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的那份情,默默坚守的那份爱,媒体争相报道的杨集镇农民现实生活中的南景丽

从媒体争相报道农家妇女南景丽的事迹说起.......

点击蓝字《忆路心声》

关注我们

南景丽是会宁县杨崖集镇杨集村一位很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丈夫马国强在9年前外出务工时不慎摔断了腰椎,只能与轮椅为伴,不能从事劳作。从此,家里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南景丽一人身上。她家居住在三岔河附件的一个村庄,这里交通和自然环境都很艰苦,她家距离会宁县城60多公里外,这里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南景丽一位从妙龄少女到家庭主妇,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她甘于奉献,默默坚守着这个从风雨飘摇中走出的家。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官媒记者采访撰文报道,自媒体争相转发会宁杨集南景丽感人故事的文章。

   记得三年前会宁电视台祖厉涛声节目组记者曾经到过她家,录制播报南景丽孝道事迹节目在会宁电视台祖厉涛声播出,反响很大。

     2018年12月,甘肃日报记者在杨集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这个家庭采访,这次南景丽是做为扶贫养殖大户接受采访。

  2018年底的时候,会宁电视台同百福浓集团又一次来到南景丽这个家庭,这次电视台以<孝行会宁 感动圣地|南景丽:柔肩挑起多难家>为题报道了这个家庭。

    其实,慢慢品读网上发出的有关报道南景丽的事迹文章,我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省记者还是县电台,他们从新闻的角度来报道南景丽的先进事迹都写的很好,无可厚非,为他们点赞。我值得我们这些玩文字的人无奈如何也无法写出南景丽的感人事迹的。

  做为第一个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我来说,南景丽,一个家庭丈夫残疾,义父身体不好,俩孩子上学,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哭过,想过离开,她犹豫过,生活中她求爷爷告奶奶央求过别人帮忙过,但她最后换上坚持下来.......在杨集镇,慎重会宁全县,像南景丽这样的一位好妈妈,好妻子不多,她几十年守家,勤劳致富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谢故事需要我们这些喜欢文字的人继续深挖。

我认识南景丽是她丈夫出事后的两年后吧,那时候我还在南方城市打工,每年的十冬腊月总是侯鸟般早早回家去。每年一到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亲访友,看望年龄大的周边村里的老人,凡能够着的亲朋好友乡里邻居我总要抽空去看看。去了南景丽家后才完全知道这个家庭过的真不容易。两个孩子当时读初中,老人身体不好,南景丽的老公又帮不了家里的忙。

我知道,南景丽的老公马国强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依靠现在的义父拉扯他们长大,帮他们弟兄娶媳妇成家。一家人本来幸福生活刚开始,后来国强母亲出车祸突然走了,义父又身体出现问题,孩子又小,自从南景丽丈夫干活摔伤后,他们一家似乎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家庭,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2014年我曾经写一篇日志《秋困》一文中记录过这个家庭,南景丽和她老公对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南景丽在老公出事前,他们一家过得还算幸福,老公打工有收入,义父是个当地有名的王木匠,一年在附件村庄帮建房干木活也收入不少,一家人日子过得幸福开心。

西北农村的农活一年四季都闲不了,干农活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干的,在加上是一个女人,种地收割都是体力活,南景丽一个人不但要干好体力活,还要顶着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她有时候一个人干活干不了的时候她就哭一会干一会。冬春四季她就慢慢熬,一直熬到今天。

我一直想着如何能帮帮这个家庭走出困境。2014年那年,刚好在会宁新瑞爱心公益团队的冯军彦的帮助下资助了南景丽的一个孩子,后来南通明壹爱心团队又联系资助了另一个孩子。

这多年,尽管他们一家的日子过得清苦,但勤劳善良的南景丽一家人从未放弃过致富的梦想,如今两个孩子都一个马上高考,一个职业高中毕业,南景丽家里的地一亩也没丢,除了种植玉米、胡麻、土豆之外增加收入外,2018年秋,在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帮助下养了4头“西门塔尔牛”2头“安格斯肉牛”。现在他们一家人从艰难中走出开始走向幸福生活,南景丽的一个孩子开始打工,家里现在养牛有收入,一个孩子下年要参加高考。

其实,品读大量关于南景丽的新闻报道,在为记者们辛勤报道的同时,我困惑纳闷的是在当前在农村,提倡树先进,表彰典型,大张旗鼓宣传好人好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么多年,这么典型的事迹,为啥南景丽这个女人当地政府很少有人发现?在当地南景丽这位农家妇女完全能算一名好儿媳,好妈妈,依靠自己勤劳致富的能手,这个家庭能树立五好家庭典型,她的家庭四邻八乡人都很清楚,但当地政府从村到乡装聋作哑,每年表彰的五好家庭,妇女创业精英等从来没有南景丽这位妇女的名字,真不知道当地每年的评选是咱评选的,那些先进,五好家庭是咱选出来的?最近会宁电台又一次和百福浓爱心企业联合推出《孝行会宁,感动圣地》推荐好人活动中希望能看到这位农家女的名字。

附文《秋困》

按照农历的节气,每年九月正值黄土高原秋末的时节,大自然应该依旧色彩斑斓。山川大地,村前屋后或飘落的枯黄的树叶;田间地头,经霜后黄绿相间的玉米田里的包谷棒低下了头,一块块谷子,糜子,洋芋田正待收获,远处墨绿色的绵绵山上菊花烂漫,铅灰色的天空悠悠苍穹;庭院中几数依旧红艳的大丽花正争斗艳……
      忽如一夜大雪来,雪,原本是冬天的骄子。可今年它也会放纵自己,信马由缰,悄悄闯入秋的国度,这场秋雪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会宁杨集中庄社残疾人国强媳妇南景丽心里这场早到的秋雪不是下在山川大地村前屋后,而是实实在在下在了她和自己老公的心里,她本来疼的心更痛了,心里更加困惑。

早晨起来,南景丽先自己洗刷后给俩上中学的孩子做好早餐,天没有亮俩孩子就去学校,自己简单清扫完门前的积雪后回到屋里给自己已经卧床4年的老公国强穿好衣服,帮助洗漱开始每天的雷打不动的按摩和康复训练……
这场突降的大雪对南景丽一家来说太突然了,地里的洋芋,玉米,荞都还没有来的急收割完,这几天她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公公正忙于下镰收割,看来损失不少,家里过冬烤火的煤还没有着落,俩孩子还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走读……
看到这场突降的秋雪,有人感到真好她,静静地,温柔地舒展着她的舞姿。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情趣有人愁苦不堪,冬天来了,这个冬天如何过?
看到下雪,南景丽的老公国强感到无比困惑和难过,他在媳妇的帮助下坐上轮椅到屋外去,看看满山遍野都是一片雪白,看着左邻右舍都忙于清扫自己家门口的积雪忙碌身影,他心里感到无比失望和泪丧。
眼看自己已经到不惑之年,俩孩子还小,正在上学,家里由于自己和义父治病已经债台高起,母亲早逝,家里就完全靠媳妇一个人,今后的日子咱过?他越想越伤心……

那是4年前的一个秋冬季,国强在新疆打工期间,不小心从一高处掉下来摔伤,不慎摔伤了腰椎,导致下肢瘫痪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依靠媳妇一个人打理,又种地,又要照顾自己和全家人的生活,义父已经年近70岁,患有高血压长期依靠吃药维持身体,几乎无法下地干农活,家里靠种地没有经济来源。自己一下子成一个残疾人,还要拖累媳妇和一家人。
   世上的许多事情就和这场没有呼啸的寒风作伴,只是悄悄地独自降临尘世的大雪一样,来的突然,让人琢磨不透,马国强的不幸遭遇就和这场秋雪一样来的太突然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家人实在难过?说起国强的人生道路很曲折很艰难,他很幼小时候,被亲生父亲遗弃,他和母亲无依无靠,后来村里一位姓王的好人就是现在的义父收留了他们俩,依靠义父拉扯成人,家里稍好点,母亲车祸匆忙走了,自己又意外出事下肢瘫痪。
      媳妇南景丽一早起来一会没有闲,忙里忙外喂养好家里的鸡,狗和家畜后,将国强坐的残疾车和人推到屋里,看到自己的老公满眼流泪,她一边给老公擦脸上的泪水一边安慰说:“国强硬气些,哭啥,有我列,不怕,老爸还可以帮咱的,俩孩子也很争气的……”
     南景丽给老公国强脱掉鞋,把他轻轻抱到炕上,开始每天的第二次按摩和理疗。国强躺在炕上媳妇在耐心的帮助按摩,看看贤惠的媳妇和满墙俩儿子的奖状,他心里得到些许的宽慰……

快中午的时候,乏羊一样的太阳露出来了,积雪开始融化,南景丽又开始忙起家里的农活了,国强坐在院子的残疾人专用椅子上,看着里出外进忙碌的媳妇,望着屋顶融化的秋雪和山顶等待收割的庄稼他感到自己生活的道路很迷茫呀!正是,秋雪九月天气寒,冷风冷雨我艰难。屋里凉意寒彻骨,何日暖春到我家?

附文:会宁电视台新闻报道:孝行会宁 感动圣地|南景丽:柔肩挑起多难家

现实照进电视柔肩挑起多难家孝心儿媳演绎人间真情

一场初冬的雪让会宁农村的道路显得有些难走,趟着厚厚的积雪,我们来到了南景丽的家,一座多年失修的破旧老院子。一家人对我们的到来虽然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却很是热情。女主人忙来忙去的为我们张罗着茶具。

南景丽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打工,孩子读书,公公还可以帮她干一些农活,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可是,命运对这个家庭却显得有些不公,2010年,丈夫外出打工时腰椎受伤半身不遂,落下终身残疾,家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公公也因受不了儿子变成残疾人的现实,突发脑溢血。虽然抢救及时,但落下了后遗症,瘫痪在床。对于南景丽来说,那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回忆起那段日子,南景丽说,她也记不清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凌晨5点便要起床,清扫家里,做好饭菜,伺候丈夫和孩子吃了早餐,又要赶到县城的医院照看公公,晚上又要急匆匆赶回家里照看丈夫,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晚上也要一直忙到零点才能躺下。

有人冷言相看:“她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跑了。”

夜深人静之时,每每想到大小便失禁的丈夫和瘫痪在床的公公,南景丽也多次叩问自己的内心: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然而,自己如今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若是放弃,这个家就垮了。想到这里,念头就自然打消。

看着忙里忙外的妻子,马国强心里难受极了,自己的养父自己不能尽孝,妻子却像照顾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多少次,想对妻子说说心里话,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自己要说的,妻子已经用行动在做了。

南景丽丈夫 马国强

人家的功德,虽然没有生我,抓养我和亲的一模一样,供我上学,然后又给我说了媳妇、成家。并且我的两个娃也看着给我抓养大了,这是我感恩不尽的。

这么多年,苦与累的滋味,没有人比南景丽更清楚。也有人背地里对南景丽说:“公公也只是你丈夫的养父,你何必管他。”“养育之恩大于天。我的丈夫不能为他尽孝,就由我来替他尽孝。我不想让他们遭罪,我想让他们好好活着,我可以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无所谓。”生活的苦难从未摧垮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坚强的意志。为了照顾家庭,南景丽一年连一次娘家都去不了,更别说离家稍远的地方。但她从来不后悔,在她看来,只要把家人照顾好,让他们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南景丽公公 王孝礼

我说我考虑是两姓人,人家把我抬举得很,端吃掌喝洗衣服填炕,把我关心的很。哪里感觉不合适就问着取药这些,操心的很。

南景丽

让他心上感觉舒服些,我把他好一点,他就感觉和她自己的女孩儿一样。

没有爬不过去的山,更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正是由于南景丽的不离不弃,照顾有方,丈夫马国强已经可以依靠轮椅在院子里自行活动,脑溢血后轻度老年痴呆的公公王孝礼病情日渐好转,生活能基本自理,还能帮助他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儿。南景丽凭着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大大的“孝”字。她克服重重困难,用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与敬老爱老的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村里人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马国强幸运,娶了一个好老婆。

南景丽邻居 马智中

做的事情比自己亲生的都要好。你看一个老公坐轮椅,也是不离不弃,把这一家都组成一个家庭了。就他爸那年脑梗塞睡床的时候,端着喂饭喂水,洗衣服,即使不方便,但是人家做的仁至义尽的。

附文:每日甘肃网 记者在南景丽家采访后刊发的文章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多亏邮储银行及时发放产业扶贫贷款,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户引进了'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肉牛’,这些牛长得快,出肉率高,市场销路好,我家一下就养了6头,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11月28日上午,平日话少的南景丽,说起自家养的“致富牛”时,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南景丽给牛添草料 金奉乾 摄

南景丽家位于距离会宁县城60多公里外的杨崖集镇杨集村中庄社,这里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丈夫马国强在9年前外出务工时不慎摔断了腰椎,只能与轮椅为伴,不能从事劳作。从此,家里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南景丽一人身上。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勤劳善良的一家人从未放弃过致富的梦想,如今两个孩子都已读职高和高中,家里除了种植玉米、胡麻、土豆之外,在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帮助下养了4头“西门塔尔牛”2头“安格斯肉牛”。

邮储银行会宁县支行工作人员与马国强、南景丽夫妇交谈 金奉乾 摄

铺好膜、养好牛、种好药是杨崖集镇的三大发展思路。因受困于资金短缺,养牛的产业项目很难落地,在最困难的时候,邮储银行会宁县支行用责任和担当,为杨崖集镇的贫困群众送来了希望。“他们上门服务,降低贫困群众贷款门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便民举措,消除了贫穷群众贷款的后顾之忧。”杨崖集镇党委书记杨恒说。

11月24日,在杨崖集镇桥头路口,一簇簇的人群,不畏冬日的严寒,等待着“安格斯肉牛”运输车的到来。车辆刚停稳,村民们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卸车牵牛,一番忙碌后,126头“安格斯种牛”从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落户”会宁杨崖集镇,走进了当地贫困村民家的牛棚里,标志着杨崖集镇迈开了以“安格斯肉牛”养殖引领全镇养殖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据了解,杨崖集镇紧盯贫困户增收的核心要素,紧盯产业空白户、务工户,把“牛、羊、药、膜”产业做到了每一家每一户,保证了户户有产业,户户能致富。全镇建档立卡2098户贫困户,增收产业覆盖2056户,覆盖率96.6%。

冬日杨崖集镇杨集村梯田美如画 金奉乾 摄

“邮储银行会宁县支行2012年在杨崖集镇开始创建信用村,至今已创建信用村11个,正在创建信用村1个,已实现发放产业扶贫贷款930万元,引进'安格斯肉牛’和'安格斯肉牛’775头,带动31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邮储银行会宁县支行行长王学军说,他们将履行社会责任记在心上,用实际行动服务三农,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截至11月26日,邮储银行会宁县支行已经为杨崖集镇105户贫困村民发放贷款420万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