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世可知也(2-23)
礼仪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需要一种体系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离不开礼仪纲常。随着朝代的更替,礼仪往往会发生变化,有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变化,其实质不会改变。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有的释为朝代、世代。
因,继承、因袭、沿用。
损益,增减、变化。损,去除、减少;益,添加、增加。
其或,假定、假使之意。
【译文】
子张请教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去除和增加的内容,都可以知道;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去除和增加的内容,也都可以知道。假如(将来)有继承周朝而立的,即使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古人以30年为一世,十世相当于300年。世包含着时与事。“时”指时代变迁, “事”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大的“事”就是改朝换代即政治更替。孔子之前,称得上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朝代已有夏、殷、周三代。孔子时期,诸侯各国纷纷争霸自立,代表周王朝政治形象的“周礼”日益衰落,没落衰败之象开始显现。子张所关心的问题实质就是质疑周王朝政治还能持续多久。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过去三代的更替事实来论述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孔子在本章提出“损益”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是减增、革兴,意思是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既要对核心要义有所继承、没袭,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变通。通过夏、殷、周三代之“礼”的比较,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礼”一定要有所“损益”。一个王朝如果不能自我革新、主动“损益”,就会有外部力量强行予以施行。如果统治者能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主动“损益”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要,就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大事变。
当然,统治者主动进行“损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损益”首当其冲就要影响既得利益群体,甚至包括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如果缺乏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根本难以施行。
“周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为政以德”,其表现方式是“齐之以礼”。孔子之所以预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当时的“周礼”就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佳政治制度体系,是最适合国情的上层建筑。假如以后的朝代能够继承“周礼”并适时进行“损益”,就可以推知百世以后仍将是长治久安的社会。现代社会治理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更加准确地理解“为政以德”与“损益”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