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亲都是家风的传承者,今天是父亲节,谈谈这些年我做父亲的体会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胡子宏生命日记(1701)
每一位父亲都是家风的传承者,今天是父亲节,谈谈这些年我做父亲的体会
你到村里串游,会见到,很多家庭的影壁墙或者大门上方的牌匾上,都会刻着字,有的是“福”,更多的是“家和万事兴”。
我家大门上方的方砖上刻着三个字:“迎朝旭”。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我总是觉得,“迎朝旭”非常有诗意,比“家和万事兴”“福临门”要高出一个层次。
它透出的,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透出一股诗意和文化气息。不知道是哪位先辈想起的这三个字,让后辈感到了自豪和舒畅。
家风的传承,通常不是母亲留下来的。母爱留下来的,只是大海航行中的操作细节。舵手是父亲,指引方向的是父亲。
我的曾祖父是什么学历,我不曾了解。但是,我祖父弟兄三人,都是读书人。
我大爷爷曾经就读于30年代的保定师范,毕业后,心怀实业救国的夙愿,在家里开了油坊,盖了砖窑。不过,他没有熬到家族兴旺,就在三十几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我小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西北的一座砖窑上玩耍,有老人就告诉我,砖窑当年就是我们家的。
我爷爷曾经就读于直隶第四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邢台学院。我曾经跟邢台学院的朋友开玩笑说,你算是我爷爷的学孙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爷爷就回到老家参加了青年救国会。接着,他加入八路军,日寇投降后,又跟着刘邓大军南下,做了十来天河南商城县的县长,最后牺牲在大别山区。
我爷爷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三爷,貌似没有走出家乡。我爹告诉我,当年,我三爷也是读过书的,上过类似于县城中学这个层次的学堂。
祖辈中,我貌似见过三爷,是位胖乎乎的老头,在“文革”中挨过批斗。他也不算长寿,出殡的时候,棺材上还贴着“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
“耕读兴家”算是我们家的家训、家风。到了我爹和堂叔这一代,受时代的影响,就没有读书人了。
直到1977年,我爹得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是,今后在填写家庭成分的时候,可以把“地主”改成“农民”;二是,高考制度恢复了,不管什么家庭成分,都可以参加高考了。
我爹出生后不久,我爷爷就随大军南下。爷爷牺牲的时候,我爹尚是幼儿。我爹从小就缺少父爱,没有父爱的传承,不知道怎么当父亲。
这就导致,在我的成长中,我爹一直对我很严厉,没有投以父亲才有的慈爱。他只是继承了祖辈的家风,重视下一代读书,不抽烟喝酒赌博。
每一个成功的、受孩子尊敬的父亲,实际上不仅继承着自己父亲的优点,又在克服自己父亲的缺点。我是如此,我的堂哥也是如此。
我曾经跟我的伯父发生争执。伯父动不动就以“我是你爹”而自居,要求堂哥听而从之。我就怼他,你从小没有爹管,你只懂得管教,从来不为孩子着想。
我对我伯父说,你给孩子一点好处或奉献,就视为对孩子的恩惠,其实,你给孩子添了很多麻烦,如今你已经年迈体衰,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我和堂哥一样,都是汲取了父辈在管教孩子中的不足——除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之外,还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舐犊之情。我们对待孩子的付出,都是任劳任怨,千辛万苦。
这个过程很累。这不,我患了癌症,即将度过5年风险期。我堂哥也是几十年操劳,心脏刚刚做了搭桥手术。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尽职尽责的父亲。至少,我自己在对父亲这个角色的认知上,不再留下缺憾。
这些年,我做两个儿子的父亲,最大的体会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让孩子爱上读书学习,那好,你自己就要爱学习,喜读书啊。我的两个儿子,从出生起,耳濡目染的,就是爸爸在写作,爸爸在学习。
于是,我家俩儿子,虽然各有缺点,但是,没有很大的问题,譬如,不会打架斗殴,不会惹是生非。
孩子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就是父亲的学习态度。我写文章的时候,守着电脑,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譬如6月19日上午,我写这篇文章,就在电脑前,连续坐了4个小时。
我做了表率,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懂得什么才是学习的状态。真正的学习,其实就是能够稳稳地、专注地坚持几个小时。
努力之后,就要随遇而安。胡小鹄读高中的时候,我经常鼓励他做最好的自己。我说,我们大学同学里,我是混得最差的,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高考前,胡小鹄的成绩一度大幅度滑坡,情绪有些波动。我赶到了衡水中学,陪孩子在校外一起吃鱼。我再次提到,努力的价值是做最好的自己。
小子面带不屑地说,爸爸是不是想说你们班你混得最差,你依然在努力;哎呀,放心啊,我知道你怕我压力大了跳楼;唉,这么说吧,即便你去跳楼,我也不会跳楼。
一句话令我心结大开,我高高兴兴地说,对对对,想得开就好,今天放开吃吧。
我跟小儿子谈心的时候,一直在强调,只要不是生死问题,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我的话往往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因为我一直在给孩子做着表率。
我得过乙肝,经过十多年抗争,最终痊愈。我前妻去世,我含辛茹苦把胡小鹄培养出来,顺利入职京城。我得了癌症,本以为一命呜呼,结果来了次触底反弹,继续扛起来家庭的重担。
这不,下个月,我就患癌5年,慢慢熬过风险期。老爸忍受困难、砥砺前行的表率,实际上就是孩子成长的标杆。
每一个父亲,哪怕是最窝囊的父亲,也都懂得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如果只是懂得讲道理,而不给孩子做出身体力行的示范,所谓的道理就不会具有说服力。
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对孩子要批评,要严格,要惩戒,但是,除此之外,老爸必须为此奠定基础——用十倍的慈爱去呵护孩子。
这些年,我基本上能满足孩子在生活上、学业上的各类要求,尤其是,孩子在求学期间,我对他们的花费基本上没有限制。
我从来没有絮叨过孩子花钱多。实际上,我自己日常不挥霍浪费,孩子也没有形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我一直把卸掉孩子成长中的经济负担,视为对自己成长的弥补。我的父母数十年都忍受着家境的困窘。小时候,我曾经看他们把家里的钞票和国库券,藏到房间地砖下的瓦罐里。我娘因为心疼每天两元钱的药费,曾经呜呜地对着我痛哭。
我很欣慰,至少在我的家庭中,除了前妻病逝后的几年外,一直没有经受过较为拮据的生活。我给俩儿子在本地都准备了两套婚房,它们虽然可能派不上用场,但算是父亲留给儿子的遗产。
我为孩子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服务,才在对孩子的管教和指导上,显得理直气壮。我所禁止的,我都做到了。我所提倡的,我也做到了。
像不许玩手机游戏之类的规矩,是家庭教育的底线,一旦违规,真的要打屁股。
无论是胡小鹄和胡小鸿,都挨过我的掌掴。因为,他们触及到了家庭教育的底线,这是爸爸不能允许的。道理都讲过无数次了,如果依然违背,那就要让孩子感到,爸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对孩子严格要求没有什么错,关键是,你要有数倍的温暖做铺垫。有些当爹的,只会耍脾气,不会做表率;只会打骂吵嚷,不懂得给孩子数倍的父爱,自然孩子不服气,你的规矩也就形同虚设。
我的第三个体会是,父爱是粗线条的,用不着关爱备至,对孩子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指明方向后的放养。
我妻子有一个习惯,她必须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做点事儿,才能显示出自己对孩子的爱。譬如,孩子放假回家,她必须要亲自乘坐大巴车去接。
孩子要返校,她必须亲自给孩子准备行装。无论孩子是不是需要,她必须给孩子备齐。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你要上学,需要什么东西,你自己想好,拉个清单,然后有条不紊地准备。凡是你能做的,我都不会替你做。
像胡小鹄申请留学、买机票、从英国往返、找工作,乃至以后的成家立业,我都不会操心。孩子长大了,自立了,能力都是自己锻炼出来的。
胡小鸿返校前,我妻子一直在替孩子准备,结果是,紧张到最后一刻,依然会丢三落四。
为什么呢,因为她未必知道孩子的需求,与其自己替孩子忙碌,倒不如孩子自己动手准备。如今,胡小鸿的自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远远不如哥哥的同期。
现在,我断了给胡小鹄的给养,他从伦敦返回后,我不干预他的生活,顶多提提建议。如果他不接受,也就听之任之。
今后,我也希望小儿子能够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因为母爱呵护得太无微不至,小儿子未必能够那么干脆利落地自立。
身为父亲,你对孩子都呵护和舐犊之情,孩子会非常分明地感觉到。有时候,几句聊天,一个拥抱,一次轻拍肩头,孩子就会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在乎。
老爸说的某些话,在某些时刻,往往会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有时候,更会瞬间融化开孩子内心的郁结。
今天是父亲节,回顾自己做父亲的24年,我认为自己是个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父亲。我做到了竭尽全力,又能够随遇而安。
我好几次触底反弹,战胜了命运的艰难险阻,与此同时,还为孩子做出了优秀的表率,提供了成长中应有的保障。
不管我家胡小鹄和胡小鸿拥有怎样的人生,至少,他们在成长中,躲开了很多同龄人遇到的某些难题。
不管他们是不是对老爸心怀感恩,等他们成为父亲后,就会意识到,自己是踏在父亲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