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之谜(廿六)思想:人类最强大的力量,永不停息的奔流
喜怒悲恐四情都是外在的,很容易被看出来,而第五种情感就不那么容易体现。而且大部份时候它甚至不被看做一种情感,那就是“思”。思维、思考、思想的思。
很容易将思维认为是人类独有。这很大程度上是拜西方的宗教所赐。因为他们要为人类食用畜牲找一个理由。看似合理,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让动物回答。于是动物的一切活动都被归结于本能的反应。而这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近代的西方生物学家。
“思想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居功至伟
动物真的没有思维吗?这其实是不需要特别论证的,不说它们的集群活动协作能力,也不说驯养的猫狗展露的灵性。单说那些掌握的手语的猩猩,就足以让这种说法不攻自破。不过反过来,即使是这些猩猩展露的智力,最高也不超过四岁人类孩童的智识。这也正说明人类的思维远在其他动物之上。
然而即使在人类内部,智力的高下也有天壤之别。马云的思维肯定和丁真天差地远。这样就让人细思极恐:谁能确定我们与动物的思维间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兽性大发”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多。世间大部份人处理问题依靠的也是本能而不是思考。
其实思考并不复杂,它就是计划与总结,而计划又往往产生在总结的基础上。而思考的基础也是其他情感。就是为了搞清楚我们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伤,我们在害怕什么,又会为什么而愤怒。如果连这四种基本情感都不曾体验和具备,是无法谈论思考的。当然,这种人也许可以思考,但他们这种思考绝对是有问题的。就象晋惠帝的“何不食肉靡?”和马云的“996是福报”。这两位都是因为某些原因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人需要的是什么。而这些就是那些正常情感带给我们的。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愤怒甚至于扭曲认识,认为反是好事的话,那也就不要指望他有什么正常的思维。江西就发生过一个案例,一个老女人因为看不惯自家亲戚的小孩被大家喜爱,居然把孩子杀害了。这就是思维出问题的典型。而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思维有可能像病毒一样扩散,影响更多的人。最近的弃养事件就是个例子。因为有时候错误的思想会有它诞生的土壤和类似的人群,他们可能正对这种思想有兴趣。从而接受并且光大这种思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恶之花尚未盛开的时候就把其根芽断绝。当年孔子杀少正卯被认为是儒家专断,而且这事的确疑点重重。不过老夫子如果真这样做了的话,也自然会有他这样做的道理。
诛少正卯,但也有人说孔子没这样做。
一、思想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创造者只是开了个源头,就会像江河一样奔流下去。就象宗教。四书五经合起来也就九本小册子,解说的书却数以万计。佛教更为典型。释迦牟尼驻世也就八十来年,佛教中“如是我闻”的经书却多得能把他埋了。其实这些书里的思想大部份都不是创始人本人亲口说出来的,而是借他的名头。但是里面很多东西是一脉相承的,把他没讲透、没想透的东西讲透想透了。于是初祖、二祖、三祖、四祖……这样薪火相传,源源不绝。但这些传承者们放弃对这些思想的原创权力,而将其归功于初创者也不是无由的,是因为这些思想都是沿由初创者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必然的结果,有时可以说就是初创者在世也未必会有更好的见解。
当前存世的思想,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其实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不是你关在家里自己一个人想出来又或者几个粉丝鼓噪起来的那种杂音。所谓“存世”,是指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传承了多年的。就象释迦牟尼虽然是在菩提树下开悟,但在这之后他一生都在为推广其思想而努力,不知道展开了多少辩论。古印度的辨论是很血腥的,论辨双方经常以性命作为赌注。佛教能杀出一条血路,可见其强悍。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的论辩之路要差一些。就象在唐代,道士论辨输了也不过改宗易教,大不了剃头做和尚,道观改佛寺,所以论辩的能力就要差一些。但是有些时候就算是佛教这样精密的思想也会走入死胡同。最简单的就是“空病”,既然四大皆空了,那一切都不再有意义,那么法又为何?佛又为何?当然这些问题只有高明的僧人才会觉察到。所以玄奘要去西方求取真经。但换回来的也只有四个字:不要执着。可以说解决了问题,也可以说没解决问题。因为所谓“思想”说到底就是人的思想。就算思想本身很完美,也要看人的理解力够不够。人有局限,思想也会有局限。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思想,古今中外亦然。于是道教几次辩论都被佛教打得落花流水。而唯物者也会质问唯心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吗?”反过来唯心者也会骂唯物者缺乏信仰。
思想有差距很正常,但现在有些看法把唯心主义想得太简单。
为了补上思想的漏洞,中国人想出了三教合一的法子,以三种宗教相互取长补短。但事实证明,这方式行不通。因为三教到了高深处必然分道扬镳。能合一的只有基础的哲学。但到了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上面,佛教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还有道教的长生,三者其实是无法调和的。所以只能以一种作为基础而兼容其他两种。所以儒家以其“敬神如神在”的概念担当了这个基础。因为其本身并不执着于神的有无。凭这一点能包容主张有神的佛教和道教。但是儒家的缺点也因此无法被克服,使得中国在发展中逐渐落后于西方。直到上个世纪从西方引进了客观唯物主义才产生了变化。而客观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契合点就是法家。但法家事实上却是从儒家分裂出来的一派。其实这样的自新方式在其他思想中也存在。象佛教吸收了一些外道的思想分出了大乘与小乘,大乘再重新吸收了一些印度教的思想分出了密宗。与之相类似的,从犹太教中分出了天主教,天主教先分出了东正教,后分出了新教。到了新教出现时,思想的禁锢已经没那么严格了。但是西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从来没从根本上否定过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可能还看不出什么影响,顶多就是让人感觉其固执和傲慢,但以后可能会使东西方之间的分裂加大。
人为什么需要思想呢?这是因为其力量太大了。所以我们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思想的作用。如果感觉这种说法还是太泛了,就看看抗美援朝吧。其实它与抗日战争开始也就相隔十九年,而从抗战结束开算就五年。为什么国民党军十四年抗战我们还是只能被日本人蹂躏,甚至爆出“四五年当汉奸”的笑话。而为何短短五年后我们中国人的军队就恍如隔世,神力加持,敢和日本人都畏惧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战斗?换的不是装备,而是思想。一支有灵魂和没灵魂的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军人们知道了自己在为谁而战,战斗中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于是战争的走向和结果就完全不同。
仅仅是五年时间,中国军人的作战能力就大不相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所有的思想其实都是在解决同样的几个问题,即人从哪来,到哪去,这一生又是为了什么?道士是为求道,和尚是为了解脱,基督教是为了伟大而全能的上帝的慈爱,一个真正客观唯物者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其实这些理想并没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是实施这些理想的方式。道士们靠炼丹,佛教靠念经,基督教靠传教,而客观唯物者是做实事。但这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笼统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肯定都有些差别,哪怕他们信奉的是同一种思想体系,也有人务实,有人务虚,有人混水摸鱼。一个好的思想应该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的思想,相反的则是鼓吹对立,团结一小撮人的思想。这也就是正邪的分野。
二、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作用
思维的力量不仅仅在社会领域,在自然领域更是魅力无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其实是位“理论物理学家”。什么叫“理论物理学家”?就是提出概念,把验证的事交给别人。就连爱因斯坦本人都感慨:“我的这些理论不知道到底能为我的雇主带来了多少收益。”但它们对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确有推动作用。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世界物理学界的工作也还是在通过观测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
事实上“理论物理”就是综合科学研究成果提供可靠的宇宙模型。要说相对论胜过中国古代的“五行论”或者古希腊的“原子论”其实是站在几千年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原因。遗憾的是,中国现在最缺失的就是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国人更着重的是实用。往往研究者没有耐心更没有实力给理论这一块做出长期的投资。因此这个领域现在还是西方人的天下。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相信世界的物理性的。与西方不同,我们的古神话都是以天道,即规律作为宇宙的最高存在,而不是神灵。在此认识基础上先贤们开创了中国的象数算术。虽然基础是迷信,但里面还是有很多大数据的科学内容,也经过了人们的思维整理。儒学大师程颐提倡“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开创出的是宋明理学而不是现代物理。这当然不是程颐太笨,而是他本来就不是搞物理的,而且也没有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知识的积累。
这其实也就是思维的时代性。有些思想很伟大,但不是全适合于所有的时代。如孔孟思想,其实最适合于它的时期是战国时代。而到了汉代就要更新换代了。虽然两位伟人都已经去世了,但自然会有新的人出现,用其原则结合新的知识改造它,以之适应新的时代。这样的人汉代有董仲舒、唐代有韩愈、宋代有陆九渊、明代有王阳明。现代也是一样,国外的思想不会全盘适合中国的实际,只有经过我们自己的消化吸收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现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建立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历代圣贤
三、名著为什么是名著?
由是可见,科学虽然伟大,但思维却可以更胜一筹。特别是那些幻想小说,真的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就象《西游记》一样,能够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不客气地说,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够超越《西游记》的幻想作品,就连解读都很勉强。孩子从中看到了神话,道士从中看到了秘诀。所以能这样,全部是建立在思维之上。不过这个荣光不属于作者一个人。事实上它是中国中古时代所有幻想文学精髓的结晶。毕竟,将佛道儒三教世界整合到一起,不是一个人的想象就能办到的。现在所以没有再诞生像《西游记》这样伟大的作品,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很大程度已经和古人相去甚远。而《西游记》的思维在古人里又是很特别的。
当代中国最有名的幻想小说应该是《三体》,但它与《西游记》是根本不同的风格。它想表达的主题也许没有《西游记》那么晦涩,却更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而《三体》提出的很多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问题也发人深思。其最重要的一个突破就是把很多作家遵循的那种对人类文明和感情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破,而将其放在一个严酷的、机械的大宇宙背景之下。这样让我们对自己对人类的命运有了更冷静成熟的思考。而这些,是那些“纪实派文学”也无法给予读者的。
三体
其实人们所以看书,就是为了学习一些自己不曾拥有的体验,用以丰富自己的生命。在娱乐方面,这些要“动脑筋”的书可能真不如那些爽文、虐文受欢迎。因为后者更能调动你的思绪。但在让人的意识从感性化为理性,人的成长提高方面,名著是必不可少的。
但说到底,要想真正完成有价值的思考,还是得动脑动手,就是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算你是那种百里挑一的天才,作为一个看客和自己设身处地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而有时正是这种差别却决定了你思考的正确与否,进而决定你是成功还是失败。而且以你的能力为基础,思维本身也有高下之分的。就象看同样的一般文字,很多人是过了就过了。止步于对当前段落的思考。有能力的人会前后比对,反复推敲。更进一步可能找出其他有关联的思想相互验证,思考谁对谁错。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完成的。而且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过去的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左右为难。因为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一句话,一个字的错误。当你无法判断正误的时候,这时就要记得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