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每个村庄都有一座里程碑

老家唤作池家岗。一个普通的皖北村落。绿树掩映下,安静地依偎在颍河边上。村子西边,自北而西南,蜿蜒着一条长约1.5公里的灌溉渠。如果要说池家岗的标志物,我想就是它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池家岗人不甘于一麦一豆的传统种植习惯,寻找着改变的突破口。大面积试种过瓜果、甜菜、薄荷、花生、红麻,都不是很理想。最后,老少爷们把目光落在了水稻上。

池家岗的土地,在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上,有些另类。其一、高洼不平。人们自嘲,高的是山,洼的是井。虽夸张了些,却也是实情。其二、土壤“漏风”。俗称“漏风淤”,盛不住水。这两条,都是栽种水稻的大忌。

似乎一筹莫展了。但池家岗人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勘测、规划了那条渠。历时几个春秋,垒成了那条渠。中间有一段,200米左右的样子,经过的是片洼地。他们硬生生垒起了一截“天渠”。人在渠下走,水在“天上”流。记得通水那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挤到渠上看哗哗流淌的水,看热闹。

那该是池家岗史上最为浩大的工程。家家户户都出了力的。迄今,这里七成以上的土地,都靠它浇灌,一个村庄人旱涝保收的梦想成真。从渠下经过的人,都会不经意间抬头仰望。也许,人们是在向它行注目礼呢。

曾经到过一个叫林庄的地方采风。很多林庄人,都津津乐道于一座废弃已久的窑场。那是他们永远都忘不了的地方。

那窑场,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庄人是穷怕了。十分工才值几分钱,一户一年才分得粮食百十来斤。生产队的干部们商量着,建个窑场,烧制砖头。征得大队的同意后,请来了建窑的师傅。当年参加过建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都是眉飞色舞:在庄子的北边,男女老少齐上阵,抬土的抬土,打夯的打夯,号子喊得震天响……一冬连着一春,小麦黄芒时节,一座砖窑建起来了。

农闲,林庄人有活干了。摔砖坯,都是起早摸黑。砖坯半干,能立得住的时候,还要一层一层地码起来,为新摔的砖坯腾地方。砖坯够数了,要一块一块码进窑肚子里。然后烧窑师傅点火,还得烧香,拜窑神。为的是烧窑顺当,烧出质量上乘的砖。

窑场点火了,冒烟了。庄子上的老人、妇女、孩子,都跑去看稀奇。每一回点火,人都很多,就像看过年大戏一样。烧窑过程中,有个淋水的环节。热窑遇着冷水,总有一股子刺鼻的气味儿。北风起时,那气味儿向整个村庄飘散。闻着味儿,大人孩子都知道,几万块砖,要出窑了。几万块砖卖出去,紧巴的日子,也会宽裕一些了。等着结婚的小伙子,仿佛看到了漂亮的新娘子;将要念书的孩子,一不留神,就梦到学校去了……

据说,林庄的窑场,曾经红火过好些年。林庄人从中受益不少。后来,因为砖头与人争地,烧窑停止,窑场废弃。如今,那里只剩下比平地略高一些的土堆,上面长满了荒草。但林庄人没有忘记它,时不时还会念起它,说给更为年轻的小辈听。

那“天渠”之于池家岗,那窑场之于林庄,该有里程碑的意义了。其实,每个村庄,也许都有这样一座里程碑。一沟一渠,一路一桥,一堤一坝……它们承载着一个村庄久远的记忆,见证着一个村庄人的奋进历程。不论时世如何变迁,在人们的述说中,它们总是那样鲜活,历久弥新。它们就像一面旗帜,在一代代向着希望与未来前行的村里人的心头,呼啦啦飘扬。

(0)

相关推荐

  • 【远方】北京《一窑红砖》 作者:渠慎涛 主播:曲萍

    作者:渠慎涛 主播:曲萍 编辑:小鹿 一窑红砖 我家三代贫农本来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是在文革时期却获得了一个好成份.每每媒人上门给大哥提亲,父母脸上的笑容宛如秋天盛开的牵牛花,灿烂又得意.&quo ...

  • 迎着晨曦|向着东岗岭山脚前行…

    早上六点天色大亮,朝霞早已染红了天边.太阳从东岗岭冉冉升起,这预示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晨起的菜农,早就在用清澈透亮的溪水在浇灌菜地了.原野间紧挨着一池又一池的鱼塘,金色的鱼儿成群结对地聚众在一起,根本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弄堂里的春天​II徐冰清

    弄堂里的春天 ☆徐冰清    侄子在老家建了个茶厂,引进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整套全自动生产线,承包了我们村500多亩的茶场,老婆还在家经营着当地规模颇大的中药材商行,经常把老家的天麻,茯苓,桔梗,百合等 ...

  • 【每天老照片】-1万-1400-1944年日寇在山西一个村庄施暴用五种酷刑,最后两种简直禽兽不如

    历史不是拿来宣扬仇恨的,但也不能为了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而去拒绝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曾经改变过我们的社会和民生的历史. 1944年1月15日,盘踞山西柳林镇的日寇指挥官德田纠集临近几个县1000余名日寇 ...

  • 砖头记

    [往期回读] 扬州人家的狮子头    快乐老汉 丁中再无小黑影    我与小黑的故事 养蟹的老人    一位海外的丁中校友 当下情侣间开放得都没公德了 陈婧妍妈妈火了,她的优越感来自哪里? 砖头记 熊 ...

  • 村庄物语︱打开村庄的正确方式:在泥土路上行走

    于我而言,回家,就是回到那个叫池家岗的村庄北头,那几间瓦房里去.我从县城坐车公交车,11路.向东南方.到一个东十八里铺的集头上.下车,再顺着颍王公路朝前走,步行的11路.在邵圩子下路,朝东北,也不过里 ...

  • 村庄物语|村庄的温度还在,温情依然

    天晴了.墒土了.俺妈琢磨着要分葱.前阵子连阴雨,那葱受了涝,一棵一棵焉巴巴的,无精打采.老人家说,再不分,怕是一棵都留不住了. 老家人的菜园子,总是有几棵葱的.当作料,用起来方便.但种葱,一年里头必须 ...

  • 村庄物语 | 皖北村庄的别样面食:穿大褂子馍

    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穿大褂子馍 给馍穿上大褂子.听起来像个笑话.我说这是真切的事.我不仅见过,而且也吃过穿大褂子的馍.味道呢,挺好吃:至少,比纯粗粮蒸的馍,好吃多了. 蒸馍,还是小麦 ...

  • 村庄物语︱过大年:乡村拜年,一户都不能少

    过大年,就要拜大年.这是春节过年祖辈传下来的定例. 从前的乡村拜年,通常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吃罢年夜饭,孙辈给祖辈拜年.要跪下磕头的.然后是打灯笼,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照一照:在旁边邻居家,走一走.再后, ...

  • 村庄物语 | 从前孩童的游戏,都在大地上演绎

    全文约24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下码 过去农闲时抑或农忙的间隙,树底下,晒场边,常见一堆一堆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干啥?十有八九在"下码". 拍摄:王根 下码之码,皖北人也有说成 ...

  • 村庄物语 | 皖北红芋月令:农历每个月的红芋,都是别样的存在

    全文2300字,阅读约需18分钟. 秋天到了.起红芋的时候也到了.这一篇<红芋月令>,送给您. 正月. 红芋,这个有着地瓜.红薯等别称的家伙们,正躺在一个特别的地下空间--红芋窖子里面睡& ...

  • 村庄物语︱倭瓜花记

    2018年下半年,因为脱贫攻坚,我被派到到沿淮余庄村,围绕扶贫工作,做些走访摸底的活.这个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群众的想法,听听他们的意见.我们一行六人,两人一组,分别负责若干个村民组. 我和金融系统 ...

  • 村庄物语︱2020美学指南

    这是 村庄物语 第309篇原创推送 时间的伟大可能在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行进的步伐.任何力量在它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 2020如期而至. 2020年的第一天,"2020"这一 ...

  • 村庄物语︱矂(sāo)

    这是 村庄物语 第295篇原创推送 这个"矂"字,我是借来的. 我用"sao"的拼音,寻字.在某一个拼音输入法的字库里,一个一个地找.我的目光,定格在了&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