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串联起安与徽的千年箬岭古道
【行走徽州】串联起安与徽的千年箬岭古道
司马狂/文
歙北箬岭古道的名声早就有所耳闻,心里一直惦念着有机会要去走一遭,直至今年方才与诸多友人同行。一圈走下来,那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能够保存的如此完整的上千年的古道,世所罕见。行走其中,时光的痕迹随着雨水的冲刷斑驳在石板路上,耳畔似乎又响起当年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因为同行者中有“车神”吴志波的缘故,我们的车子直接开到茶坦村,山脚茅舍至茶坦的那段古道,就这么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甩在身后。不由感慨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快节奏,何尝放过任何一处山坳。自茶坦村开始,我们一行人,方才开始正式踏上行走箬岭古道的行程。
古人修路多为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出入山谷之间,道路窄而小,几乎唯有鸟类方能飞跃,于是又被唤作“鸟道”。李太白在《蜀道难》中,曾发感慨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凡鸟道多为乡人为出行,自筹而建。至于官府修道,自始皇帝起,多征民夫,路宽且直。箬岭古道,便是官府所建,据史料记载,最初凿山开道者乃是徽州大地上的“太阳菩萨”汪华。自隋末到如今,这条横亘在歙、旌、绩、太四县交界处的古官道,亲眼目睹了多少的兵燹。
箬岭古道自许村镇茅舍村始,一路直行,可抵太平县谭家桥,若再继续前行,一路能够抵达安庆府。在2005年版的《歙县志》中还将这条漫漫长路,称为“徽安古道”。或许当年汪华亦不曾想到,自己修葺的这条石板路,竟然机缘巧合之下,串联起安与徽。徽州六邑乡人多拜汪华,扼守四县通衢的箬岭关,更是不能免俗。关口下,今人在嘉靖汪华庙的遗址上再建庙宇,重塑金身,几乎每位经过者都会进去祭拜一番。
深山里,未通路之前,交通闭塞,常年鲜有外人经过,于是大山里的村民大多都热情好客。至今在箬岭古道沿途村庄中都流传着柳叶鱼的民间传说,不论是36牙、江铁嘴,亦或者是赖布衣三个版本中的哪一个,无不讲述着质朴的山里人,遇有外人来乞食,恨不得拿出所有最好的食物招待,这才有神仙撒柳叶成鱼的传说。亲眼看到灵巧的柳叶鱼在水垒中游弋,好想拍下这群小精灵们的身姿,奈何动静稍微大一些,柳叶鱼就钻进石缝中不见踪迹。
漫步箬岭古道,脚下踩着石板,烈日当空,瞬间汗流浃背。遥想当年,徽商出山,自行挑着货担,这一路行来,步履愈发沉重,肩头压着的分量离乡越远越是沉甸甸的。间或有商队路过,骡马喘着粗气,铃铛声清脆的在山谷间荡漾开来,远远的就能听着,那也许是从肩挑背扛慢慢发家的勤劳声响。古道旁的路亭,仅剩下经年不坏的石头垒成的墙壁,默默述说着当年的故事。亭子上遮风挡雨的木顶没了,亭子里烧水泡茶的老人家也不知道去了何处……
从茶坦到箬岭关,古道沿着山脉而建,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艳。古道穿过村落后,进入竹林间,刹那间凉意习来,人顿时凉爽起来,枯落的竹叶飘在石板路上,平添几许苍凉感。行至向阳处,石板路的缝隙间,郁郁葱葱的长满小草,那些草儿顽强的钻出石缝,拼命向往延展着自己无尽的生命力,复又令人感觉充满勃勃生机。
到得箬岭关,只见此处是两山夹一坞的山坳最高处,端得是战略要地,古人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诚不欺我。关隘上的石额,是清代顺治年间重建箬岭关所立,“天险重开”的字样,隐隐露出此间的峥嵘面貌来。人站在关隘上,山谷间的山风飒飒而来,一路上的汗,瞬间被抚去,甚至有了一丝丝凉意。不知道,究竟是山风的缘故,还是兵事遗留下的阴风。
听闻吴志波说,关隘边上爬到山巅,能够远眺黄山,我们几个男的兴致勃勃的往上而去。伫立山间,极目远望,对面往旌德而去的山脉着实神奇,山的两边,一边郁郁葱葱,一边枯黄的毫无生机。山中无所有,碧空如洗,连白云都见不到,却偶然间拍摄出几张自认为意境不错的照片来。只是那能够登高远眺黄山的山峰,走了大半个小时候,还是遥遥无期,我只能摇头作罢,匆匆结束此次箬岭古道之行。不过听闻,这山间的杜鹃花要到五月才开,景色应是极美的,或许五一时候可以再度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