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笕桥】味·蕾

我的学生,大多是笕桥的孩子。他们当中,好些人似乎是天生的美食家。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和舍友一起受邀参加了当年还在读初二的周耀云同学的生日宴。头一回参加学生的生日宴,以为一切都是学生的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到了小周的家里才知道,他的父母早已“让道”,一桌好菜全是小周和同学整出来的。虽然全是家常菜,并不因为制作者是初中生而显得逊色,反而让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自愧不如。后来我们自己想在周末改善伙食的时候,好几次就请小周们来厨房做我们的师傅。

钓龙虾、烧龙虾也是我参加工作之后才开始的经历。像我这样家不在本地的住在单身宿舍的男教师们到星期天也没多少业余活动,小张君和孙华就三番五次约我们去他们家附近的小河边钓龙虾。河里的钓龙虾比较呆傻,呆到不用鱼钩、傻到不用鱼饵也能钓;半天时间,师生数人就能钓起小半桶了。然后,小张君、孙华就成了我们这些老师们的老师,他俩教我们洗龙虾,抽取龙虾的排泄线,用热油灼龙虾,什么时候放料酒,什么时候加酱油,什么时候撒葱花,逐一道来,很有章法。

工作第三年是首次带毕业班,我常常去家访学生。在去戚建平家走访之前,我以为这个读书很用心的学生只会读书,到他家才知道他还是家里厨房的掌勺人,他的父母还特意引荐我去厨房看他烧菜,看他麻利地剥笋、拍刀、热锅、起油、颠勺的过程,我也学到了油焖春笋的基本要领。接着我又跟着戚建平学会了做跑蛋,改写了我只会做荷包蛋的历史。这次家访也让我破了自己的规矩,头一回在家访过程中留下来吃饭了。

后来的学生中,邱梁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会吃会睡的胖大个。他父亲告诉我,孩子喜欢吃,尤其是豆制品,爱吃还爱烧,自学会了豆制品的多种烧制手法,每天不吃到满嘴冒油星不罢手。后来,有几个星期天邱梁来学校找我问书本上的问题,什么问题我没记住,我却记得叫他帮我烧油豆腐的事。水煮豆腐、油煎豆腐、红烧豆腐、鱼头豆腐汤,他都会做,可惜我学会的不多。
       我的学生在年少时期,对于吃和食物都有天然的悟性。长大成人后,他们更加成长为生活的好手了。

一年半之前的一个黄昏,志龙在家准备了一桌好菜,叫了一帮同学围坐在一起小酌,也把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叫了去。志龙的父母已不再年轻,但依然还是20多年前一样勤劳,玉米是他们家地里的,鱼是他们家池塘里的,蒸的、煮的、红烧的、清炖的,大碗小碟满满一桌的菜肴全是志龙这个新一代当家人亲手烹制的,那一顿晚餐吃得个个腰粗肚圆面红耳赤,我也晕晕乎乎不知道东西南北了。

瑶瑶也是我的第一届学生,大多数时候在杭州和韩国之间飞来飞去忙着做生意;但是只要稍有空闲,她就精心研究烹饪。去年初春瑶瑶到对面小学接孩子的时候,还专程给我送来了她亲手制作的蛋黄大肉粽。虽然她在校门外料峭的春寒中等了我有好一会儿了,但是接过她送来的粽子,摸上去热乎乎,拎起来沉甸甸。回到办公室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糯米香软可口,肉馅肥瘦搭配,蛋黄粉而不涩,两个粽子下肚了,不油不腻,不撑不涨,只有回味和余香挥之不去。我当时不禁感叹:瑶瑶的妈妈和女儿好有口福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笕桥这块土地上长大的孩子,个个是生活的能手。我没能够教给他们多少书本知识,他们却给了我那么多的生活甘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