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诅咒;李世民的梦魇,几代皇室嫡亲的血色人伦

李渊晋阳起兵,与群雄逐鹿天下时,集团核心大多为宗族成员,这与瓦岗军、窦建德等武装有着本质区别。其优势在于稳固的内部凝聚,尤其在遭逢逆境中,拥有着强大的耐受力。

但祸端也恰恰种因于此,当天下大局已定,该论功行赏的时候,出力最多的几位皇子便难免心思活络了起来。其间的是非曲直、恩恩怨怨,古今论述甚多,不再赘述。总之一场玄武门变乱,改变了李唐王朝的走向,也掀起了一场李氏皇族的血色人伦。

当李世民带着胜利之师走下玄武门的时候,李渊选择了屈服。不但让出了帝国的权力,也祭献出建成、元吉,这两个同样珍爱的儿子。唯独对建成、元吉的后代~自己的嫡亲孙儿,李渊发出了近乎哀告的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

可皇权的争夺,从来摒弃的都是脉脉温情,斩草必要除根,李世民没有手软。最终,建成、元吉的儿子们被杀戮一空。他们是:

安陆郡王李成道

河东郡王李承德

武安郡王李承训

汝南郡王李承明

钜鹿郡王李承义

加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整整十个人。

看着自己的孙儿一个个遭受屠戮,李渊的哀告变成了凄厉的诅咒,他告诉李世民:“汝之子孙亦要遭此报!”

李世民的梦魇

其后执掌国器,大展宏图的李世民,开创了贞观治世,这一华夏历史上最为璀璨的华章,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无愧于千古一帝的太宗皇帝,却未必如表面上看起来的风光无限。史籍上的一些只言片语,无不表明骨肉相残的经历,时刻像针一样刺痛着李世民的内心。

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情结,但肯定不是悔恨,因为假使再重来一次的话,我想李世民仍然会选择举起屠刀。可也正因如此,这种无解的痛,才更是痛得彻入心扉。

于此同时,还有父亲李渊的诅咒,这柄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卒于黔州。

贞观17年,齐王李佑谋反,被赐死。

永徽三年,魏王李泰争夺皇位被贬,忧愤而死。

永徽四年,吴王李恪牵连谋反案,被长孙无忌所杀。

永徽四年,蜀王李愔受李恪案牵连,死于流放途中。

上元元年,蒋王李恽被诬告谋反,自杀。

垂拱二年,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琅琊王李冲起兵反抗武则天,兵败被杀。

永昌元年,纪王李慎因支持李贞获罪,死于流放途中。

永淳年间,曹王李明被逼自杀。

不多不少,整整十个儿子,祭献于李唐皇权的祭桌前,与建成、元吉的十个儿子,遥相呼应,一报一还。

李渊一语成谶,血色人伦的诅咒霍然应验,只是不知在他心中可有一丝快意。

父子情仇

抛开政治上的提防,单从情感而论,走下玄武门那一刻,对李渊的愧疚之情,就始终灌注于李世民的心中,直至生命的终结。

无数次地跪拜痛哭;无数珍玩奇宝的进献;大动土木修造的大明宫殿,无不表达着一个意思:“对不起”,可李渊始终漠然视之,无动于衷。

直到多年以后的一天,边塞传来捷报,颉利可汗被俘获,唐军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

这一天,太上皇李渊来到了凌烟阁,在满堂儿孙面前,亲手弹奏了一首琵琶曲,留下了也许是这一生最为著名的话语: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是啊,“复何忧哉”,家事、国事、天下事,怎能事事如愿。李唐皇子的命运,很快会被大多数人所忘怀,毕竟这世上不幸的人太多了,岂独李唐苗裔?

但煌煌烨烨的盛唐气象,绮丽绚烂的浪漫风姿,浑厚恢弘的雍容气度,则被凝重地镌刻于华夏史卷,永远辉煌。

身为父亲:

李渊对李世民雷霆手段的怨恨;雄才伟略的自豪,交织成复杂难言的矛盾心情,这是李渊的痛苦。

身有四海,统御八荒的神威;骨肉相残、血色人伦的祭献,交织了李世民一生的荣耀与哀伤,这是李世民的悲歌。

但盛唐百姓所感怀的,是安逸祥和的富足生活,屹立世界之巅的民族豪情;所铭记的,是贞观圣君带领他们,走向了天下大治,走向了帝国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