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一个总是叽叽喳喳的朋友?

添加好友【昭德心理】并加入社群,
解锁您的专属管家赢取社群福利!
小太阳般的姑娘
却令人招架不住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讲一个咨询者带来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后,也许大家可以从当中看到一些个人社交中的相似痕迹。
A参加工作没几年,在一次线下书友聚会当中认识了小N。
小N为人热情,活泼甜美,是个活力四射的小太阳,在聚会上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她像只叽叽喳喳的小喜鹊,表达欲十分旺盛,爱好也很广泛,写诗画画都很拿手……
(小N像是《天使爱美丽》中的主人公那样活泼且有趣,电影《天使爱美丽》截图)
A被小N瞬间俘获,两人互加微信后,小N的微信总是回复地很及时,话语密集内容也很丰富。
A认为在这个“咸鱼”、“躺平”是主流的大环境里,遇到这样一个朋友实在难得,便将小N拉进了自己的好友群,希望将这个小太阳带给大家认识。
有了这样一个女孩在群里,每天都很热闹,甚至半天不看就是99+。小N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感染到了A,她也开始积极向上起来。
(积极生活,比如像爱美丽一样寻找生活中的小乐趣,电影《天使爱美丽》截图)
A表示,一段时间之后,事情变得不对劲了。
小N在她的朋友圈不断地刷屏,A惊讶于她发朋友圈太过频繁,前往小N的朋友圈打算一探究竟。
(咨询者提供的朋友圈截图)
没想到小N那设定为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需要滑动屏幕好几次才能看到尽头,里面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感悟、买卖作品的信息和情绪性的发泄。
不知为何,那一刻的A感到了一丝疲惫。
而令A更奇怪的是,她们的共同好友也像当初的自己一样,纷纷被这个活力四射的女孩吸引,就像是被吹笛人吸引的小朋友……
(《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绘本内页,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不久之后,那些被吸引过去的朋友们也纷纷疏远了小N,他们也说不清自己做出这一行为的理由……
我的故事讲完了,屏幕前的你有没有过这样经历呢?
我也有过这样一个叽叽喳喳、活力四射的朋友,明明是自己一开始被不自觉地吸引靠近,最终却在对方高密度的微信和语音的轰炸当中败下阵来,慢慢疏远了这个朋友。
我的经历与咨询者如此重合,这让我不得不寻找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我也找到了。
于是,便有了这篇推文。
她为何让人又爱又怕?
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的话,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会被有着强烈自我表达欲望的吸引,如果这些人有些才华或是比较优秀,那我们就更没有抵抗力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中都无法拥有高强度的自我表达。
童年时期,我们说出口的需要不被回应,然后就没有了表达的习惯;
迈入职场之后,压抑自己已经成了每个打工人的必修课。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许多人习惯了隐藏自我,做一颗安静的螺丝钉。
因此,当我们看到自我表达强度高的人时,自然会心生向往,从而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吸引。
很多人在感到疲惫并疏远此类朋友后,会认为是“新朋友滤镜”随时间褪色了,其实不然。
(咨询者的想法)
我们喜欢高自我表达的人时,其实是将那个渴望表达的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希望自己也能如此一般直抒胸臆。这不是”新朋友滤镜”,而是“投射滤镜”。
而这个投射所造成的好感很快就会变得疲惫甚至厌倦,甚至我们会感到精神力被源源不断的信息吸取。
于是,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占了上风,你对原本喜爱的朋友感到疲惫甚至厌倦,最终疏远这个朋友。
就像咨询者提到的小N,她身边总有源源不断的新朋友,不缺人听她说话,也不缺人爱护她。

但是她过于强烈的表达欲望,注定了她的身边不会有太多能够长时间保持亲密度的好朋友。
我们之所以被小N这样的人吸引,只是对敢于自我表达的人心生向往罢了。
适当自我表露有多重要?
自我表达,又可以被称为自我表露,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进行思维、情感、观点的分享或交流,在社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画画也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表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画风,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在1958年提出,是个体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
自我表露有以下三个特征:
1.自我表露是双向、持续的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事件;
2.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
3.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受到许多人喜欢的陈芊芊,就是个擅长自我表露的人,《传闻中的陈芊芊截图》)
而适当的自我表露会给个体带来以下益处:
1.增进自我认识
2.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4.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我和我的同龄人几乎都不善于自我表露,这可能与大家被要求沉稳、内敛有关。
东方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含蓄”,情感要含蓄,表达要含蓄。
我们在表达爱意时不善言辞,许多人和亲人之间可能一生都无一句“爱你”。
(古人的爱情,最露骨也只有一句“死生契阔”,《笑傲江湖》截图)
中文当中关于表达的词汇少之又少,而“克己复礼”、“卧薪尝胆”等表达隐忍的词汇却有很多,不善表达似乎已经随着五千年的历史一同铸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肉里。
(我们因为私事哭泣时,恨不得有两双手来捂脸,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能够做到同群体一起哭一起笑,却无法正确发泄个体的情绪,自我情绪积累到无法忍受时往往也只能默默哭泣。

而那些未被正确发泄出的情绪,都将内化为负面情绪加诸于躯体之上,让我们变得焦虑和暴躁,甚至转化为身体方面的疾病。
将想法、情绪等向旁人说一说,就能够达成较好的疏导效果。
(李尖尖与闺蜜谈心,疏解压力,《以家人之名》截图)
我们在完成自我表露的同时,也在完成自我拯救。
接近自我表露欲望强大的朋友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只是压抑自己太久了。

学会适当的自我表露,你就是自己的小太阳。
参考资料:
[1]谢笑春,孙晓军 & 周宗奎.(2013).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02),272-281. doi:CNKI:SUN:XLXD.0.2013-02-013.
[2]吴海婷.(2017).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03),92-96. 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7.03.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