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搁门后头拜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是村庄物语第243篇原创推送
拜拜,皖北乡人的语义中,非挥挥手,道一声再见的俏皮说法。而是结拜,对拜。
史上最著名的“拜拜”,可能就是汉末刘关张三结义的故事了。但,他们三人的“拜拜”,是在桃园。史称“桃园三结义”。而皖北村人,怎么说“搁门后头拜拜”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查皖北各地的旧时方志,几乎都可见拜把子的习俗。拜把子,首先就得“对把子”。所谓“对把子”,也即几个人之间,有着几样共同点。对脾气,是一样。爱撒谎,也是一样。如果都有调皮捣蛋的习惯,那就更好了。这样的孩童,这样的“半拉撅子”,往往就会听到长辈说他们,“你几个,搁门后头拜拜吧。”
当然,拜就拜吧,怎么还要“搁门后头”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般而言,门后头,是一个背静,私密的所在。在这里的所作所为,旁人基本上看不到的。皖北乡下的孩童“藏老猫(捉迷藏)”,首选的一般都是门后头。往哪儿一站,屏住气息,也确实难找。
搁门后头拜拜。还有那么点儿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意思在。由此顺延,这话听起来,多多少少有些个厌烦,贬义。因为对把子嘛。好的习惯,好的脾气,有这样共性的孩子,很少听见人叫他们“搁门后头拜拜”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搁门后头拜拜”,言语中的贬义,还不是很明显。即使有贬,也是嘻嘻哈哈的随口一说。有时候,还可能是一样怜惜,或者夸奖。这说明,孩子的天真,引起了注意,吸引了眼球。“搁门后头拜拜”,赏不一定有,但言语上的奖,自在其中。
如果是成人,收到了“搁门后头拜拜”的评价,更多的则是贬义了。
要么他们沾上了恶俗,比如偷偷摸摸,手不“主贵”;要么他们染上了毛病,比如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旁边的邻居,自家的长辈,也会让他们“搁门后头拜拜”。言语之间,十足的“恨铁不成钢”。一边说,还一边摇头,一边叹气。
自家的长辈这么说,通常都是当着面的教训。近邻呢,一般不当面,都是在背地里嘀咕。当着面说,轻了惹人家不高兴,重了会让人心生忌恨。不划算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在沿淮余庄村驻点,几个月中,“搁门后头拜拜”的话,稀少地听过几回。基本上都是邻家老人对“不成气候(不走正道,不干正事)”晚生的评价,且都是背背那晚生的脸。最后得出“他们家不穷,谁穷”的结论。
其实,“搁门后头拜拜”,这话现今在皖北,无论城乡,都很难听见了。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频道,挣钱的门道多元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都焕然一新了。哪还有年轻的小辈,沾染那些毛病呢?即便有,也是“个把个(极少)”,不成群,不结伴。“搁门后头拜拜”,也就失去了人数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