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到底为什么出家

都知道《红楼梦》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结果,宝玉的结果是出家了。宝玉到底为什么出家?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又似乎是难以定论的。我在半辈子的时间里把《红楼梦》读了又读,也不得其解,直到读到《白先勇细读红楼梦》这本书。

年轻的时候认为宝玉是因为负气而出家。他心心相印的林妹妹不在了,和三观不同的宝姐姐成了家,过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痛苦人生。想想造成这样结局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人,他们不理解与成全自己的爱情,宝姐姐又顺水推舟鹊巢鸠占,还想逼着他走自己不乐意走的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在证明了自己不是不能出仕、而是不想出仕,取得功名之后断然出家。

在这样想的年纪里,以为人是可以任性的,可以为捍卫自己的感情、捍卫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决绝的,以为一切都是为了争,哪怕是不蒸馒头也要蒸一口气。那时候读到宝玉入考场前对家里的嘱咐与交待时,知道他已经下定了离开浊世的决心,从他的道别中感受到一个反叛者的从容、坚定,甚至还有对蒙在鼓里的家人们的轻蔑、嘲笑。这样想的时候,在自己眼里,宝玉出家带着深深的意难平。

中年的时候认为宝玉是因为灰心而出家。这种想头是受1987年播放的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响形成的。在那个版本的电视剧中,被抄家后流落街头的宝玉,眼看着史湘云在夜幕下的画舫上卖笑,离他越来越远;自己珍如性命的林妹妹的玻璃灯笼被狱卒抢夺摔破了,收藏的碎片也被粗野的军爷推搡后散落一地,没法收拾了;最让人痛心的是,遇见蒋玉涵被他领回家,看到花枝招展的袭人成了朋友的妻子……他悄悄地走了,没有等蒋玉涵领来宝钗、和宝姐姐一起回去过日子。因为他深深地感到,一切都过去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本来,林妹妹死了,世间再没有如此厚密的知音,这已经让宝玉的心灰了一大半。姐妹们、丫环们也是死的死、散的散,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去寻各自门,这又让宝玉的心灰了不少。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尤其是袭人的背离,心灰意冷的宝玉如同冷郎君柳湘连一样,一冷入了空门。

在这样想的年纪里,已经懂得人生无常、人生无奈,以为无常无奈的人生还可以逃避,可以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独自舔伤。在伤怀日、寂寥时,掬一把辛酸泪,书满纸荒唐言,痴痴地试遣情衷。于是,才有了悲金悼玉的皇皇巨著《红楼梦》,来悲悼如东流水一般的旧时光。

现在,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发觉白先生的见识真高,他说宝玉是因为彻悟而出家。他的彻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在19年的人生的种种经验中,领悟到情执的惘然,利执的徒然。他看上去似傻如狂,但早已是慧根深种。他不想受理法社会的约束,自觉情字才是人之为人最为宝贵的东西,而情又是如此反复难以琢磨,因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让他怦然心动。即使在家庭兴盛的时期,他对人生无常、乐极生悲的命运特别的敏感,因此听到黛玉弹琴他会落泪,听芳官唱的曲他默不作声,他总能在繁华背后看见荒凉落寞,生出无限悲悯。他用自己对女孩子们极力的维护,对那些悲剧命运的女孩子的祭奠与想念,来救赎自己的家族,救赎自己的心灵,但一切终归是徒劳。于是,他一步步认识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依白先勇先生而言,《红楼梦》是家族悲剧,对宝玉个人来说似乎是喜剧。贾宝玉在孽海情天沉浮19年,终于得到了彻悟与解脱。他离开得有情有义,留给家里以功名,留给妻遗腹子,对尘世最为牵挂的袭人也作了理想的安排———早已在与蒋玉涵换汗巾的时候,为他们牵了红线。在与林黛玉的仙缘了结之后,他做的圆满也得到圆满。

读到《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时,我已经是做了祖母的人了。白先生的观点我想不到,但理解得到,也愿意接受它。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唯能不断放下,才能不断解脱。可情根深种,俗念缰执,放下谈何容易。因此,这个过程中,总是悲欣交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