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篇学术文献?

踏入学术生涯的第一步——读文献

随着开学,不少同学已经在开心的同时,也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学术生涯颇感担心。

和本科不同,硕士是科研的起点,意味着需要做出一些独立的东西,最好有一篇足够优秀的论文用来毕业。

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时候,往往手足无措。

那么如何有效阅读一篇学术文献,从中提取出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化为己用呢?

戒掉“畏难”心理,从综述类的文献读起

辅导学生这几年,我发现很多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对文献有一种“畏难”心理。

这是正常现象。我刚开始读文献的时候,也是总感觉读一遍下来文献的思路抓不住,生词又多,完全弄懂真的挺难。好多读完了,合上就不知道这篇文献讲了什么。

往往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选择了去看一些中文期刊。这样也有一定好处,就是快速的对基础知识有一个了解。

但是建议大家找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的综述性文章,即使英文读下来不会太吃力,也可以迅速地抓住这个领域的动态。

比如,根据keywords在google scholar里面搜索,左侧红色的是按照sort by relevance搜索出来的。虽然年代都比较久远,但是从cited by 几千个引用可以看出,前两个paper都是经典类期刊,这类都是值得慢慢琢磨的文献综述。

选择正确的文章来精度

前面提到,可以从经典的综述类文章读起。那么其他的文章应该怎么读呢?

有些文献是完全不值得一读的,浪费了时间外,还会打乱我们的研究思路。

  • 第一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影响因子来筛选,每个学科有所不同,这个看具体情况。虽然有些武断,但真的节省了我的时间。

  • 第二大家可以问问导师,寻求建议。

导师在这个领域纵横多年,一定对当下的研究热点很了解。

所以导师给出的reading list一定是有含金量的,是我们阅读的重点。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选择的reading list发给导师,一是让导师再帮忙筛选一下。

如果导师很忙,没空筛选,也可以让导师知道我们是个很努力上进的学生,没有浪费时间。并且这样做对自己还有一种督促的效果。

  • 初步了解这个领域之后,大家就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阅读了,要学会有效地跟踪文献。

    一是可以跟踪目标期刊。

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属于核心学术期刊,有的是综合性,有的是专业性。

像是Elsevier旗下的刊物,在主页会十分友好地显示期刊来稿要求、影响因子、新闻等信息,同时也会显示“Most Downloaded”、“Recent Articles”、“Most Cited”和“Open Access Articles”,可以这样来追踪最新的文献。 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这些出版集团的网站主页,也可以找到相应的 “Latest articles”。

像是Nature和Science这些重量级期刊,我是从学生时代就一直RSS订阅到现在的,可以接收到最新的学术动态。Elsevier也会提供跟踪期刊的Facebook和Twitter,更方便了。

二是跟踪同行学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整体思路。

最通用的方法是用google scholar,可以看到某个学者的recent publication。还可以到学者隶属的机构或大学去搜索,往往可以看到更细节的personal statement,research interest。还能找到他的实验室网站。

我博士的一个师弟,脑子特别灵光,深得导师器重,可是就是不爱读文献,总嫌烦。

后来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实验结论早在一年前被其他实验室抢发过了。

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科研的时效性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小众的研究课题,全世界正在研究它的学者可以不超过20个,那么这个时候跟踪这些人的学术进展就至关重要了。

如何做好文献的阅读笔记?

直到现在,除了一些轻量级的阅读在电子设备上进行,我还是习惯纸笔油墨的感觉。

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提到,在进行深度阅读前,要进行快速略读。

对于学术文献也是一个原则。大家先看看abstract,看看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你是不是感兴趣。如果非常感兴趣,就可以打印出来。

我强烈建议大家彩印出来,色彩会让原本枯燥的文献生动起来,分分钟提高阅读兴趣~

准备几只颜色不同的记号笔,把文章重点词句勾出来,遇到生词也圈出来。

好文章的英文写作思维往往是开门见山,逻辑性很强。所以每个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要格外关注。

这样精读了十几篇文献后,就会发现生词越来越少了。

其实学术文献是比较简单的英文,因为追求严谨,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句式、表达方式(被动句为主),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我举个几个例子:

it is demonstrated/identified/reported, play a role in, function in, as previously described…是不是很熟悉?当然遇到好的表达方式我也会随手记下来,以备自己写论文的时候用。

需要重点看的部分包括:

abstract(可以迅速看出研究价值)、

introduction(主要看研究目的,就是最后一段,介绍背景的可以略过)、

results(图是最有价值的信息,重点关注)、

conclusion/discussion(没时间的时候,我只会看abstract和这一部分)。

遇到特别困难的文章的时候,大家可以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就是化整为零,把艰涩的文章拆解成一个一个小问题,迫使我们用自己的思路来解析作者的研究思路。▼▼▼

高效利用思维导图能让学习和工作事半功倍

比如看完之后合上文献,问问自己:

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作者最主要的发现是什么?

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实验设计有highlight吗?

作者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实验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对于精读的文献,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很大,也可以拿着这些问题去请教师兄师姐们和导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眼光挑剔的journal editor,会怎么对这篇文章挑刺呢?

我有一个同事就是这样读文献的,已经坚持七八年了,现在他的眼光特别毒辣,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研究里的不足。他自己的文章往往写得滴水不漏,被审稿人退回来重修的概率很小,几乎没有被拒稿过。

Review写下来!Push! Push! Push!

我刚读博的头三个月,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三个月内读完50篇文献,并且写一篇review。果然,这五十篇领域内高相关的文献,让我有一种对自己探索的领域眼前一亮的感觉。书写review的过程给我带来了新的灵感。

我建议大家在读文献的时候要做“主题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总结这些文章的成果,写成review。

最不济它将来也就可以放到你毕业论文的第一章introduction部分。当然,最开始就只把review当成简单的总结就好,不要有太多心理负担。

还有的就是,写review也可以让自己变得忙碌充实。

有很多同学刚上研究生,实验看不到希望就特别迷茫、焦虑,这时候就可以多看看文献写review。如果写得好的话可能出版,这样一想是不是焦虑感就消除了很多呢?

在博士第二年的时候,我就已经积累了四五篇这样的小review,英文写作能力几乎是突飞猛进。博士的后几年和现在工作,我还是坚持着写review,逼迫自己保持着在这个领域的敏锐嗅觉。这些review按照时间和主题分门别类,现在已经有厚厚几沓了,我每次看到它们都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零碎时间,利用起来!

有些同学觉得读文献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事,每次都要预留出一两个小时的完全专注时间,其实不必要。

就把读文献当作是读一本趣味小说,随时可以进行。

读得多了,只扫一眼abstract就能看出文章是rubbish research还是真的有些干货,有些时候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些学术八卦,作者对某些发现颇有微词。

所以通勤、睡前,甚至是做饭间隙都可以看看文献。

我刚进入学术界的时候,也想像那些成就斐然的研究者,拥有许多“ah-ha moment”,研究中亮点频现。后来我发现,那些天才般的研究者,他们的金点子无一不是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上闪现出来的。

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不断总结失败和尝试。阅读是最高效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自己的世界的方法。


· 好文推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