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中三春秋,师生一世情

天中三春秋,师生一世情

李品刚||安徽

时光匆匆如过隙,青丝已去两鬓白。离别母校已经五十二年了,但母校一直在我心中。今年四月回故乡,我们在母校组织了同班学友第一次聚会。走进校园,唯有北边那口水塘依旧外,整个校区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尽管物非人不识,母校当年的一情一景却仍然是那么清晰明亮。

我的母校天城中学,座落在桐城市双港镇的天城墩,这个四面环水的高墩原名梵天城,传说是商纣王登基时的城池。而与梵天城相视而望的妲己台,则是老百姓为了纪念妲己还是狐仙时,不顾天谴,冒着生命的危险救灾民于汪洋之中的善举,在山上修建而成。这些民间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懵懵懂懂地听着大人们活灵活现的笑谈。

穷不丢书自古崇,文化传承铸辉煌。桐城人崇尚文化,重视读书,并在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一股浓厚的读书风气。“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以及“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就是对当时读书与成才情形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我的母校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征程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6年),教育家阮强在这里倡办公立天城两等学堂(含初小和高小),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办为私立天城初级中学。建国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的母校更是出落成为一朵鲜艳的奇葩。到我1963年入学天城初中时,学校已有相当规模和声誉。建国后首任校长赵剑英曾于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天城初中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如今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高中),在当地声名鹊起响呱呱。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校区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高大粗壮的梧桐树,躯干裸露着斑驳的花白,蓬蓬密密的叶子随着风吹沙沙作响。秋冬时树叶不时随风飘落,树脚下一片金黄。冬青树优雅地围起一条条绿色走廊,幽静而又浪漫。

对坐轩窗读书乐, 莘莘学子求知忙。正是在这样一个虽然地处乡村却又气息浓郁,虽然进出封闭却又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一个个脚沾黄泥巴、满身稻花香的农村孩子,在浓厚的学习风气熏陶下,刻苦读书,勤于实践,知识渐进,茁壮成长。课堂上,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黑板,竖起耳朵听着讲解。晚自习时,无论冬寒暑热,没有人叽叽喳喳,没有人嘻笑逗玩。晨读更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同学们或在绿树花丛间,或在杨柳依依水塘边,或在围墙拆除后的道垻上,有的捧书边走边看,有的三五成群互问互答,有的静坐默诵念想。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位位老师用诲人不倦的精神教给我们书本知识和生活技能,让我们勇敢地走向社会,在拼搏人生的大舞台上尽情挥洒。

教我们语文和数学的分别是两个教研组组长的彭公达和周美南老师,周老师还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授主课,按照现在流行的划分,我们这个班可能也是当时的“重点班”“尖子班”了。两位老师在教学中,既不搞“灌鸭式”,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有教有问,有问必教。夜自习时,两位老师常常悄无声息地来到教室,既关注全班学生,又对“心中有数”的学生作一些具体辅导。周老师还不时在夜深人静时蹑手蹑脚地踱进男生宿舍,检查大家入睡情况,为不老实者牵牵盖被掖掖蚊帐。

教英语的张再斌老师黑黑瘦瘦的,身体不怎么好,但他视学生为未来,视教学为生命,从不耽误一堂课。有时我们见他手顶腹部额头渗汗,仍然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教学,课堂格外安静,学习更加专注。张老师对我这个兼英语课代表更为厚爱,空闲时间辅导我练习英语写作,帮我修修改改写出了几篇小文章。

体育虽不是主课,但倪一贵老师一样倾心注力在操场上,跑步、跳远、标枪、跳高、铅球、木马、单双杠,行行在手,样样精通,清清楚楚讲要领,认认真真做示范。

教音乐的韩兰英老师是上海人,高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肤,被我们私下称为“美女老师”,钢琴弹得倍棒。

植物课张和峰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园丁”,精心培育着园林的各种植物,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植物栽种知识,最受欢迎的是嫁接课,周末回家后我们忍不住要操刀向伙伴们炫耀一下。每周的劳动课,又带领我们走进蔬菜基地,教我们如何育种、间苗、施肥、除虫,使得我们不至于成为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至今记得,一个周日回家时去田地找我母亲,见到十来公分高密密挤挤的棉花苗,拿出“学以致用”的劲头,每个宕里只留下两棵。正干得起劲,赶来田地的母亲见状心疼得要死,一边责骂一边撵着要打我,我吓得后脚跟不落地地跑回了学校,又到周末时竟然不敢回家。

许树青老师是校团总支书记,他用温情的双手托起“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培训团知识,物色培养对象,发展一批又一批团员,在每个班建起团支部,整个校园里到处活跃着共青团员朝气蓬勃的身影,更为先锋队储备了力量。

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各位老师,秉承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 不计辛勤一砚寒,无怨无悔扶苗长,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 给我们一次次展示着斑斓的新世界,让我们获取着方方面面的营养。

我还要特别感谢校工潘老,他负责定时打钟和送发报刊杂志。在“文革”由文攻演变到武卫时,学校互相对立的两大红卫兵组织愈闹愈烈。“好派”实施捉拿“屁派”负责人那一刻,我匆匆路过广播室,被潘老一把拽进大木柜里藏起来,帮我躲过了一难。

亲爱的母校,尽管你的历史那么久远,尽管我们和你相处只有短暂的三年时光,你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圣地,你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和方向!

可敬的老师,是你们甘为孺子育英才,是你们丹心热血沃新花。尽管我们阔别已经半个多世纪,尽管我们天各一方难相望,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的教诲和培养,我们永远在心中把你们祝福和牵挂!

插图/网络

本平台第一本散文精品集,2018年8月全国公开发行,每册定价人民币68元。联系人:琅琅,微信号LANG2672;电话18201110689

作者简介

李品刚,安徽桐城人,军旅生涯二十六年,计生战线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