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如虹 || 万古云霄一羽毛
万古云霄一羽毛
归途如虹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里是这样赞美诸葛亮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可以说,杜甫是最早在唐诗里用如此精练的语言高度评价诸葛亮的诗人了。尤其是“万古云霄一羽毛”更是让诸葛亮成为了一个精神标杆,一个文化偶像。
诸葛亮其人,是东汉末年一个相当重要的人。他早年隐居在南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刘备得知他有大才,所以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出山后,尽心尽力辅佐刘备。他不仅为刘备规划了一条可行的军事政治路线,也促成了吴蜀联盟。在刘备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他坐镇大后方,治理百姓,维持秩序,筹措粮草。在刘备称帝后,他以丞相的身份兢兢业业地治理蜀国。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依法治国,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治理蜀国。他为了兴复汉室,多次北伐,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可以说,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蜀地的发展,诸葛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智慧和忠诚的代表。
其实,很多人熟悉的诸葛亮不是《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而是《三国演义》里那个用兵如神,而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其实,这个诸葛亮是被作者神化了,也矮化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陈寿的《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已经不重要了。他早就成为了那些胸怀大志的士人的一个精神偶像。
杜甫在《蜀相》里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在这里其实是借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杜甫之所以那么羡慕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遇到了刘备那样的贤主。刘备作为一个皇族,可以屈尊,主动去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事。这在历史上本来就是相当难得,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否则这样的理想就永远只能是理想。所以,杜甫才会在《蜀相》里如此赞美诸葛亮。因为,杜甫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渴望青史留名,渴望天下太平。
陆游也同样敬佩诸葛亮。他在《书愤》里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而陆游面对的则是南宋只有半壁江山,朝廷却苟且求和。作为一个爱国志士,陆游壮志难酬,只能空老江湖。于是,陆游就只能借诗歌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持,对现实的不满,对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兴复汉室的贤才的赞美。毕竟,陆游心中也有一个梦,那就是“九州同”。他的梦想,其实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希望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理想相当高远,那就是兴复汉室。其实,诸葛亮的理想在当时的人看来,特别不切实际,因为东汉只剩一个空架子了。可是,诸葛亮却始终觉得自己应该兴复汉室,也始终希望刘备可以做到兴复汉室。某些现代人或许会觉得诸葛亮保守,甚至是愚忠。但是,按照古代人的想法,诸葛亮的这个理想就是相当高尚,相当伟大的。
诸葛亮的智慧其实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种和别人勾心斗角的智慧,诸葛亮的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是对天下形势的正确认识。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战略部署就是“三分天下”,他对刘备的建议是联吴抗曹。赤壁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诸葛亮的战术是对的。至于,蜀国的被灭那是历史的必然。而且,蜀国的会被灭也不是因为诸葛亮有什么失误,蜀国被灭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了。
诸葛亮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因为他是一个正直且有担当精神的人。
本期编辑|南郑樵隐|
目前1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墨染千秋原创工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吧—
墨染千秋感恩您的每一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