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胃脘痛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胃炎、胃溃疡之类的病,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多数效果良好,但,有易复发之弊,且对于病情复杂、顽固的往往不效。古来有“十人九胃”之说,虽说“九胃”所指并非皆是胃脘痛,却也足以说明此类患者不在少数。故而,能对胃脘痛一病治疗时,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良好效果,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正反映了作为一名中医的医疗水平。如果每一名中医都能如此,那么我们中医之兴复则指日可待矣。不过,要想拥有这样的医学水平也是不易的,必经过无数临床,反复琢磨,然后方有所得。下面是我临证中对于胃脘痛的一点经验,用之得当,确有一剂知、两剂愈之效,屡经试验,无不效验,故方敢诉诸笔端,供诸同道参考交流,若有临证使用而取效,解除患者苦痛者,则更慰我心矣。
中医治疗胃脘痛多从以下七种证型论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瘀血阻滞、食滞胃脘、湿热中阻、肝胃不和。临床应用有效有不效,治愈率不够理想,多有久治不愈者。我在临床中经过多年摸索,发现了两个治疗胃脘痛有特效的方子:一个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一个是大柴胡汤。具体方药如下:
一、 小柴胡加芍药汤。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党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白芍药15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有痰湿者加温胆汤或三子养亲汤。
有生石膏证者,加生石膏30——90克。生石膏证可参考《从少阳论治颈椎病》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只要脉象弦或弦滑者即可应用。
二:大柴胡汤。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炒枳实15克 白芍药12克 大黄10克(后下)生姜3片 大枣6枚。
有痰湿者加温胆汤或三子养亲汤。
有生石膏证者,加生石膏30——90克。生石膏证可参考《从少阳论治颈椎病》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只要脉象弦或弦滑,有大柴胡汤症者,即可放胆应用,无不效者。大柴胡汤症主要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这里对大柴胡汤症作一下具体介绍:第一,呕。大柴胡汤症之呕与小柴胡汤症之呕是不同的,小柴胡汤症之呕,乃水饮上逆所治;大柴胡汤之呕不仅有水饮上逆,还有阳明内结胃气上逆,有时这种上逆还表现为食管内有上顶感,或近咽喉部有上顶感。第二,心下急。心下急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有时不一定患者自己有感觉,医者用手按患者脐部,可有硬块痞结。第三,郁郁微烦。郁郁乃心情不畅之貌,微烦乃烦躁之微者,乃阳明内热上涌所致。
上所述两方,只要脉证相应者即可应用,无不效者,切莫看两方平常简单而忽视之。另,之所以介绍此二方,乃临床之中胃脘痛一证属于以上两种证型者偏多,故特别提出,以供同道参考。虽无奇特之处,却有非常之效。
下面是我临床中摘录的两例案例,供参考。
案一:
靳京华,15岁,男,学生,2011年10月15日前来就诊。胃痛两月余,在县医院治疗无效,现症:胃脘痛,绕脐胀满硬痛,大便不通。两手护住胃脘部,眉头紧锁,为此已从县重点中学转会自己老家的一所普通乡镇中学就读。其父母也愁眉紧锁,唉声叹气。诊其脉弦劲短有力,舌红。另有咽干痛、咳嗽。
诊断: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湿。
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杏仁、桔梗、生石膏。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炒枳实15克 白芍药12克 大黄10克(后下) 生姜3片 大枣6枚 厚朴10克 茯苓10克 苏子10克 杏仁10克 桔梗10克 生石膏30克
三剂。痊愈。其父后专程来道谢说,不知道中药这么有效,一付药后,孩子的胃就不痛了。
案二:
王建然,女,36岁,角球村农民,2011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疼月余,且失眠多梦、口臭、胸闷、肚脐眼流脓水,秽臭异常,久治不愈,常用清洁药水擦洗。舌红,脉象弦滑有力。
诊断:少阳、阳明合病病兼痰湿。
处方: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生石膏、胆南星、远志、石菖蒲、合欢花、皮。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半夏20克 党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白芍药15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加枳实10克 竹茹10克 远志10克 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茯苓15克 陈皮15克 合欢花、皮各30克 生石膏60克
5付 水煎服
二诊,诸证减,胃脘痛第二付药时即已不痛。继服5付。失眠多梦,肚脐眼秽臭流水皆愈。
另,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这里借用其方而不去黄芩,全在太阴之寒与不寒,这里不可拘泥,当去黄芩时还是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