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鸣老师:见风使舵,寻找沟通的对接点
俗语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意思是指“什么样的人就予以什么样的对待”,见风使舵,略带贬义。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能全当贬义来用。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包含了一种对接的意识。
什么是对接?
就是找到接口。好比三项插头,不能插入两项插座,因为接口不对,没有对接上,就无法使用。
而人与人之间,没有对接,就无法交流。所以,找准接口很重要!
你要是跟一个不懂中文日本人说中文,那你们很难有效沟通的。
所以你要说他能懂的话,这就是对接的意识。
当然了,仅仅是有了对接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意思的对接上。
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根据对方的职业特点、学识水平、风俗习惯乃至当前的情绪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举例:丰子恺,说“丰”。商人,汇丰的丰。农民,丰收的丰。
说有那么一天,丰子恺在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商人,双方闲聊时,商人问丰子恺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商人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由于年代相去甚远,商人平日里也根本不看历史书,所以他并不知道咸丰是谁。丰子恺又说:”汇丰银行’得'丰’。商人看了赞道:“这姓好啊!”
没过多久,丰子恺与一个农民同行,二人唠得很投缘,丰子恺自我介绍:“鄙人姓'丰’,'汇丰银行’的'丰’”。农民一辈子在乡下种地,从没听过什么银行,别说“汇丰银行”了,他只是摇头表示不知。丰子恺就说:五谷丰登的'丰’。农民听了连声说:“好姓好姓,年年丰收啊!”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笔画简单极易辨认的“丰”字,丰子恺老先生却经历了两次艰难的解说过程。
用丰老先生的话来说“对待不同的说话对象,要说的话还真不一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对象不同,文化差异的不同,生活的阅历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要想让对方听明白,对接的关键在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刚开始的时候,丰老先生,对商人说咸丰皇帝的丰,有没有对接上?没有!为什么?
因为商人很少关心历史,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意和生活,所以咸丰皇帝,对于他来说太远了。那为什么第二次说汇丰的丰就明白了呢?
那是因为,那他一个商人,天天给钱打交道,跟银行有联系,你说汇丰,啊,汇丰银行,就对接上了他的认知思维角度,自然你的表达,他就能听懂,从而明白自己的意思。
对于农民也是一样,汇丰不好使,换个角度,顺着农民日常生活能接触的范围,换个丰收的丰,就自然而然明白了。这就是对接带来的好处。
我们平时沟通,双方对一个事情争来争去,面红耳赤,有时候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维度,说自己能听的懂话,并认为对方也能听懂,而缺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案例:买手机
比如,我们去买手机。销售人员对给你介绍手机的拍照功能,它的镜头有60倍变焦功能,采用的是潜望式长焦镜头。
请问对方是一个不懂数码的小白,这么说,他听得懂吗?肯定不行,那怎么说?
能不能说,潜望式镜头,别称“内变焦”镜头,是指光学变焦是在机身内部完成。
完了,白说,还是没听懂!
那怎么对接呢?
它的镜头有60倍变焦功能,采用的是潜望式长焦镜头,就好比你在100米以外,我用手机给你拍张照,照片放大后,你的头发都都根根清晰,轮廓分明。
换句话说,就是拍得又远又清楚。
这么一说,才能让人听明白。
所以说,对接就是以对方的角度和认知,顺着讲,找到新的概念,来对接自己观点。反映在对接的理念上,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境界:
一是换位思考。把你当做我。
这一层,是把别人当做自己看,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比如:我不喜欢吃辣椒,我认为你也不喜欢吃,所以你不带去吃川菜。
虽然表面上看是换位思考了,但实际上,是假换位。
第二层是,尊重差异。把我当做你。正所谓:“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自己当做别人,别人不喜欢的不给,这才是真换位。
第三层,是投其所好,主动满足。正所谓,“人之所欲,施之于人”。
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你想学什么,我教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对接到位了。
所以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因为沟通的目的,是双方达成共识。如果,你说的话,对方都不理解,不明白,那何来共识可言呢。
所以,说对方听的懂的话,很重要。
总结起来,对接的三个层次,从低到高,把你当做我,把我当做你,主动满足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