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豪宅、开1200万豪车的顶级养殖户:规模养殖最缺产业政策,不缺资本

曾因开着1200万的劳斯莱斯下鱼塘而声名远扬,国内水产养殖圈层里头的传奇人物,高李松对规模养殖有些什么见解
  • 文/图 水产前沿 唐东东

高李松是个传奇人物,也可以说是国内水产养殖圈层里头最为顶级的那一批,曾因开着1200万的劳斯莱斯下鱼塘而声名远扬,其所牵头成立的盐城大丰区金鹿渔业专业合作社也是国内运作得最有特色和最成功的水产合作社。更令人钦佩的是,据说高李松在很早以前就定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要住最好的房子和开最好的车子。如今,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且可能还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

高李松

笔者走访盐城大丰期间,与高李松先生对规模养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部分观点整理如下:

中国的水产养殖在全球属于独一份,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走得比较谨慎。目前,政府对规模水产养殖缺乏相关土地政策支持,像盐城大丰一些塘口最短的是一年一租,非常不利于进行设施化的投入。而且,由于大丰的一些滩涂所有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也不太好新签发养殖证。

只要把土地问题解决了,规模养殖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且随着效率的提升,即使养殖面积继续缩减也不会影响水产品的供应,因此不会存在水产养殖与农业争土地的问题。事实上,民间还是有钱,也愿意去投资搞养殖,但如果没有长远的产业发展政策来支持,就担心打了水漂。有些规模养殖者甚至想把它作为事业传承下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鱼塘没办法投资,只能把资金投去买房、买车。

很多人认为规模养殖的盈利是个问题,其实行业中40%的人赚钱、30%的人保本、30%的人亏本才算是正常,100%赚钱在当下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要想盈利,要解决水产养殖的现代化问题,要靠科技、靠设备去管理,而不能还依赖人去管理。目前,很多集团企业的水产养殖板块虽然盈利能力弱甚至亏本,但这个阵痛期会马上过去,随着加工能力的配套与提升,这种局势会很快扭转。我想这个进程不会太慢,近两年已经有些企业在尝试了。试想,国内那么多连锁餐饮、采购平台,他们得有多大量的需求。

现在也有企业规划做渔业园区,我认为有两个难点:一是土地不是企业所有,二是养鱼的人不是企业所有。慢慢也会面临跟合作社差不多的窘境——合作社里什么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塘口是社员自己租的,投入品是外面进来的,因此很多方面没办法去有效监管,只能引导和建议,有利的话人家可能还听一下。而过程无法有效监管,则会给后端的流通、加工等方面带来潜在风险。

还要说一下的是土地发包方,他们在招标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塘口外包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没有站在塘口作为生产资料的角度去考虑,特别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究竟需要配套什么样的养殖条件。像地方环保部门过来跟养殖户调研,实际上能有多大用处?塘口不是养殖户自己的,这应该是土地发包方要去考虑这片塘口该如何规划,怎么实现尾水排放达标。对于养殖户来说,养不了了大不了退出,最终影响的还是水产品的稳定供给。

饲料企业习惯于如何服务好小规模的养殖群体,对于规模养殖者的需求并不能很好满足。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一跟饲料厂谈到这个话题他们就头疼,特别是对企业不愿意担保而银行不愿意贷款的客户,那这部分养殖户的资金问题怎么去解决?我觉得饲料企业可以考虑在单吨的饲料营销费用中拿出部分资金加上合作社内部融资,共同注入一个专项资金池,对有资金需求的养殖户进行扶持,这个在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是支持的。服务规模养殖群体,饲料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去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难解决的问题,不要一天天老是说自家饲料有多好、有多便宜,饲料产品到处都有,解决不了养殖户最大的困扰。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