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趣闻:“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
文:枯木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代延续并逐步成熟完善,可谓古代选官制度盛事,是封建社会能够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遴选形式。然而,任何一个制度都不是完美的,科举制度同样存在很多弊病。就唐代而言,诸如由于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不糊卷,并且允许士子自荐和官员举荐,主考官有很大的裁量权,因而夹杂了太多人为因素。
《旧唐书》没有专门撰写科举制度,而《新唐书》则新增《选举志》,弥补了《旧唐书》不足。然而《新唐书·选举志》主要是关于科举的简单概述,自然很少有相关的人物事件记载,只是在其他人物传记中才略有述及。不过,唐末五代文学家王定保撰著的笔记小说《唐摭言》,又弥补了《新唐书》的遗憾。
《唐摭言》全书十五卷,一百零三门,系统整理了唐朝科举的制度、风气以及逸闻典故,还收录了唐代很多诗人文士的趣闻轶事,以及佚失的断章零句,大多为正史不载,作者详细考证,分门别类,行文简洁,详实生动,是非常难得的唐代历史文献资料。
由于《唐摭言》中人物众多,故事庞杂,并且文言简洁,事件分散,往往寥寥数语,就是一个趣事。若是对唐史背景不熟,或者对人物名字官职官衔缺乏了解,就可能对故事不甚明白。因而笔者从中撷取一些有趣的科举故事,略作解释,陆续载之,以飨读者,聊作谈资。
一、一视同仁,举子骑驴
(明 张路 《骑驴图》)
《唐摭言·卷十五·条流进士》原文:“咸通中,上以进士车服僭差,不许乘马,时场中不减千人,虽势可热手,亦皆跨长耳。或嘲之曰:'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辔长鞦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该条记载了唐僖宗李漼咸通年间(860年~874年)的一件趣事,说当时参加科举的士子,由于贫富不同,因而有的服饰奢华,骑着高头大马;有的戴着破毡烂帽,骑着瘦驴;当然还有可能连驴都没有的。因而皇上下令,一视同仁,全部不允许骑马。这样即便是再有权势,也只能骑着长耳朵的驴。
所谓的“条流”本指体例、类别,这里指梳理、条理的意思。由于驴子瘦弱低矮,因而比较清瘦的人骑着倒无妨,可是如果是肥胖高大之人骑着,就有点不伦不类。于是才有人作诗讽咏,也有人说这首诗是郑昌图自己作的,那么,郑昌图是谁?
郑昌图在两唐书没有传记,只有提及,在《旧唐书·卷十九下·本纪第十九下·僖宗》中有“兵部侍郎、判度支郑昌图以本官同平章事”,可见,郑昌图曾在唐僖宗广明年间(880年~881年)官至宰相。不过在唐末五代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语》中,讲述了一个和郑昌图有关的故事。
说郑昌图出身荥阳郑氏,家世显赫,未发迹前,平常不拘小节,游山玩水,纵情豪放,因而舆论大哗,他自己也不准备参加科举。结果有一表亲告诉他一个故事,说是他家仆人在洛阳华岳庙遇到两位黄衣人,自称是上天派来送榜的使者。黄衣使者问仆人主人家亲属有没有参加科举的,并说来年中举有仆人主人家亲属。
不过二人不便透露天机,在地上绘划说:“此年状头姓,偏傍有"阝",名两字,下一字在口中。榜尾之人姓,偏傍亦有此"阝",名两字,下一字亦在口中。”因为郑昌图名字符合图谶,便建议郑昌图参加科举。后来“郑昌图其年状头及第,榜尾邹希回也,姓名画点皆同”。当然,这是后人杜撰附会,不过,郑昌图应该是咸通年间的状元,似乎可信。
二、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
《唐摭言·卷十五·无用处》原文:“高涣者,锴之子也,久举不第。或谑之曰:'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
这个故事是说,高涣是高锴的儿子,多次应举落第,于是人们戏谑地说:“'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不上”。若是对高锴不了解,就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何在。《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八·高釴高铢高锴传》记载,高锴三兄弟是唐文宗时期比较出名的官员,长兄高釴官至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次兄高铢官至吏部侍郎,高锴官至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观察使,并且三兄弟“以检静自立,致位崇显,居家友睦,为搢绅所重”。
高锴是文宗时期著名的主考官,《旧唐书》记载,高锴和柳宗元、刘禹锡同年中举,元和九年(793年)登进士第,升宏辞科,累迁吏部员外郎、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吏部侍郎、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观察使等,为官能够公正无私,选拔人才,奖掖后进。
在介绍高锴为官事迹前,先介绍一下科举史上的“别头试”制度。唐朝科举在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发生科举史上的“二李纷争”,吏部员外郎李昂和举子李权发生冲突,相互质疑。唐玄宗认为员外郎地位太轻,便改为由礼部侍郎进行主考,从此成为定制。针对和礼部侍郎或其他官员有亲戚故旧关系的士子,参加科举的,就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试,因而叫做“考功别头试”,也简称“别头试”。
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参加别头试的出榜之后,为“别头进士明经郑齐之等十八人”,舆论大哗,认为有舞弊嫌疑。监察御史姚中立上书皇帝,唐文宗便让高锴重新主持考核,结果高锴选定李景、王淑等为进士,当时人都认为高锴主持公道。
高锴在太和六年(832年)自司勋郎中转谏议大夫;七年,迁中书 舍人;九年(835年)十月,以本官权知礼部贡举;开成元年(836年)春擢拔为礼部侍郎。高锴掌管礼部三年,每年登第者四十人,三年合计一百二十人。唐文宗认为录取过高,便下敕:“进士每岁四十人,其数过多,则乖精选。官途填委,要窒其源,宜改每年限放三十人,如不登其数,亦听。”
不过,高锴确实都是公心选拔人才,《旧唐书》评价:“然锴选擢虽多,颇得实才,抑豪华,擢孤进,至今称之。”因而在高锴担任主考官的三年,选拔的人才都是高锴的门生,称高锴为座主(《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下》),这一百二十个人肯定对高锴尊敬有加。
那么后来肯定有提拔到高位的,自然会有掌管礼部的官员,而高涣是高锴的儿子,参加科举肯定会受到照顾,然而却是屡次不中。因而当时人讽刺这些门生,要知道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而这一百二十个门生,竟然不如蜣螂,连一个高涣都中不了进士(屎),当然也讥笑高涣确实无能,是个屎球。然而,也说明高锴为官还是很清廉的,没有营私舞弊,也没有替儿子走关节,高涣没有中举只能说明自身问题。
不过,高锴其他儿子还是中进士的,《旧唐书》:“釴子湜,锴子湘,偕登进士第”,也就是说,高锴的侄子高湜,儿子高湘,同登进士第,后来高湜官至礼部侍郎。高湘历官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后迁礼部侍郎,选士得人,颇有其父之风。最后出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昭义节度、泽潞观察等使,也算子承父业,以慰高锴。
(限于篇幅,待续)
2021/4/2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