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铃悠扬,罄声回响
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听到了曾侯乙编钟同款的演奏,看到了永乐大钟,并想像了敲钟的盛景。
导游是个在校大学生,按照她的讲解,永乐大钟每年12月31日会撞钟108下:比较紧凑的撞钟18下,然后比较缓慢的撞钟18下,再然后用紧凑和缓慢中间的频率撞钟18下,即所谓“紧18慢18不紧不慢又18”;这样一轮下来是54响,之后再来一轮。
永乐大钟鼎鼎大名,有一大堆值得介绍之处;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有几点:一个是大钟内外密密麻麻的铭文,据说有23万余字——真是太牛了,提出设想的、实际刻制的都好厉害,甚至数字数的也不容易啊。另一个就是,大钟不是独立的,下面配套的大坑,那可是人造“扩音器”,通过反射使声音加强,传得更远——这个大概也说明,对声音的研究绝非偶然,不让圜丘的天心石、回音壁专美于前。再有一个,大钟并不是厚度均匀的,因为薄厚的不一样,敲在大钟不同位置上,声音是不一样的——不考虑钟声悠长的话,是不是只用这口大钟,就能演奏一首曲子呢?
曾侯乙编钟整套65件,往那儿一摆,单个乐器是比不了了,也许放上整个乐团的乐器可以勉强一比?这位侯爷可以享受三面礼乐,两面放编钟,还有一面挂着罄。这罄看起来有点像厚度相似的石头块儿,不过《说文》里头讲,“罄,器中空也”,可能是把石头中间掏空了?罄声很清脆,遥想“重云隔磬声”,那得多厚的云才隔住这么清澈的声音呢!或者重云只是挡了一挡,又或者隔住罄声的,其实是诗人的心境吧。
博物馆里很多古钟,有乾隆朝钟,有寺观钟,还有好多太监捐制的钟。除了钟还有铃,铜铃、风铃、驼铃、马铃,还有金刚铃。之前刚看了拿着金刚杵的造像,还说呢,把其中一头换成铃铛就是金刚铃,转眼就在这里遇到了。不止如此,隔周去桌游吧玩儿,屋里的道具中就有金刚铃!拿在手里顿时觉得功力大涨,摇起铃来声音清越悠扬,我是真的爱不释手——直到很遗憾地被游戏主持人维持纪律、勒令放下。光顾着玩儿了,没有好好拍照留念,略可惜。
跑个题。摇金刚铃的那个晚上,还去听了一场唢呐的现场演奏。唢呐声并没有震破鼓膜,想来是演奏的帅哥手下留情了。另外,帅哥不吹唢呐的时候挺有范儿的,盘亮条顺;一吹唢呐,简直浑身都随着音乐舞动了起来,尤其明显的是眉眼。倒不是说哪里不好,只是再也不像“安静的美男子”。
想起那年看《闪光少女》,里面一句话总结对音乐的分歧:学西洋乐的,觉得学民乐的土;学民乐的,觉得学西洋乐的装。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