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福折寿”,也要助他人渡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熊国康一家从南昌一路向南逃难到南丰时,停下了脚步。南丰古城地处大山深处,日寇难以抵达,因此,短时间内,古城中就涌入了大量难民。
然而战乱时期,物资匮乏,古城人的生活过得不宽裕,但大家还是竭尽所能地收留那些失去家园的同胞。
眼看这些逃难而来的人没有片瓦可遮风雨,他们便腾出房屋,让出祠堂,给像熊国康一样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一处容身之处。
稍微有点余力的家庭还会拿出粮食,给逃难的人一口果腹的食物。
当时,熊国康的母亲怀有身孕,逃难的日子里奔波劳累,身体极度虚弱。
那时南丰人有放养寿鱼、寿鸡、寿牛的传统,看“寿”字就知道,这样的鱼、鸡、牛与普通的家禽家畜不一样,而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寓意通过放生,家中老人增福增寿。
所以说,这些生物是不能随便宰杀的,提前宰杀了,就意味着要“折福折寿”的。
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多一口吃的就能多救助一个人的性命,折不折寿的,都是后话。
就这样,南丰人放下禁忌,打破常规,将自家养的寿鱼、寿鸡,全都给熊国康的母亲,用来补身子。
在熊家最困难的时候,淳朴的南丰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宁可“折福折寿”,也要救助逃难人的生命,让失去家园的同胞,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当时仅有一万多人的小城,便接纳了近五万难民,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便留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新南丰人。
如今,已经不在古城中居住的熊国康,经常带着晚辈来古城中看看,吃几个南丰的蜜桔,和街坊四邻聊聊家常。在他看来,是这座城温暖了他们这些异乡人,让他们有了安身之所,断不能断了和这座城的联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