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曾经看到一则故事:
在卢旺达,一群义工去帮助那些贫穷饥饿的孩子,两名义工有两种处理方式,目的一致,意义完全不同。义工甲下了卡车,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男孩朝他们跑来,顿时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打算送给小男孩。
“你要干什么?”义工乙大声呵斥,“放下!”
义工甲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义工乙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义工乙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义工乙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义工乙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义工甲看着这些若有所思。晚上回到驻地,义工乙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义工乙把本来就是用来帮助贫穷的孩子们的东西给他们,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这就让他们从小意识到,要收获,就应该要付出,要想过上好日子,首先要自己努力。
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如此,不要轻易的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应该给与的,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争取,如何用付出的劳动赢得利益的回报,要明白每一份收获都来之不易,要对所有的获得心存一份感恩。
今年春节期间,接触到一些贫困村民,特别是那些特殊的扶贫户,也从周边人群中听到了一些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声音,针对扶贫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去分析和考虑,哪些是应该去帮助他们获得能力,扶智又扶志,而哪些是应该国家捡底,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处理。有些政策出发点是很好的,让贫困户能够同步小康,让干部变压力为动力,但有些情况是值得深思的。
我曾经在茂兰保护区时就遇到过,因为春旱缺水,我们就用车子帮缺水的村寨送水去,但几次都遇到很令人生气的事情:车子到了村寨,一群人围在那里打麻将,看到我们在卸水,站都不愿意站起来,只是挥挥手说:帮我下一桶倒在家里的水缸里吧。在春天去帮困难群众插秧,一些人也是觉得理所应该,中午回家去吃饭时,理直气壮地对工作人员说:“我回家去吃饭了,你们慢慢插吧,插完记得把农具帮我送回来。”
这些本来是人们口中的弱势群体,有时候倒变成了大老爷的德性,因为有了“弱势群体”这一个名,反倒有了很多的特权,所以有争当困难户,争取抢弱势名。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基本素质差是一方面,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一方面原因。如何做好精准扶贫,还真是一个急不得、粗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