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起步的时候,已经读到高中。熟悉的第一个守摊人是一位闺蜜的父亲,他在县城的一条商业街上守一个卖布的摊位,我和闺蜜一起也在那里代他守过摊,我和爱人第一次约会的地点还是定在她家的摊位处。
那天,一个上午没有几人来问一下价钱,也不见有人买一尺布,闺蜜还是和我有说有笑。我心里不免暗自为他们家着急,如果一天没有人来买布怎么办呢?如果一个月没有卖出多少尺布怎么办呢?我问闺蜜会有我担心的事情吗?她说当然有,我问她如果父亲遇到这样的时候会着急吗?她说:都像你这样着急那不用做了。
我像这样爱着急的心理一直保留到现在,看到有人在一个小扁箩里摆一堆槟榔蹲在楼角,或有人守着油布上堆着的水果蹲在路边,或有人挨着一车小商品站在市场口,心里总是担忧:这样守着,一天能守到几个钱呢?生活怎么过呢?因此,但凡遇见有需要的商品,经常会买一些,只要价格不离谱基本不会还价。
那天下晚自习后和老头一起回家,看到一位年轻妇女站在路边,面前一辆推车上摆着好多种小吃,有瓜子、角儿、荠玛苏、米花糕,等等。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街上相对冷清,走路的人很少,只有电动自行车在摊前快速驶过。看到流动的车辆与静止的摊位,我想:有谁会在这个时间为这个摊位停留一下呢?这样想着,我们已经走过了摊位。这样一想,我又拉着老头回到摊前,决定为这个摊位停留一下,看看可以买点什么。摆摊的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每一样食品。我听完介绍后问:“十三,这葵花籽是原味的,原味的好吃,香香的,你尝一尝。”“可以哦,买一斤太多了很难吃完的。”想不到守摊的妇女这么爽快。其实我等着她说“买就买一斤吧”,换了别人都会这么说。我遇到过很那样的摆摊人,你说买半斤他建议你买一斤,你要是说买一斤他就建议你买两斤。我先说买半斤,是给自己留一点余地,在心里已经作好了被要求买一斤的准备。年轻妇女麻利地往袋子里装葵花籽,那是一种带封口条的塑料袋子,她说用这袋子装就不怕受潮。袋子较大,如果真的装满,应该差不多有两斤。她装了一些瓜子后就把袋子放在电子称上,再眼看着称上的质量数据与价格数据,往袋子里一点点加瓜子。我一边静静地等着一边想:只要不超过一斤,她装多少就是多少吧。当计价显示6.11元时,她就住了手,问我:“就买六块钱可以吧?”我看袋子中的瓜子,虽然不到半斤,但份量还真不少,够我吃好一阵子的,就接受她的建议,扫码付了钱。心里想:今天遇到的这位守摊的妇女好实诚!拿着瓜子边走边对老头说:“我们今天遇见一位实诚的人。换了别人,先会要求你买一斤,如果实在不同意,他们至少让你买到八块钱甚至十块钱。这个人不仅不勉强人多买,而且不到半斤她自己就不多卖了。她在为我们着想,海南躁热,不宜多吃这么干的瓜子。”还说:“下次遇见她,还要买她的东西。”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当年和闺蜜守摊的那个上午,闺蜜作为摊主有说有笑,我作为旁人却心里为一个上午没有卖出一尺布而颇为不安。觉得,她们还有闺蜜的父亲,无论面对商品卖出与没有卖出、商品卖出多还是卖出少的现实,都能够淡定自若,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风度,是一种无忧无惧的君子风度,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