯认为形体中最美者是圆的,德谟克里德认为“不可分的原子”是圆的,帕斯卡亦认为宇宙圆然,柏拉图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形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球,天体围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直到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才纠正了人们的认识。然而,科学的发展却又告诉人们,原来宇宙没有中心,但对宇宙是圆的这一点却没有纠正。
但圆有圆心,圆心是一个点,点是圆的。“圆与点是相通的,‘圆点’二字常被连用而成一词。”(第29页)圆浓缩可以为一点,点扩大可以为一圆,圆与点是很难分开的。但圆与点又是必须分开的,以区别万事万物。“从大到小顺推,宇宙之外的宇宙是圆的,而内宇宙是外宇宙的一个点;地球是圆的,人类社会是地球中的一个点;人类社会是圆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点;人体生命八大循环系统是圆的,大脑是一个点;大脑是圆的,细胞是一个点……换一个角度,从小到大逆推,个人是一个点,家庭是一个圆;家庭是一个点,单位是一个圆;单位是一个点,社会是一个圆;社会是一个点,国家是一个圆;国家是一个点,世界是一个圆……”(第31页)。
这里的圆与点都是哲学概念,哲学圆点是意会的、无为的、超现实的,有限而无限的,“圆点合一”与“圆点相分”是统一的。圆点哲学承认物质性,主张和谐性,尊重辩证法,尊重真善美。(第44页)总之,“圆”崇尚统一、和谐、周期、包容、同化、均质、完满……,“点”尊重单个、独特、创意、进取、灵活、智慧、自由、目的等等。(第34、35页)
但是,“现实中毕竟存在着除圆点之外的多种多样、千殊万类的形状。因此,在我们探讨圆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非圆的存在和价值,更没有排斥非圆。”(第117页)由此可见,在圆点哲学中“非圆”是存在的。
“非圆即对圆的破缺。圆与非圆是系统转换发生前后的两种状态,非圆是系统内部的不同要求与系统、环境之间差异所引起的不和谐表征。”(第118页)
非圆中有方,“方”在日常生活中代表原则性,“圆”则代表灵活性、包容性,所以“非圆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哲学意义。如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济。”(同上)
圆点相通,所以非圆与非点也是相通的。圆点哲学的圆与点,恰似事物的两极,而非圆非点即两端之间的第三者,所以圆点哲学中有着“圆、非圆非点、点”的三维关系,只有三维才能包罗宇宙万象。
二、圆与点的矛盾运动
除了“圆是放大了的点,点是浓缩了的圆”(第38页),圆与点是处在运动之中,它们的关系具有矛盾的辩证性。
圆与点是一对矛盾。“圆是第一位,点是第二位;圆为主,点为副;圆为大,点为小。但二者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辩证的,相对的,互为转化的。”点代表瞬间,圆代表永恒,“无小则无大,无点则无圆,无瞬间则无永恒。”(第36页)
“点,充满天地,组合万物。……一切事物都以点为开始和归宿,新的白昼,从点这儿醒来;旧的黑夜,在点这儿结束。”(第38页)“世界上,任何事物一将诞生,就有了点,同时也就有了由点到圆的运行规律,最后又回归到点:即返回母体。……大凡一切皆有消灭,消灭了又发生,这种‘发生——消灭——发生’就是一个圆点式回旋变化。……世界上的事物尽管纷繁万象,但循环往复,总要回归到原来,形成一个圜。一切事物现象都有其周期性并无限地运动着、反复着、向更深层次螺旋发展。”(第41页)
然而,“三维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对立双方之外总是存在着第三者,找到了第三者,就找到了解决矛盾的钥匙。”(卢其旺《三维辩证法及智能哲学研究简介》,发表于《哲学创新通讯》第1期第22页)“圆”与“点”的第三者自然是“非圆非点”。
“非圆”的范围很广,有长形、方形、棱角、尖角,有与圆融相对立的冲突、争斗、战争,有与圆满相对立的随机、模糊、混沌等。“一般来说,圆与非圆是截然对立或相反的事物形态。……同时,圆又总是以非圆为陪衬,没有非圆也就无所谓圆,这是说,一方失去,另一方就丧失了意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总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第117页)
“非点”也是一样,虽然书中没有言及。“点是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符号形态,含义非常多元而深刻。……点,可以解释为微小的事物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粹抽象概念,具有多义性、灵活性、非确定性、不可穷尽性。如:起点、正点、终点、立足点、临界点、中心点、质点、奇点、热点、焦点、顶点、零点等等。”(第39页)从这些点开始运动以后,就都是“非点”了,然而还没有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所以同时又是“非圆”。非点即非圆,非圆即非点,非圆与非点是一个东西的两种名称。
“圆”与“非圆非点”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点”与“非点非圆”同样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圆”与“点”;“圆”与“非圆非点”;“点”与“非圆非点”——是三维关系中的三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遵循着辩证法,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三对矛盾中,谁为主要矛盾,谁为主要矛盾方面,均因事因物而转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圆与点的矛盾运动,是三维辩证的矛盾运动。
三、圆大于非圆、点小于非点
圆大于非圆,点小于非点,“非圆非点”居于“圆”与“点”之间。不过,这里的圆与点,不是几何的圆与点,而是哲学的圆与点。
“不同于以往的是,我所说的圆点是超越了实性、感性、知性层次的理性哲学概念,是意识的思辩的;是将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世界置于新的观察方式之下;是指宇宙万物中无所不在的和谐关系,是整个宇宙万物的大回旋理论……”。(第29页)“圆点形状是一个东西,而圆点形状的观念又是另外一个东西。圆点的观念是没有周围和圆心的,而圆点形状的东西则有。”所以说,几何的圆点不是哲学的圆点,它们之间有着观念上的区别。
几何的圆,虽然是运动的,但运动是有限的,即使是无限也是有限的,因为圆外总有物体,物体就是非圆,无法做出大与小的比较。哲学的圆,是哲学想象中的圆,至大而无外,它最大之大,大到没有外面,无论非圆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包容,它包容一切,包含一切。就它所包容的范围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它,所以“圆大于非圆”。
几何的点也一样,虽然是运动的,但运动是有限的,即使是无限也是有限的,虽然几何学上的点是无内的,但实际上点内还有细微物体,物体就是非点,无法做出大与小的比较。哲学的点,是哲学想象中的点,至小而无内,它最小之小,小到没有内部,无论非点在什么地方,它都可以拒斥,它拒斥一切。就它所拒斥的范围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它更小,所以“点小于非点”。
哲学的圆与点,构成了万事万物中最大最小的两个方面,而非圆非点居于其间。而哲学的圆与点是想象中的圆与点,是运动着的,从点到圆的运动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因此是应对性的,应对每个具体情况。例如社会,个人是一个点,社会就是一个圆,而个人到社会之间有许多组织,如家庭、学校、单位、地方,包括县、市、省、国家等,都是非圆非点。这些非圆非点的组织,比个人大,比社会小,永远居于圆与点之间。
“从外在形式看,非圆有时所占的比重是非常之大的,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就宏观而言,先有圆而后有非圆,圆大于非圆,圆总是包容着非圆,总是不断地对自身以及对非圆因素进行演化协调,以防止事物原有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发生偏差,保证事物按照即定的原则以达到自我优化的目的。”(第118页)可见,圆大于非圆,是从宏观上说的。
宏观上看,宇宙即圆,最大的圆,包罗万象,包容一切,所以非圆即被包容其间。从运动看,圆与非圆是辩证关系,循环往反又是一个圆,脱离不了圆,所以非圆亦被包容其间。
点亦一样,虽然书中没有言及。点是从微观层面上说的,点是最小的点,拒斥一切,万象都是从点开始,所以非点被拒斥其外。从运动看,从点开始运动,运动之后即为非点,所以非点亦被拒斥其外。
从三维关系看,圆、非圆非点、点三者仍然是一个圆,所以非圆仍然被包容其间、非点亦被拒斥其外,非圆非点居于圆与点之间。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圆都大于非圆,点都小于非点,而非圆非点居于其间。非圆非点往往是主要的方面,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在非圆非点之中。
四、我们生活在非圆非点之中
圆虽然大于非圆,点虽然小于非点,但非圆非点却大量存在着。我们生活在非圆非点之中,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圆与点。圆点哲学提倡的圆点精神,只有在非圆非点中才能得到体现。圆是追求的方向,点是落实的基础,圆点精神就是在非圆非点中从坚实的基础出发,坚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人生的目标。
处在非圆非点之中,我们就要研究它。如果研究个人,细胞就是点,个人就是圆,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八大系统,就是非圆非点。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身体的健康,为了一个平衡、圆满,而我们研究的落脚点就必须在细胞上,看它是否健康,细胞健康则八大系统健康,从而人的身体就健康。所以,虽然我们研究的是非圆非点,但我们不可以脱离圆与点,脱离了圆,我们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脱离了点,我们的研究就失去了基础,
“从表象看,世界上许多事物都不是圆的,有方,有长,有棱,有角。然而,世间万物虽方可圆,虽圆可方,不为矛盾,不相妨碍,一切尽可转化。方形的殷代大鼎,战国时的条形钱币,历经千百年,终于演变成后来的圆形‘香炉’和圆形货币,一切人为的方,终将都要返归自然的圆。”(第69页)
虽然我们生活在非圆非点之中,但我们总是从点开始,希望达到理想中的圆,圆点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朝着目标前进,而圆满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圆点哲学中有大量的人生格言,指导着人们正确地处世,指导着人们正当的追求。
人们追求的目标有很多种,有金钱、有地位、有享乐,也有和谐、有斗争、有对正确的判断,有下辈子的美满生活,有接引上帝的审判,但是最高最美的追求莫过于对于真理、对于幸福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一种信仰。
对于真理的追求,“圆点哲学认为,最高最伟大最持久的信仰莫过于信仰真理,每个人都应该信仰真理。”“真理是真实、确切的大道至理,真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普遍性、权威性、公正性、实践性和相对性。”(第95页)
对于幸福的追求,“人格的完善就是幸福”(第132页)。什么是人格呢?“人格,即人的个性品格,亦即做人的资格、规格、档次、素质。”(第131页)“人的高下是以人格的高下而划分的,不是以地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金钱的多少来划分的。”(第132页)
哲学重在实践,所有的哲学研究都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圆点哲学研究的是圆与点,而它落实下来却在非圆非点上,非圆非点是脱离不了圆与点的。人们追求的圆点精神,就是“智圆行方”,或者说是“外圆内方”。“所谓‘智圆行方’,就是考虑问题要周全,实施行动要有原则性。”(第82页)“方以智,圆而神。为人之道,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圆则圆润通达,方则方正有则。……圆的灵活性,方的原则性,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第119页)
让我们在非圆非点之中,体会着和践行着圆点精神吧!

2015-1-13 于汉阳国信新城

[参考资料]

1、马建勋《圆点哲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卢其旺《三维辩证法及智能哲学研究简介》,发表于《哲学创新通讯》第1期第22页

录》,获“世界杰出成就奖”。

人物简介:马建勋,圆点哲学创始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本科、西北大学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哲学学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常委、省作协常务理事、安康地区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天马吟》、《国殇》等各类文学作品及其他著作七部。1990年开始建构圆点哲学体系,1992年1993年应亚洲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澳大利亚作访问学者,举办圆点哲学与文学系列讲座,1994年应英、美名人研究机构联合邀请参加爱丁堡第21届国际学术代表大会,宣讲圆点哲学。1996年1月在西北社会科学刊物《人文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圆点哲学》,同年5月《新华文摘》将其全文转载。《圆点哲学》学术论文先后被收入由《人民日报》主编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新华社主编的《今日的辉煌》等国内外18部大型理论文献丛书。因文学与哲学的双重突出成就,他的名字被载入中国首卷、英国第11卷、美国第5卷《世界名人录》,获“世界杰出成就奖”。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案制作:邓呈静

影像制作:曹   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