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数学家可以“恐怖”到什么程度?
一
我们对于数学家的了解,头脑厉害,聪明绝顶,顶着数学家的名号,一定不愁吃穿,但这位数学家却十分“抠门”,区区几十元的月工资,在20年间却成了万元户,这样的数学家难道不“恐怖”吗?
而陈景润的钱都是一分钱从牙缝中抠出来的,几十年如一日,节俭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美德,对比我们现在的人,简直是学习的榜样,然而,陈景润能有这样的品德,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陈景润曾有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经历,让陈景润知道钱对于人的重要性。
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陈景润既要做自己喜爱的事业,另一边又要为生活来源发愁,渐渐地,他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喜欢开源节流。
为了能存钱,他把自己的工资换成金银首饰,只因为金银首饰能保值。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景润的月工资能开多少钱?
在1962年时,陈景润每月的工资为56元,十年后,他每月的工资涨到89.5元,再过20年,他的工资又涨了,虽然工资并不高,但陈景润却从用仅有的工资,在短短的20年间就存到了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陈景润也很少卖衣服,为了能不买衣服他特意花了一些“小心思”,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就这一件衣服他穿了整整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棉絮,缝缝补补无数次。
除此之外,他偶尔还会买一些高档的补品,而有钱人吃的高档补品是人参,陈景润却吃人参须,为自己补充身体能量。
多年来,陈景润一直住在一个6平方米的小房子中,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在一间屋子中赖以生存,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屋子,发现两三公斤重硬币,都是来自各个国家。
虽然工作繁重,研究数学也很费脑子,不过,陈景润还是喜欢翻看存折,这是他的“小角落”,看到存折里的数字,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无论是几毛钱还是几分钱,都要算清楚,他甚至还有记账的习惯。
当然,他为中国的数学也做出了贡献,就连邓小平都说,中国要是有 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陈景润一生痴迷于数学,为了演算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经常一连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二
华罗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同时他还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誉为“兵工之父”的俞大维这位兵工署署长,在一段时间内被一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他是被截获的日军电报的密码给难住了。
当时常常能够截获日军电报信号,却拿这些密码毫无办法,因此让这些被截获的有价值的信息成了一纸空文。望着这些有价值却如同废纸般的密码,俞大维心里在滴血。
敌人想要快速占领我国,兵工厂就是个最重要的目标。如果能够破译日军在电报中的密码,那么就能提前知道日军的行动,做到知己知彼,能够掌握主动局面,可以进行有效防御或者提前转移。
可是,被截获的日军电报,确因密码没有被破译,而给抗战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让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心里很不舒服。
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对此却无能为力,他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当俞大维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求助华罗庚时,华罗庚立即表示同意帮助他破译这些密码。
说干就干,华罗庚马上让俞大维给他要来最近截获的电文。这俞大维也是有备而来,他打开手里拿着的文件夹,把一沓密码文件递给了华罗庚。
俞大维见华罗庚如此着急要试着破译这些密码,就赶紧安排人在晚上全权负责照顾华罗庚的生活,并确保他的安全。
华罗庚回到房间内打开截获的电文一看,果然如同他所想的一样,上面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之前电报使用的密码是非常单一的,都是将一个汉字转化为数字。
所以只需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电文的内容。不过后来,电报被输入二次加工的暗码,也就是密文,因此即便是截获了,也很难知道其中到底是什么内容。
华罗庚对于数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知道能够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中找出暗藏的规律来,那么电文的内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很多人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但这个并不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这从侧面说明破译密码这项工作才会如此复杂,难以顺利进行。
华罗庚把门关上,点上一支烟,就开始工作。一整晚他都在不断地比划着,负责他安全的那名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都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影响华罗庚工作,甚至连厕所都不敢去,生怕动响而打断了他的思路。
整整一晚,华罗庚都没有离开过办公桌一步,埋头在比划着,不时在纸上写着一些东西。到了第二天早上天刚刚亮,华罗庚才匆匆忙忙进入洗手间内进行洗漱。
华罗庚洗漱完毕后,就将一叠稿纸递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并告诉他原先没有被破译的密电已经全部搞定,请他将稿纸交给俞大维。而他一夜未眠,实在是太累了,需要回去休息,就不能亲自去见俞大维了。
怎么说这俞大维也是哈佛大学的数学高材生,当他看到华罗庚的破译稿件之后,就很快明白了华罗庚的破译方式。通过华罗庚的破译方法,俞大维派人把所有的电文都翻译了过来。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但却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杂货店。
15岁的华罗庚在辍学回家的情况下,在杂货铺里仍然坚持学习他最喜欢的数学。他用了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认为自己数学还很不错的他,开始慢慢往一些学术期刊投稿。但屡屡被退回。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基本都被国外的数学家给论证过了。
每次投稿收到的反馈不但没让他泄气,反而让他信心百倍。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
就在这一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人熊庆来在办公室看《科学》杂志,发现了华罗庚所写的这一篇文章,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
通过了解后,得知华罗庚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时,熊庆来惊叹道:“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要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就这样,年轻的的华罗庚怀揣着梦想和对数学无比的热爱,在伯乐熊庆来的指引下,来到人才辈出、宗师如林的清华大学,成为了国内最好学校的一名图书馆管理员。
1931年,熊庆来让华罗庚担任数学系助理。在这期间,华罗庚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四种语言,并在我国的国外报纸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清华大学破天荒的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1年后,25岁的华罗庚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教员。
1936年,英国数学家哈代邀请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在两年的留学时间内,华罗庚在剑桥的时刊上至少发表了15篇文章。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归国后,清华大学正式聘请华罗庚为正教授。1938年,西南联大聘请华罗庚为数学系教授。
从1939年到1941年,华罗庚发表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8年,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此后,他携家人选择了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华罗庚的一生,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华罗庚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十部巨著,其中有八部在国外翻译出版,已被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华罗庚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这样评价华罗庚:“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三
大学教授一次在课堂上放了一张照片,说是自己和一个大神的合照,教授有问题的时候会写信给大神请教,我们看到照片,发现教授旁边的那个人年纪并不大啊,最多也就三四十岁。
我们都很惊讶,教授可是六十多岁的数学家啊,这个人能让教授称之为大神,是有多厉害?
教授看到我们一脸的不相信,于是就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转过身问我们:“谁能看懂这个问题,不需要解答,只要能表达清楚题目,平时分就给你满分!”
过了五分钟,我们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因为根本看不懂,这时候教授笑着说,:“这个题是埃尔德什差异问题,困扰了人类80年,很多人甚至都无法看懂题目,但是已经被我的大神证明了!”
这时候我们发出了一阵惊呼,纷纷问教授,他叫什么名字,教授说了三个字:“陶哲轩!”
然后给我们讲了他的故事,听完感受就是,顶尖数学家竟然恐怖如斯!
大神是天生的天才,据说智商达到了230,要知道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大多数在85到120之间,他是我们的两倍!
幼儿园开始自学全部小学数学,小学也开始学习微积分,学习大学数学。
八岁做高考数学题,满分800分得了760分。
并且十岁开始参加比赛,十二岁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大赛金牌。
十四岁上大学。
十六岁就完成大学课程,获得理科学位。
十七岁获得硕士学位,二十一岁获得的博士学位。
二十四岁时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
这种开挂的人生让我们望尘莫及,而且这还没完,三十一岁时陶轩哲获得了菲尔兹奖,这个奖可以说是数学界最高的奖项,如果诺贝尔有数学奖的话,那么一定会在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中选择。
如今的陶哲轩在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都有着巨大的成就。
我们看不懂的数学问题,甚至看不懂的符号,在这些大神看来就是过家家,简单得很,微积分和高数这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
而且数学是宇宙的语言,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顶尖的数学家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他们如果能够解决一个千禧难题,那么人类都会迎来巨大的发展!
来源:数学与通识吧主,编辑:nhy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