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不用了,这些上海俚语也不讲了

不负责任,上海人一般讲“黄牛肩胛”。

还有一种比较文绉绉的讲法,叫做“一推六二五”。

还记得,多年前,有位主持人朋友要写稿子,曾问过我,到底是“一推二六五”还是“一推六二五”,她吃不准。

当然是“一推六二五”了。

因为这本来是一句珠算口诀。

而那口诀本身是“一退六二五”,当俚语讲,就变成“一推六二五”了。

我们读小学是有珠算课的。家里的算盘,木档上穿一根细麻绳,背到学校去。

记得80后小女读小学时,好像还有过珠算课。家里老算盘找不到了,只好买一个新的。

那好像是1993年。BB机已经有中文机的,可以留言,也可以看股票。

不过手机和电脑还没进入家庭。

学珠算,就要背珠算口诀。那是不同于九九乘法表的另外一套。

不过,前面说的“一退六二五”,在学校里还学不到。因为小学珠算一般只教加减乘,除法不怎么教。

而且“一退六二五”之类珠算口诀,是因为老底子我们实行“十六两制”才有的。

上海开埠后,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又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换算。在珠算里,叫做“斤秤流法”。

具体讲,就是10除以16怎么办?在算盘上,前档退“一”,后档添上“六二五”。等于0.625呗。

因为此类换算几乎天天要碰到无数次,所以有人就总结了一套,让大家背下来。连不用打算盘。

叫做:

一(“退”字不出声,下同)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

什么,11除以16?6.25 0.625啊,直接做加法,不做除法了。当然也有“足本”的: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也可以选择背,连不做加法。

以前做店堂做伙计的,尤其是金店、米店,都是张口就来。

我外公以及家父也一向是倒背如流。

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男人家,一手毛笔字,一手好算盘,走到哪里都饿不死人。

于是,我就加倍苦练,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珠算比赛冠军。

还记得那天一回到家里,就“显甲甲”告诉了家父。

问:“比的什么?”“打百子啊(即从一加到一百)。”

“那跟我再来一盘。”

于是父子俩就拉开阵势比将起来。我还没加到777,家父已到了5050(一加到一百的总和)。

他也不多言语,只说,“再来一盘,我用左手。”伊饶我左手!自然又输了,而且输得更惨。

因为老底子的人学记账,一开始就是左手打算盘右手写账簿的,左手比右手还熟练。

这就叫,上当都不知是上在哪里。

当然我并没有灰心。

后来在江西插队,我的毛笔字和算盘都派上了不小的用场。

我做过大队记分员,专门记大家工分的。

反正不管是用算盘记工分还是用毛笔写宣传标语写文章,总比在大田里干活要轻松啊。

当年因为算盘流行,所以很多关于珠算口诀的口头语,大家不但耳熟能详,而且运用自如。连不识字的农民也会。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句“一退六二五”。

本来是在算盘上“退位”计数,据说与杭州人有关。杭州人把“退位”意会成了“推诿”。

从此,将一个人不负责任,就会讲“一推六二五”。

当然不止这一句。

还有“二一添作五”,比喻对半平分。

如“这包香烟阿拉两家头二一添作五分分忒拉倒。”

后来也叫“南北开”。

如果三个人平分,也是一句珠算口诀,叫“三一三十一”。

还有“三下五除二”,比喻做事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当然还有“九九归一”。

另外,“半斤八两”虽不是珠算口诀,也是十六进制年代留下的产物,极为流行。

经常用于评价人的能力,多含贬义。

如“哦唷,伊拉两家头啊,半斤八两。”

其实,算盘本身也产生了不少俚语呢。

啥人精于算计,叫做“老会得打小算盘的”;更有甚者,则称之为“铁算盘”。

上海人更欢喜将事体推向极致,讲“伊只算盘啊,廿六档(一般算盘仅十三档),侬算得过伊啊”。

甚至还有“伊只算盘九十六档”我也听到过。倒也很有海派色彩。

一个人老是背后算计别人,则叫做“打鬼算盘”。

另外,“盘算”一词,应该也是与算盘搭界的吧。有道是“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

只可惜,算盘没有了,算盘俚语乃至算盘文化迅速边缘化,几近消失。

再拿出来讲,小朋友听起来,像碰着pm2.5/500 的天气,要浑淘淘了。

(0)

相关推荐

  • 老物件会计用算盘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算盘,珠算口诀对很多人来说还记忆犹新,随口都可以背上那么几句:"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九进一十,二上二,二下五除三,二退八进一十---"这是加法口诀. 我又 ...

  • 珠算口诀熟语例释

    (妻子获奖证书) 算盘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享有我国"第五大发明"之美誉.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的方法叫珠算.你知道吗?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汉语言中,还有不少与算盘有关 ...

  • 详解“斤称流歌”

    刘荣道 牙牙学语时,家父就一句一句地教我念<斤称流歌>,虽不懂,但时间不长,我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一退六二五(图1) 二一二五 三一八七五 四二五 五三一二五 六三七五 七四三七五 八五 ...

  • 不用苦等上海车展,这几款新车将在车展前上市,马上就能买到!

    迈入4月,车圈最重磅的事件莫过于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受全球疫情影响,全球各地大小型车展停摆,上海车展无疑成为各车企发布新车的重要场所,众车纷呈,同场竞艳,好不热闹.但也有车企选在车展前发布新车,先&q ...

  • 闲话上海俚语与吃食

    SH 民以食为天,不少坊间俚语都与吃食有关,生动贴切更方便表达且朗朗上口.今天,听程乃珊老师说说阿拉上海闲话中的那些俚语与吃食. 01 "面孔红得像杜六房的酱汁肉" "面 ...

  • 闲话上海俚语与吃食(作者:程乃珊)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民以食为天,不少坊间俚语都与吃食有关,生动贴切更方便表达且朗朗上口.今天,听程乃珊老师 ...

  • 天冷了,兼谈带“冷”字的上海俚语

    原创 畸笔叟 畸笔叟 冷来自畸笔叟00:0013:38 这两天,天真的冷了. 现在冷天价,大家碰着了,如何寒暄? "冻成狗"? "冻"是阿拉宁波人讲的:&quo ...

  • 大煠蟹及带有“蟹”字的上海俚语

    今朝来写蟹,是不是有点晚? 其实,一点也不晚. 按老底子的规矩,现在才是吃蟹的最好时光. 因为老底子没吤好的养蟹的条件,再不吃,蟹要冻死了.再想吃,要"明年请早"了. 这两年,蟹在 ...

  • 再也不用眼馋人家的博物馆,我们上海自己的博物馆创意衍生品,越来越有趣了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朕知道了"胶带,唐朝仕女颈枕:到北京故宫卖萌的"四爷"雍正帝,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行李牌,2个故宫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放下 ...

  • 又被房产税刷了屏,大家不用担心,看看上海重庆,房产税收10年了

     冯晓宁工作室   这里没有繁冗复杂的逻辑大论,主要是记录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对股市的分析,也会把自己对热点新闻的分析和股票基金组合第一时间发送在这里. 关注公众号:冯晓宁工作室.喜欢的话就点击上方蓝色字 ...

  • 想吃鲜肉月饼不用去上海,手把手教你,酥脆掉渣,鲜香可口天天吃

    又是一个中秋季,又到了吃月饼的时节啦,笋笋最喜欢吃的便是上海的鲜肉月饼. 上海的鲜肉月饼很出名,不仅在中秋前后,平时也能很轻松的买到.每次去上海笋笋路过第一食品总是要去买几个尝鲜.如果正好看到老大房. ...

  • 不用出上海!这里就藏着一个“莫奈花园”,还有屋顶花海,美爆了!

    春天已经结束了! 怀念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日子? 谁说夏天就不可以赏花的 上海这里藏着一个 真实版的"莫奈花园" 睡莲,鼠尾草,君子兰.水仙.薰衣草...... 美到眼花缭乱! 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