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精、气、神”还在吗,万物受生都起于此!
道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精、气、神”。道医是以道教通过形神修炼来恢复生命过程所耗损的能量,实现自我健康修复的实践探索,结合以人的“精、气、神”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以道家的宇宙论、人天观、自然观、身心观而提出了道医的独立的见解。
道医认为人体之“精、气、神”受之于天,也是万物的基质,万物受生都起于此,它同老子所谓“道”同为一体,万物由它而生,失它而死,道医视它为上药三品,人得之而身体健康。
一、道医对人体“精”的认识
一种是后天充养的五谷之精。一种是先天本原的元精,受之于天地宇宙,是万物的基质,得之而生,持之而壮,与天地同步相存,相因相果,随时而化,随物而生。至精至微,是本原物质中的真。
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老子把非非有,非非无的“道”称之为物,这个物可以说是无中的有,可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物,其中既有象,又有物,可是它在是有非有中还有变化,是之而非之中又见到了“精”,而且甚真,既真有,有之中还有非(神),老子的独特见地,也正是对玄之又玄的一个概括。
道医认为老子所说的宇宙演化进程,同时也是人及物的演化过程,这个“精”,老子强调了它对宇宙与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这个信(神)也给“道”带来了神奇的功能。道医认为这个“精”即给道带来神奇功能,同样也会给人带来神奇功能。那么怎样才能使它在人体发挥更神奇作用呢?只有以后天之精补充它的活力,《管子·内业》中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这是进一步指出,精可生于五谷之养,可生于天地宇宙之养,如旺极可通神,藏于胸中便会使人精神饱满,增加智慧,《内业》中还说“精也者,气之精也者”,“精存自生,其外安荣”,“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这里进一步指出先天之“精”靠后天气养,精足体自荣,以致能表现在外表,精气俱足,身体、四肢强健,体能源之不竭。以此后世道医提出五谷之气可化血,血气而升气,气足而生精。精足而返壮,由此可知“精”是人体各个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保证。
道医对精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总结的结果:在道家的内丹学理论基础上,进而对人体“精”的认识,认为“精”不但作用于人体各部器官功能,而且还能在人为的作用下起到增进人体的长寿体健和开发智慧的作用,只有对后天的精加以调养,才能给予先天“精”的充实,先天的精(元精)与后天精二者互动下,所产生出的奇效功能可大大超越药物的功效,所以道医提倡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证固精、养精、生精的重视,以达生命的健康完美。
二、道医对人体“气”的认识
道医以道教的基本理论“天人同构”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以“炁”作为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体的认识中区分于原始“炁”,即先天祖气与后天之气和人体结构各部器官功能的气。
提出老子所谓“炁”为先天祖气,表形符号为“-”,即原始最初的“炁”,而最初之气是混沌一片的,这就叫“元气”,而由元气演化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太阳之气清轻上升为天,太阴之气重浊下降为地,中和之气则生人,天地人交感而有万物。
道医引入道教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解释宇宙与人的共性,认识到万物存在着相反相成的态势,并结合了周易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以阴阳统五行,以五行证阴阳并符合于八卦,用于道教之符号及图像形式结合气论,生命论,解释宇宙的复杂结构及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推衍出来表征宇宙的结构和时空绵延状态。
运用八卦符号图像把宇宙空间,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位,分出阴阳、四季和人类的认知。从而为自然的变化、阴阳的平衡找出合理的依据。而阴阳的对应又是事物中的共性,即道医根据道家数理,进一步阐述了人体阴阳的辩证关系,以数理符号形式来表现人体的生演过程,如图:
符号表现形式阴阳,结合数理符号,这就给道医学阐述男女生理演化过程提供依据。即女子7岁之前属阳,7岁之后属阴,2×7十四岁见癸水,出现发育成熟迹象,7×7四十九开始步入衰老期。男子八岁之前属为阴,八岁以后属为阳,2×8十六岁出现生育成熟迹象,8×8六十四岁步入衰老期。道医以此数理图像来证实孩童时期元气的不稳定性及转化过程。从寄托人类个体生命绵延企盼思想,对于人体之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理解,从而对人体之气进以深化的体验,道医以气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对一系列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着探索。
《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实质是对形与气的解释,气在宇宙叫大气,在自然界中叫天气,《气候》,在人体叫形气、真气、元气、营气、卫气等等,它是人体中的生理运行的动力,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在人体中有气者生,气充则长,气衰则老,气虚则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从而道医对气的认识和养生、调气上的理论给予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都得到进一步发挥。
《庄子》认为,气和道一样,也是万物的本原基质。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基于这一认识,道医提出“养气、调气、补气”,并指出“气”在精与神之间的中和作用,以及在五脏六腑之间的连带关系。
《太平经》云,精和神的存在都依赖于气,气对于精,对于神来说犹如水对鱼一样重要,又云“阴气阳气更相摩励,乃能相生,人气也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可见气对精神的重要及对五脏六腑的连带关系。道医指出,安身养气须注重情绪调摄,对养气的细微阐述,实是提醒人类对气认识的重视,同时也是告诫人类对自然环境及人体的连带关系须重视。
道医以道教的天人观来看待自然与人体的变化,从而认识气的单一物质上升到宇宙、自然、环境、社会、人事、个体的方方面面,实是给予人类的思想启迪与反思。并期盼着道医思想能服务于当代的人类。
三、道医对人体“神”的认识
老子云“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神),并间接阐述了这个其中的信(神)对道的作用。
道医认为“信”道产生神奇,继而推断出,事物及人类个体的神奇功能同样也是这个“信”起到的作用,由此取名叫“神”。而这个“神”同样是万物的基质,它既是单一物质又是同精气符合而成产生的新物质,同样具体先天“元神”和后天“精神”之属性,而且互生互化,相互关联。
有时依托形体而展现,有时又以个体形式显其功能,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物质,现代认为是场、是态、是电核,进而强名曰“神”。
道教理论“神依形生,精依气盈”,道医认为“神”以人体场的形势而有在,随着人体的健康状况而变化,同时又与体内五脏六腑相互作用,显现神奇的功能,是对智慧灵感潜能的开发。
道教的内丹家为其展开一代代的探索,发现其与精气结为一体的功能,道教在元明时期提倡离形修炼,就是让形体安息一处,自身神志从形体出走到它处,而且把修炼的过程及出现的功能留于文字书中。《玉皇心印妙经》云“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水不焚”。
道医认为人体之生物场态受到“精、气、神”的作用时可以出现功能效应,其身体及精神虚弱非正常时,也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病态表现。道医为此在长期的探索中从中找出合理的答案,并且实施在临床治疗之中。
“神”道医认为即人类思想中的常意识、潜意识及元意识的统称。先天具有的称“元神”,而后天以生物场态依附于形体的叫心神。
只有心神与精气结为一体,方能逐步把“元神”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得人体有其特异功能,道医认为人体经过有程序的修炼五六年,可以达到形神之间的分离,如有15年的有程序的修炼完全可以把人体潜能都激发出来。
但在修炼中必须真知内在的程序及方法,加以修炼的同伴看护,方保不出偏差。否则事与愿违,这些在近代科学中也曾深度挖掘整理。道教在《性命圭旨》等书都有陈述其修炼程序及方法。在《续仙转》中云:张果老几次形神相离的故事也说明至此。
四、“精、气、神”相互关系
道医认为:精、气、神均是人体的基质,即老子说的其中的道“炁”,道“炁”中的精,精中的信。其在人体中起到生与死的作用。三者以气中和,保持着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又说,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道医为此而提倡养生、宝精、全神,用于医疗及养生的理论,提出补气、安神、养精以达人体的健康。
多年来,医学界、科学界及现代社会都为人体的精气神做出深层的探索,笔者为此也把自己的体会及对精气神的理解展现在文字之中。在祖国医学不断改革应用中,其理论是否能给予医界微小之帮助,其中笔者之心愿,但能为人类之健康,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复兴而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