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生活 | 梁实秋:愿你的生命从容

生活 |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修行

生活 | 梁实秋:愿你的生命从容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

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

你随时可以退隐到自己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更为清净。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对自己的正当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宁静和平和而怡然自得。

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

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生活 |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修行

在这个物质富足而精神相对匮乏的时代, 人们忙于功名利禄, 在衣食住行中沉沦。为了摆脱对物的羁绊, 寻求心灵的自由, 修行悟道, 成为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矫正的一种途径。而“工匠精神”一词, 随着社会对职业精神和职业智慧的日益关注, 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 对于“工匠精神”的各种解读见仁见智。其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更成了一种时尚的比喻。诚然, 专注精进的工匠精神与不断完善的自我修行在意义上确有许多共同之处, 然而, 对于什么是“修行”, 什么是“工匠精神”, “为什么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很多人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工匠精神与修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谋求智慧的启迪。

一、“修行”与“工匠精神”的解读

修行, 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 “修”即不断地改正自己, “行”是要把正确的理念、法门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修行虽然不是佛教的专利, 但佛教为信众通过修行升华自身境界, 达到自我完善提供了独特的正面导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 大乘佛教中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概括起来说, 就是“六度”, 也称六波罗蜜,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项, 这是“一切功德之本”, 也是佛教修行最基本的操作层面。在很多人印象中, “修行”一词与佛法的修炼有关, 必定要天天诵经礼佛、吃斋茹素, 再不然就是执着于深山老林中的冥思苦想。其实不然, “一切声色, 尽是佛事”, “砍柴挑水无非妙道”, 生活其实就是“道”的显像, 将修行融入生活, 以观照当下, 对于我们优化自身素质、提升精神品质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 无论在宗教还是世俗生活中, 修行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自我修正与约束、自我提升与完善。为了成就与现阶段相比, 视野更宽广、境界更高远的自我, 我们需要持之以恒, 剔除杂念, 抛却种种机巧偏私, 关注现实、关注内心, 在起心动念中戒除“贪嗔痴”, 找寻安放心灵的家园。

工匠精神, 最初是从传统意义上从事手工造物的手艺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追求, 其中所蕴含的缓慢、稳定、踏实、坚持、专注、求精等品质, 在工匠们的造物过程中呈现出来。今天重提“工匠精神”显然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回归传统手工艺人的生活和制作方式, 而是倡导蕴含其中的做事态度和专注精神。2015年, 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部名为《大国工匠》的大型纪录片, 介绍了来自各行各业, 包括重工、轻工、工艺美术等领域的杰出劳动者, 涵盖了包括传统手工匠人在内的从事劳作的专业人员和生产者。纪录片彰显的工匠精神, 意味着这种稳定踏实、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特质, 已从传统手工业进一步发扬为鼓励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从“工匠精神”中, 我们积极谋求的是一种能适应并作用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工匠精神”的基调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要求, 对规范、调节我们的行为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一个概念的流行, 一定是契合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当下社会, “焦虑”和“浮躁”已成为时代通病, 很多人希望可以通过修行来摆脱精神上的困扰和障碍, 得到心灵的慰籍与宁静。工作中不断磨砺技能的“工匠精神”与人生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修行”之间, 其境界显然是相通的。因此, “工匠精神”唤醒了我们对自身工作状态、生存感受的关注, 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现世修行的一种有益方式。

“修行”一词, 即练习、实践之意。在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中即有“精进度”之说, 《大智度论》如是解释:“精进者, 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精”是专一不杂, “进”指前进不退, 所谓心练于法, 便是反复学习、练习的意思, 心练于法而不懈怠、不放逸。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单调枯燥甚至异于常人的坚持, 异彩纷呈的背后不光是灵感, 更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打磨。技艺的练就亦是如此, 匠人通过一招一式的反复练习和实践, 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急不躁的成长和积累, 动作才能烂熟于心, 技艺才能臻于成熟。通过实践、体悟“工匠精神”, 可以帮助我们放慢脚步, 达到不急不燥, 平心静气的状态。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急”和“快”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出名要趁早”, 各种“速成”泛滥……, 我们着急着长大, 着急着成功, 逐渐失去了“慢”的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显然是不会有这种焦虑的, 因为他们知道, 如果功夫不到家、技艺不成熟、能力达不到, 就不可能做出技艺精湛的好作品来, 只有再等一等, 再练一练。这样, 对技艺把握的心性才能形成, 一旦获得, 就不会再轻易失去。随着技艺的不断纯熟, 匠人就可以达到人技一体的高度, 在制作过程中完全融入和投入, 甚至忘掉技法, 因为在这时候, 工匠已经技神合一了。忘法不是不需要技法, 而是不执着于技法, 忘相不是不需要形相, 而是不执着于形相, 只有忘掉技法, 忘掉形相, 打破对技法、形相的执着, 匠人才能见到工艺的本性, 并通过作品显现给受众。这是靠“速成”绝无可能获得的境界。

一位做金工的朋友告诉我, 入行学习之初, 必须先用3D绘制准确的结构图, 标注精确尺寸之后才能着手制作, 三四年后, 只需画简单草图便可开始制作, 七八年后草图亦不再需要, 开始关注制作中的偶发因素, 这些不可预测的变数或失误常常赋予创作者新的灵感, 每次成就不一样的作品。这个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 双手几千次几万次的反复劳作, 正如信徒对佛号无休无止的诵念, 修行讲究“功夫”, 技艺的形成亦是如此。日本民艺运动之父柳宗悦也认为, 只有经历过时间的磨砺和沉淀, 匠心之作才能遵从内心, 顺其自然完成, 这时所有的元素, 造型、颜色、纹饰都是开放的, 无需刻意规定, 这并不是制作者随心所欲的结果, 而是伴随着技艺的成熟, 匠人的心和手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已超脱于意识之外, 这时自然便将选择的自由赋予他手, 人会因此变得虚心, 会归于无, 不复雕琢, 如开悟之人圆融无碍。

其次, 通过实践、体悟“工匠精神”, 启发我们沉下心来, 抛却浮躁杂念, 学会专注。工匠们的一生往往只专注做好一件事, 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意味着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明末莲池大师曾赞叹:“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为心头未悄然。”说的便是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典故。有一次, 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 向禅师问了一个问题, 禅师当时随口回答“随他去!”及至后来颇觉回答不当, 为了参透禅机, 禅师跋涉千山万水, 以求开悟, 从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 千山走衲僧”的佳话。《遗教经》中也说“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将心摄受在一处, 专注于一境, 就由定发慧。从这一点来说, 工匠精神和赵州禅师为求真理专注坚持的精神是相通的。

从修行角度来看, 《坛经校释》云:“我此法门, 从上以来, 先立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相”指时空中的具体存在, 是现象界事物;“念”则是人基本的心理活动。生存在现世生活中, 总不免会对外境起贪念迷思, 如把“自我”看得太重, 为外物所役。“无相”不是要求人们离开现象界, “无念”也不是要求人断绝念想, 而是主张抛却邪见妄念, 对任何现象都不执着, 即“无住”的状态。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 这个“无一物”,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无”和“空”一样, 都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妙境, 作为一个修行者, 应该保有这种空性和无念无住的状态, 从空无中生出“妙有”。工匠精神亦然, 真正的“工匠精神”, 应该是剔除杂念, 不受外界干扰, 抛却种种机巧营私, 把工作本身当作是人格独立和精神愉悦的目标, 名利、技术、身体都可看作是外境的干扰, 追求一种“无我”的审美关注, 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

三、匠心独具与依心所造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是把造物活动的忘我专注和精益求精, 比喻君子对自我修养的不懈追求。工匠造物, 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得物质利益,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过程, 既是追求器物的完美与极致, 同时也体现了对至善至美妙境的追求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工匠造物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过程。今日重提工匠精神, 是因为当今的造物界各种明目张胆的抄袭、作假甚嚣尘上, 皆是因为欲望的膨胀和急于成功的浮躁, 让人过于执着名利, 把“我”看得太重, 总是想着我要得奖, 我要成名, 我要……, 求不得又放不下。修行讲究“去执”, 首先要去除“我执”, 所谓“求不得”, 不过是当欲望超出了自身能力的范畴, 引发的痛苦纠结焦虑而已, 只有当我们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把世俗性的工作和生活提升为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 才能摆脱物的羁绊。

铃木俊龙在《禅者的初心》一书里说:“做任何事, 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 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从邱中均与姚怡欣这对年轻的台湾设计师身上, 我找到了这句话的注脚。他们都喜欢做茶器, 丈夫做陶, 妻子则擅长金工。因为坚持原创设计, 并在精湛的工艺中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设计感而被业界肯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被名利束缚, 以一颗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追求一种简单肤浅的满足, 而是始终保有对创作最本真、最初衷的热情与热爱, 不断钻研创新。他们坚持在创作之初, 不去考虑什么样的器型更容易在展览中获奖, 更容易被媒体追捧, 而是强迫自己清空大脑, 抛却任何想法, 只是拿起一块材料与它对话, 让材料本身说话, 什么样的厚度、弧度以及动态才是最佳, 经过数十次甚至更多次的尝试与实验, 最后才会考虑设计风格。两人都深谙茶道, 待客的茶具都是自己的作品, 因为他们说自己做出来的产品, 一定都要亲自使用, 唯有如此才能关注到更多使用中的细节, 比如杯子的重量感, 过于厚重既不利于闻香又不方便攥握, 过于轻巧, 拿在手中轻飘没有安全感, 如何使大小形状不一的茶杯重量恰到好处需要通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不断调整。他们说一件适用的物品, 在使用的过程中, 人的通感会与器物发生作用, 适用的好的器物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用把握舒适的茶具, 透过茶汤氤氲的水汽, 茶人能听到风拂过树叶的声音。

其实, 所有的外在艺术形式都是我们内心“相”的显现, 创作者在什么状态, 器物就会显现什么状态, 造物如此, 修行亦同此理。不管你在哪个领域, 如果想达到最高状态, 首先你的内心就要达到最佳境界, 依心所造, 唯心所现, 大约便是如此。

四、结语

本文完成之际, 在媒体上看到香港68岁的资深茶水工杨容莲女士, 荣获了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的奖项。从上世纪80年代起, 杨容莲女士已经在香港电影圈服务了三十多年。她目不识丁, 但是把茶水的制作和服务做到了极致, 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得奖后, 记者问她, 有没有觉得自己是个明星了?杨女士回答:“没有, 平常心对待就行了, 因为只不过是大家认同你, 给你一个奖励而已, 你要继续努力, 比以前更努力才行”。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 任何人, 只要拥有了这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努力工作的欲望, 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匠心”的人, 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修行亦是如此。工匠精神和修行从本质上说都是心灵的跋山涉水, 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 立志, 发愿, 精进, 从而达到最佳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