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红釉瓷器的演变历程
红釉可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种,高温红釉以铜为着色剂,低温红釉以铁或金为着色剂,高温红釉在宋代钧窑中已有所采用,但很少有通体一色的瓷器,元代末期景德镇窑仿烧成功。到明永乐宣德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明洪武颜色釉瓷器除白釉外,很少见有红釉器,就是偶然出现也都划入元代,近年随着景德镇出土实物的增多,洪武红釉器的面目也日渐清晰,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红釉模印云龙纹盘。施釉较薄,成色均匀,色泽略呈。橘黄色没有开片。印花纹饰清晰,当为洪武红釉器。
永乐时期,红釉烧造技术逐渐成熟。胎薄体轻造型规整,永乐红釉瓷器颜色稳定纯正,将元代的暗红色调为鲜红,后人称之为宝石红。永乐红釉器大多没有纹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红釉高足碗中印有云龙纹饰。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是传世品中较少见的永乐官窑款器物。
宣德时,红釉瓷器数量比较多,宣德红釉名称较为混乱,其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釉面匀称,艳如宝石。器物口沿及器身凸起部位同永乐器一样,都有一道白边,俗称“草灯边”。宣德红釉器物与永乐红釉器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永乐红釉器物的胎釉较薄,而宣德红釉器物的胎釉较厚,其圆器口沿,永乐器物手抚摸有锋利感,宣德器则为圆润感,其次是永乐红釉,色泽光亮,而宣德红釉光泽度较弱,温润感较永乐红釉增强。
宣德之后,红釉器物的烧造出现衰落之势,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不见有一件红釉器物传世。
弘治一朝以浇黄釉名世,红釉基本绝烧。
正德时红釉瓷色泽并不纯正,略有灰色,釉面有垂流所形成的暗红色丝条纹。
嘉靖之时。红釉的烧造技术几近失传,矾红釉呈色红中泛橙黄,虽然没有铜红釉那种浓重艳丽的效果,但成色稳定,容易烧造。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朝可以说没有红釉器的传世品。
清代康熙时创烧出名满天下的郎窑红,豇豆红,珊瑚红釉,郎窑红釉面玻璃质感强烈,釉面有大片裂纹,器物的口沿釉层较薄,越往下越厚红色越浓艳,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豇豆红釉是康熙时创烧的另一名贵品种,色泽如成熟的豇豆红色,器物身上有绿斑苔点,釉色如豇豆,带有深浅不一的紫红晕点的,称”美人醉”。色调再浅一些的叫娃娃面'或'桃花片',再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更次一点,釉面灰里不匀,名为“驴肝马肺”。由于烧造难度大,康熙之后几乎绝烧,到光绪时期有大量仿品。祭红釉也是康熙时仿烧宣德红釉的品种,既没有郎窑红的玻璃质感,也无豇豆红细嫩淡雅的妩媚,而是自成一体,珊瑚红釉是康熙时创烧的低温红色釉。
雍正朝颜色釉瓷器主要以仿官,汝,哥,钧,红釉瓷器不再重视。这一时期高温祭红釉和低温珊瑚红釉仍继续烧造,雍正时另有抹红釉瓷器,与珊瑚红的区别就是上釉的方法不同,珊瑚红釉为吹釉,而抹红是以刷子将釉料涂抹在器物上,所以釉面常有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
乾隆红釉器以祭红为大宗,虽然色泽鲜艳,呈色稳定,但施釉薄厚不匀,民窑祭红釉器物传世很多,其色泽血红,光泽度不高,施釉较薄,乾隆早期的胭脂红釉器物施釉均匀,可与雍正朝相媲美,以后则胎体趋厚,色泽不纯。
嘉庆时红釉几近绝迹,不仅祭红釉器物罕见,就连烧造难度不高的矾红釉器物也质量不佳,从传世品看,色泽不及乾隆时鲜艳,胭脂红釉器物釉色红而闪黄,施釉不均。
道光祭红釉器物传世品较少,配料及烧造水平不高,釉面多泛灰黑,釉面粗糙,釉下气泡较嘉庆时更为明显,珊瑚红釉不及前朝鲜艳,釉色泛黄较多,器物大多都绘金彩。
咸丰朝不见有高温红釉器,低温矾红釉器物烧造水平也不高。
同治低温红釉釉面色泽有深浅变化,类似芸豆红色,固有'芸豆红釉'之称。
光绪初期曾大量烧造官窑器物,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在晚清均居首位,其红釉有祭红,芸豆红,抹红,珊瑚红,胭脂水等,虽然色泽不太纯正,但胎质比前朝略细,胎骨薄,体量轻,近代瓷的特征十分明显。
宣统瓷器品种不多见,有珊瑚红,胭脂红,芸豆红釉器物,呈色浅淡,釉质细腻。胎质与近代瓷几无差别,质地比光绪气更为细洁坚致,也更为轻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