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汉语》拾零之86丨念念《灶王经》

作者李银

“现官不如现管”,古人敢骂天骂地,但却不敢得罪家中的小神——灶君。

别看他们蜗居灶头,烟熏火燎,灰头土脸的,但却是玉皇大帝下派的“眼线”。平时,兜里揣着小本本,将家中的好事坏事都记在上头,到腊月24日夜间,便上天庭汇报。

这可不是例行公事,“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报人大罪一条,减人寿命三百天;小罪每条也要减寿三天。因此,人们称之为“司命老爷”。神像边贴的对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

为了免得他们“打小报告”,人们在他们上天之前的腊月23日或24日,极尽讨好之能事,用好酒好菜祭祀他们;并为他们扎好纸马,准备豆子、草秣等饲料。其中最重要的祭品是糖: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麦芽糖等等。据说糖可以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们说话含糊不清,说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文献记载最早的,见于周代《礼记·月令》:夏季的三个月,都要“其祀灶,祭先肺。”以肺作为祭品。东汉初“灶以鸡”(《白虎通德论》),后来则用黄羊,据《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是个孝子。十二月八日腊日这天,他煮早饭时看到了灶神真身,便跪地膜拜;把家里的黄羊杀了,进行祭祀。从那以后,他家发了大财,富比王侯。于是,便沿袭成俗。及到民国时代,鲁迅写道:“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庚子送灶即事》)。实在是因为家里贫困(连买香烛的钱都是典当衣服换来的),没有黄羊,只好用鸡。

但灶神的真身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定论。《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敬灶神就是敬火神。

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没有这等显赫身世,而是不着调的普通人:本名张万仓,做生意发了财,休了原配贤妻丁香,娶了妓女王海棠。王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后,跑路了。张万仓后悔莫及,哭瞎了双眼,只能乞讨为生。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他讨饭到了丁香家,丁香看他可怜,不记前仇,请他进屋,给他下了碗面条。当他得知这是前妻丁香家时,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不肯露头,憋死了。丁香十分难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便在灶台上祭祀他。传来传去,便把张万仓传为“灶王”。

当代学者袁珂先生,则考证灶神的原型是蟑螂,比较符合逻辑。其实“灶”字本身很能说明问题:“灶”的本字是“竈”,摆明了上面是“穴”,下面是蟑螂的样子,意思是蟑螂的栖身之所。

蟑螂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昆虫,昼伏夜出,白天大多钻在靠近水源、食源、热源附近的墙壁、家具的“缝、洞、角、堆”中躲藏。它食性杂,几乎是无所不吃:人类吃的食物它爱吃;书籍、皮革、衣服、肥皂等也爱吃;还常爬进阴沟、垃圾堆和厕所等地方吃粪便、死动物等腐败的有机物。而人类的厨房是食物聚集地,又多杂物、缝隙,温暖潮湿,自然是它们最为理想的居所。这些家伙模样并不讨厌,棕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触须,样子有些象蝉。

《庄子·达生篇》:“灶有髻。”郭象注:“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讨厌的是它们身上的气味,凡是被它们爬过的食品,或者碗筷,都会留下一股叫人恶心的异臭。此外,它们身上所携带的病菌,尤其是霉菌,更是不计其数。而它们的繁殖率又是超常的高,据统计: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 7—10 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 14—40 粒卵的卵鞘,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雌蟑螂也能产卵。因此,不管你采取什么手段,只要你家里有一只雌蟑螂活着,要不了半个月,它们就“沸反盈天”了。所以,人称其为打不死的“小强”。

如此“灶神”,真是堪称“瘟神”了!不过,人们早已不知其本相。世代以来,祭灶归祭灶,对于蟑螂照样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如今,就连祭灶的习俗也日渐消失了。其实,祭祀只是个仪式,念念《灶王经》还是有必要的:

一不许,到灶前,刮锅响碗;敲锅铲,刀板响,家破人穷。

二不许,到灶前,赤身露体;不像人,没廉耻,恼怒神明。

三不许,到灶前,大解小便;尿屎盆,臭气物,远离厨中。

四不许,到灶前,涕唾吵闹;墩葫芦,摔马勺,神不安宁。

五不许,到灶前,指猪骂狗;数黄瓜,道茄子,满嘴胡云。

六不许,牛马粪,破鞋乱底,鸡毛骨,葱蒜皮,推入灶门。

七不许,烤破衣,烤鞋烤脚;小衣儿,妇女衫,烤在灶门。

八不许,轻五谷,抛米撒面;有剩茶,和剩饭,施与饥人。

九不许,无故的,杀鸡宰鸭;吃斋人,要行善,戒杀放生。

十不许,吃牛肉,并吃狗肉;牛耕田,狗守夜,大有功能。

编辑:李奇 责编:雷昕 三审:张文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