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扰人
遇事冲动,便会酿成大祸。是以常言冲动是魔鬼。之所以冲动者,情绪使然也。一事发生,情绪先起,我人为情绪裹挟,丧失理智,动身发语,常走极端,流于偏执,或悲愤至极,暴怒之下,挥拳动刀,致人伤残,酿成不可挽回之大错。
情绪冲动,其过大矣哉!应力除之。欲除情绪,先知情绪为何物。情绪者,情之流绪也。一段情之持续,谓之情绪。意为情起而相续,持续一段时间,或长或短。这段情绪起后,迅速膨胀充斥,几乎占据我人之心,控制着我人所思所想,其力道甚是猛烈,可裹挟我人意识之流,我人之所以丧失理性,为情绪所左右,即因于此。
情绪究竟而言,即是自心所起遍计所执。所谓遍计所执,即是自心颠倒妄想。本无有我,妄执有我;心外无法,妄执有法。他人当面羞辱于我,我便勃然大怒,此时我便为愤怒情绪所左右,身语意皆造作恶行,皆要伤害于他,以维护自我。此愤怒之情绪,以执我而起,以计他人言语为羞辱于我而起。他羞辱我之言语,法也。执我执法,而有愤怒情绪生。若能正智观照,无我无法,则愤怒情绪何由生?
又如至亲之人遭遇不测,我人刹那间便为悲哀情绪所左右,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几有天塌地陷之感。且此悲哀情绪,持续时间之长,可达数年之久。即便多年以后,一旦想起,犹有余续存焉。此皆执我执人而起。此为我之至亲,我不忍见其死,是以哀恸不已。世间无常,谁人不死?焉有我?既无我,焉有我之至亲?若能如是正念观照,则此悲情不生。
一日佛游化某国,有一妇人,新生儿死,悲痛不已,日夜号哭,求佛将其子救活。佛敕妇人,当于日落前,于从未死过亲人之家乞食而归,便救其子活命。妇人为救其子,遍至村落乞食,问乞食家,可曾死过亲人,皆答有之。妇人于日落前归,竟未乞得一粒米,恸哭佛前。佛教敕言:家家皆有亲人死,何以独许汝家不死亲人?当知世间一切人等,无论贫富贵贱,有生必有死,有情如是,无情亦然。死本平常事,日日发生,时时发生,汝何不见?兀自哀恸。汝之哀情,实由自心妄执而生,执我执我亲。若面对死亡,接受之,接受自己死,亦接受亲人死,则汝之哀情,自然不生。妇人如是观照,而得解脱。
自心贪爱执著一切法,便是一切情绪之根因。自心贪执谓之颠倒妄想,由自心贪执而生一切情绪,悉是妄情。若自心不贪执一切法,则一切妄情不生。我人若要临事不生妄情,不为情绪左右,不冲动酿祸,内心当有正智观照。若要自心具有正智观照,当修学佛法。除佛法外,世间无有一法,可根本除灭妄情。
我人自心一切妄情之生起,皆从我执法执来。若要除断妄情,第一当除我执。若所发生之事,与我无关,则自心不生强烈不可控之妄情。譬如见他人死或他人亲人死,自心不生悲哀之情,以与我无干故。或生同情,非是强烈情绪,自可掌控,不会沉湎耽著。见他人被羞辱,非是自己被羞辱,自心之愤怒,非不可控,甚至根本不生。所生之愤怒,谓之嫉恶如仇,非如当事人内心所生愤怒可比。若是自己亲人死,或自为他人羞辱,其情绪之强烈,实不可控,以坚固我执使然。
我执若断,妄情多半不生,虽生亦可控。法执若断,妄情便荡尽无余。我执法执二执断,一切妄情不生。此时我人,无论遭遇何事,皆无妄情缠缚,皆无情绪扰乱,高度理性,理智面对,从容应对处理,无不合宜,无有偏执,不走极端,自无遗祸余殃矣。
妄情之扰人,情绪冲动之魔鬼,其害大矣哉!多少人为此身被横祸,苦难受尽,甚至丧身殒命,悔恨莫及。若无情绪冲动,世间多少惨事,当不发生。人人剔除情绪,悉能高度理性,即是幸福安乐之源。欲令妄情不生,情绪不起,远离冲动,当断其根因——我执法执。行人应依佛教敕,将佛所说正见正理,根植内心,常常提起观照,即是于自心中作正修行。他日功深功熟,我法二执永断,则情绪究竟不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