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房“深圳40年40本书”全书单

2020年七、八月间,应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图书馆邀请,我用四个星期六的下午,在“明新大讲堂”开讲“深圳阅读史话”,前后计约十个课时。我不想用什么“史论+史例”的套路正儿八经讲历史,而想借“四十年四十本书”这一媒体策划惯用的打法为“壳”,来达成“以书籍证史”“以阅读解史”的初衷。我的方法,是先按自定标准,将深圳的四十年分为四个时段,然后在每个时段的出版物中筛选出十种符合我“自定义”的书。所谓“自定义”,就是如下几条选书的“杠杠”:1,与深圳有关;2,我有话可说,最好多多少少曾经亲历亲见亲闻,至于亲身参与之相关书籍编辑出版者更优先考虑;3,书里书外书前书后要有故事,且这些故事能够勾连或钩沉出一段深圳史实、人物或掌故;4,目前合适讲述。为博采众议,每堂课我都会提供一份由11种书组成的“预选书单”,一一讲述入选理由,然后交与学员讨论,希望他们各抒己见,讲清楚应该去掉哪一种,以最终形成本堂课特定年代10本书书单。群书在前,本本入眼,学员们当然各有所爱,各美其美,舍此留彼的理由往往出人意料,有交流也有交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深圳40年40本书单渐渐成形。

需要说明的是,结课时曾经公布的书单中有杂志两种,一为《现代摄影》,一为《深圳青年》。我对这两本杂志有偏爱;它们在深圳文化品格的形成过程中贡献可谓大矣。不过,也有人说,它们毕竟是杂志,列入书单中有标准不统一、体例不合适之嫌。思量再三,决定忍痛割爱,用《新概念英语》《经济学讲义》代替它们的位置。关于这两本杂志,我将来再专门写文章,以弥补此遗憾。

胡洪侠

2020年8月19日

【给坪山明新大课堂写的课程简介】

打开一座城市的历史,激活市民的往日记忆,可以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梳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乃至时尚史、风俗史、建筑史等等。我在“明新大课堂”开的这门课,叫《深圳阅读史话2020》,顾名思义,我想和坪山的读者一起,经由梳理相关书籍的生产与传播,从阅读史角度重新走进深圳特区的40年。一座城市的阅读史,其实就是这座城市的心灵发育史与精神成长史。发掘和梳理城市阅读史,可以发现平日较为沉寂的历史侧面,唤醒曾经深刻影响过我们的文化场景,再次清晰地听到储藏在历史深处的声音。我会从自己的阅读视角,选择四十种和深圳历史产生过“重度连接”的书,讲述书里书外、书前书后的故事。我希望以书为路标,铺一条穿越时空的“书路”,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再次贴近这片土地,辨认深圳成长的年轮与细节,重温那一次次的披荆斩棘,一次次的波澜壮阔。此门课程不仅原创,还是初创,远远谈不上是中规中矩的阅读史,所以名之曰“深圳阅读史话”。

1,《第三次浪潮》

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3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4年元旦前后,北上广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第三次浪潮》,而深圳人似乎更喜欢这本书。《深圳特区报》上的文章说,从官员到企业家,深圳人“浪潮”不离口,书店里托夫勒的书都卖断了货。深圳大学还组织专题培训,播放影片,呼吁改革者们摩拳擦掌迎接信息文明。

2,《深圳书市》

外国出版、香港出版图书目录

深圳博雅画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4月印制

入选理由:早在1983年,深圳人就开始办书市了。首届“深圳书市”专门展销港台图书与海外图书,品种过万,规模空前。翻这本目录,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有那么多繁体版、英文版的图书,在改革开放的早春年代就来到深圳。其中有些书在当时的内陆都还只是“传说”,今天即使在香港也都难得一见。

3,《新概念英语》

L.G.亚历山大编,Longman原版,香港引进版

入选理由:“新概念英语”先是从英国来到香港,然后自香港经深圳走向全国。

数十种“新概念”原版教材和上千种英语读物、录音带一起出现在首届“深圳书市”时,点亮了多少人的眼睛。深圳全民学英语在1980年代最是如火如荼,从村镇到海关,从小学课堂到成人英语角,到处都可碰到面向世界的目光与口型。周末,市中心常常有“新概念英语培训班”。实验学校或者实验班里,师生急急学完教材然后拿“新概念”当加餐。很多闯深圳的人,随行的书籍精简再精简,最后留下的书中,一定有《新概念英语》。

4,《希望之窗》

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经验

黄振超、陈禹山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4年,关于深圳的书突然多了起来,《希望之窗》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本。这是第一本介绍蛇口的书,也是第一本介绍特区的书。书名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书中首次发布袁庚于1984年6月8日在沿海部分开放城市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我们所走过的路》。后来的许多所谓“内情”,包括为什么要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此文都已涉及。“时间”口号也是首次登上书籍封面。

5,《国际商法》(上、下)

沈达明、冯大同、赵宏勋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入选理由:改革大幕拉开后,中国第一批学《国际商法》的人中,以深圳人为多。任正非坦承自己因为学了《国际商法》,才搞明白市场经济的真谛:“

一边是货物,一边是客户,中间连接的是法律。”到了2017年,任正非还在鼓励华为员工学这本书。他说:“消费者BG员工要认真学习《国际商法》,多数人可以读简版,并且要对干部进行考试,没有读懂的人不能在分销、渠道等岗位担任领导职务。要真正成为分销系统的战略家和战役管控者,没有学好《国际商法》,那就是迷糊的。”

【按:当年任正非读的《国际商法》未必是图中我找到的这个版本。考虑到1980年代这个版本的《国际商法》最流行,就拿来做个样子。欢迎“举报”任正非读《国际商法》的版本线索。】

6,《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想想当年的深圳大学,想想从北京大学南下深圳的汤一介、乐黛云等教授们,他们创办了一个名震海内外的国学研究所,他们办了一份国学集刊叫《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他们把全球汉学界的学术目光吸引到深圳,他们组织内陆的年轻老师面向世界开展研究。这本书代表了那个年代深圳大学的格局与气象。

7,《你不可改变我》

刘西鸿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深圳作家刘西鸿以一篇《你不可改变我》登上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这篇作品获过当时短篇小说的全国最高奖,代表着深圳文学曾经到达过的高度。那是一个人人寻求改变的年代,深圳年轻人的声音却是“你不可改变我”,因为:我有我改变的方向,你有你改变的方向;我们都要改变,我们要彼此支持和尊重;你可以不同意我的改变,但是,你不可改变我。这是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之后深圳观念力量的再次爆发。

8,《蛇口风波》

马立诚编,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蛇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焦点地区,这里每一声开山炮响,每一句口号流行,每一场管理变革,每一项社会实验,都牵动着八方神经。1988年,几个年轻人和老一辈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冲突,再次引发全国关注,成为人民日报版面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交锋的话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浪们在认真讨论“后浪究竟怎么了?应该如何看待和培养后浪”等话题。现在看《蛇口风波》,就像翻阅一宗“风波档案”,常有令人拍案称奇之处。

9,《先行一步:改革开放中的广东》

【美】傅高义著,凌可丰、丁安华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现在人们常常提起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很少再注意他1989年写成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即使在今天,这本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是第一位将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目光聚焦到广东的外国学者。他实地踏访岭南各地,用第一手资料研究,以自己的见闻求证,写出了一本平实可信的“八十年代广东改革开放史”。书中对特区尤其是对深圳的叙述今天读来特别有趣。像傅高义这样对日本等东亚地区长期关注、素有研究的学者,在1980年代行将结束之时,也完全想象不到广东尤其深圳今后几十年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10,《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写作组

倪元珞策划、审定,陈秉安、胡戈、梁兆松执笔,海天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首先说个人理由:这是我来深圳前了解深圳的“教材”之一,1992年初,在北京三里河一带书摊上初见此书,如获至宝,通宵研读,愈发坚定了闯荡深圳的信心。再说一个“公共理由”:这本书记录的岁月渐渐远去,当年激动万分的场面现在已经平淡至极,当年书中人物深刻乃至痛苦思考的一些观点今天已成常识。今天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再次确认:深圳的变化速度实在太快了,任何想“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反思“的努力,都要冒“很快过时”的风险。

11,《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文化苦旅》当然没有写到深圳,但是一帮读了《文化苦旅》的深圳人和余秋雨先生因此书结缘,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文化交往。其间余秋雨就深圳文化建设问题发表过几次讲演,提了几条非常好的建议,也做出过深具启发意义的城市文化判断,不料却引起了一场很大的争议。或者也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关注深圳文化问题就是从这场争议开始的。余秋雨还是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是读书论坛的演讲嘉宾,他和他的“深圳文化苦旅”都已深深镌刻在了深圳阅读史上。

12,《英儿》

“作者授权唯一合法全本”

顾城、雷米著,作家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英儿》这本书,无论内容还是作者,本来和深圳一点关系没有,但是因为《深圳青年》杂志首创的“文稿竞价”活动,二者就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人在海外的顾城和雷米(谢烨)得知深圳有这么一场闻所未闻的盛事,主动投寄书稿,希望好书得好价。临近竞价时,书稿遭撤下,但允许有意者购买。一位深圳女企业家买了下来。恰在此时,顾城夫妇发生惨剧,消息传来,《英儿》的命运立刻引起多方关注,然后上演的当然就是一场官司。那位女企业家本无意藉此书谋利,干脆将版权捐出,由作家出版社印了出来。时隔多年再看此事,愈发觉得“文稿竞价”已然成为深圳出版史、书籍史、阅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更让人觉得西哲的那句古语意味深长:“书籍自有其命运”。

13,《笑傲江湖》

“金庸作品集”

金庸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金庸武侠进入内陆,最早据说是1980年。那年的10月起,广州的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但是,金庸武侠以港版全集形式在内陆销售,应该是自1983年的首届“深圳书市”起。一家大新闻单位甚至为此发了一期内参,批评深圳销售庸俗无聊的不健康书籍。到了1994年,内陆三联版金庸文集推出,大家争相购读,没人再担心犯错误了。那时经常有深圳的作家们去香港拜访金庸,表达敬仰之情。也有不少深圳人号称是“金学专家”,动不动就“飞雪连天射白鹿”。后来,金庸先生以另一种姿势进入了深圳阅读史:他是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他应邀和二月河一起参加了读书月重头活动“在历史的天空下”;他来深圳参加活动不仅分文不取,连酒店房费都是自己抢着买单……。

14,《野兰花》(上、下)

文夕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这本书的问世是讲述“深圳梦”的好素材:一位来深圳打工的江南女子,听闻“文稿竞价”消息大受触动,知道原来写作也可以赚钱,于是开始写小说,而且一写就是“系列”,第一部叫《野兰花》,后来陆续还有《罂粟花》《海棠花》等。作者文夕熟读明清小说,又熟悉深圳女性生活,以波澜不惊的笔致,写出了石破天惊的故事。1990年代是深圳女性集体登场、声音洪亮的年代,《野兰花》则给了那个年代的深圳乃至中国文坛一个意外的惊喜。

15,《放逐深圳》

“她们文学丛书散文卷”

王小妮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人们都熟悉诗人王小妮,但是,从“放逐深圳”系列起,散文家王小妮就声名大震了。所以我一直怀疑,如果王小妮不来深圳,她会不会成为一个如此之好的散文家。

16,《数字化生存》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第三次浪潮》的深圳人,到了九十年代,就要读《数字化生存》了。和“第三次浪潮”一样,“数字化生存”很快也成了深圳人的口头语。这本书流行的时代,是深圳“互联网城市”开始起步的年代,很快,那只暴得大名的企鹅就开始翩翩起舞了。

17,《大鹏所城:深港六百年》

汪开国、刘中国著,海天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当年,这本书对所有深圳人都是一个提醒:深圳和香港的历史原是一体的,1997年起,深圳河两岸的未来也连在一起了。今天重翻这本书,貌似犹能听到“迎回归”的欢呼声。今天面对香港,深圳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是“深港一起如何各自更好地成为自己”。

18,《“鬼村”艺影》

李瑞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翻开此书,黑色环衬上一行白色黑体字格外醒目:您以下所看到的建筑和艺术品都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这本书是深圳一本“消失之书”,其醒目的阅读价值难以替代。当所有的书都争相记录“新生”的时候,一本聚焦“逝去”的书立刻就成为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折射出的是模糊的记忆、碎片的美丽和激荡的年代。此书是为曾远近闻名的深大“鬼村”存档。总有一天,人们会重新审视深圳一个读特的艺术空间为什么横空出世,又为什么猝然消失。作者李瑞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闯荡深圳,艺术作品鬼斧神工,艺术之路曲曲折折。他离开这个世界两三年了,他的“鬼村”在另一个世界还好吗?

19,《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2000年我在深圳的书店初遇此书,即感叹竟然还有人在译麦克卢汉的传播学。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译者竟然就在深圳,而“何道宽”这个名字当时对我如此陌生。从那时到现在,何老师以一人之力,译书几十种,将“环境传播学”整体成建制译介到中国,也将最前沿的新媒体领域传播学著作引进到中国。他是隐居在深圳的资深翻译家,是退休之后风华大展的博雅长者。因为他的译著,我们知道了更多闪光的名字:麦克卢汉、伊尼斯、波兹曼、莱文森、林文刚……。因为深圳有他,我们和外面的人谈起深圳的学术翻译时,至少可以面无愧色地说出“何道宽”这个名字。

20,《真理是朴素的》

王京生著,海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我敬佩您,您是移民!您是自己的宣言,宣布某种追求与寄托的开始,宣布昨天的太阳属于昨天,今天面对崭新的誓言。”这刚健清新的声音,来自三十多年的深圳,来自风行一时的《深圳青年》,来自这本朝气蓬勃而又大气磅礴的杂志的卷首,来自杂志社长王京生的笔端。后来,许多篇这样的卷首语结集成一本书,书名却取得很低调:《真理是朴素的》。《早春的行动》《四月,我们看海去》《给冬天换个心情》《每一个明天都是机遇》……仅读读这些篇名,你也能体会几分那个年代深圳心脏跳动的声音。那是喝彩的声音,呐喊的声音,自省的声音,警醒的声音,乘风破浪的声音。久违了,这样的声音。那是一家杂志可以为一座城市代言的日子,是一家报纸副刊可以唤醒城市文化自觉的日子。我曾经说过《真理是朴素的》已经成为深圳的“精神文献”,今天发现,它还是“时光高铁”,可以呼啸着把我们运回1990年代。

21,《从两个蛋开始》

杨争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世纪之交,杨争光从陕西作家变成了深圳作家,大家都希望他能写一部深圳题材的长篇小说。2003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大家都说写得好,是杨争光创作新的里程碑,是新世纪中国文坛的美丽收获。我们这帮深圳人看了,也赞不绝口,不过免不了就要问:“大哥,来了深圳 ,怎么写的还是陕西农村啊?”争光大哥笑道:“不是写哪里就是哪里的作家。我如果不来深圳,写出来的小说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什么是深圳作家?那就是用深圳的眼光看世界,写世界。”我辈轰然称妙,从此逢人就说《从两个蛋开始》属于“深圳文学”。

22,《白话的中国》(上、下)

严凌君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二十多年前,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不满足中学生课堂人文读物的简陋与单调,自己动手编了一套书,且以此为教材联合同道在校园开课,命其名曰“青春读书课”。《白话的中国》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世界的影像》《人类的声音》等,可谓登高望远,气象宏大。莫言曾说:“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已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套书先是印行“试用版”,在深圳等城市流传。2003年,经大幅修订,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2018年,海天出版社推出珍藏本。

23,《北妹》

盛可以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96年,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编发作者盛慧的随笔时,绝想不到区区几年之后,盛慧“退隐”,“盛可以”横空出世,长篇小说《北妹》震惊文坛。长江文艺版之后,很快有了台北版,后来又有了英国“企鹅”版,现在据说有十几种译本行世了。她是真的“可以”:从此一发不可收,长篇接连写了好几部。看《北妹》,我不仅看到一个外来妹在深圳的奋斗史、改变史,还看到与之相伴的阅读史、身体史。虽说岁月容易把人抛,因为有盛可以和一帮曾经将深圳“文学化”的作家,我们有了轻易进入流逝岁月的可能。

24,《深圳旧志三种》

深圳珍贵史料丛刊,含《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

张一兵校点,海天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0年特区成立之前,深圳当然是有历史的,只是这部历史称之为“新安史”或“宝安史”更恰当。校点宝安旧志书的张一兵先生说:今天的深圳区域,即是1958年11月后的宝安全境;宝安县古代的方志,也就是深圳市古代文化文字信息的主要载体。而将《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合在一起,方能见出深圳古代方志的概貌。《深圳旧志三种》是移民到深圳的当代学者和出版者对宝安旧志的首次全方位摸查和大规模整理,其开拓之功,已然利于今人,更将惠及后世。

25,《1978-2008私人阅读史》

胡洪侠、张清主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把张清和我主编的这本《1978-2008私人阅读史》,放进“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里,我是一点也不心虚的,相反,我是非常理直气壮的。哈哈。这本书源于一个活动,即改革开放30年30本书评选,而这个活动,正是2008年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活动之一。我们不仅顺利评出了本来以为评不出来的“30年30本书”,还成功邀请到名满中国读书届的几十位大咖,采访了他们30年的读书历程,征集到了他们各自的“30本书”书单。这本书的名字诞生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同事的饭局上,后来成了许多书名灵感的“来源”。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私人阅读史”这个说法。这本书是人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阅读史乃至文化史的重要窗口,是深圳读书月对阅读史研究与写作乃至全民阅读领域的独特贡献。

26,《深圳读本》

感动一个城市的文字

姜威主编,海天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当年是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倡议、策划并请姜威出马编选的这本书。那时姜威身体健康,豪气干云,叱咤酒桌之余,到处“寻章摘句”,博览穷搜;更请各方好友帮忙,撷英采华,推选举荐。于是有《深圳读本》。深圳有《深圳读本》,是深圳的恩赐,是“读本”的荣耀,是姜威的奉献。定稿之际,姜威让我想几句“推荐语”印在封底上,我写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本划时代的大书,深圳是其中开天辟地的序言和光彩夺目的华章。而《深圳读本》,向您打开文学世界中的深圳大门。”一转眼,姜威病逝已近十年。两个月前动手筛选“深圳40年40本书”,第一批涌入脑海的,就有这本书。必须的!

27,《大逃港》

“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陈秉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我和陈秉安做同事时,不知道他心里藏着一段心事。他在《大逃港》后记里说:“我不声不响地干着这件事,从酝酿、收集资料到下笔写作、完成此书,前后整整22个年头”。他终于等到了广东省档案馆解密1949-1974年间逃港文献的日子,也等到了《大逃港》一书可以公开出版的日子。这是迄今我所见到的第一部全面再现逃港历史的纪实著作。了解了这段历史,你就会更加明白袁庚老人晚年的嘱托:向前走,莫回头。

28,《国家记忆》

美国国家档案馆首次中缅印战场影像

章东磐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深圳人常爱说自己做的事情是“国家战略的深圳表达”。按这个逻辑,这本书就称得上是“国家记忆的深圳呈现”。一帮深圳人,长期关注中缅战场,关注远征军。他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一批珍贵战场影像,于是不远万里,僧人取经一样地将上万张图片复制带回,然后精挑细选,整理成《国家记忆》出版。其实出书只是这个“国家记忆”行动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同名展览,在两岸多地展出,名副其实地震撼四方。

29,《深圳十大观念》

王京生主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正如有识之士反复申明的:深圳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传播了一批观念;深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观念的力量。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时,媒体和公众一起,回顾激情岁月中的金句,忆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口号,经过几轮投票筛选之后,最终选出“深圳十大观念”。此书即是对十大观念的全新讲述和深度阐释。如今,“十大观念”也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经常出现在介绍深圳的文字里。许多城市都有自身精神的表述,但是能够提出一系列独特观念且能冠以城市名称以构成文化符号的,尚不多见。1978年以来,深圳人创造和实践了许多观念,而2008年,通过十大观念评选,深圳人创造了“观念的观念”。

30,《清晖集》

饶宗颐著,海天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多年前有文章说:因为香港有饶宗颐先生,谁也不敢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话也许还可以接着说:因为深圳没有饶宗颐先生,所以深圳人对饶公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学界的,有艺术界的,有南方人,有北方人的。如果说深圳人四十年间曾经对一个文化大家抱有如此持续的热情和持久的敬仰,那这个人非饶公莫属。饶公也对深圳高看一眼,书在深圳出,展览在深圳办,1980年代就给深圳博物馆捐过自己的书画,2017年深圳大学成立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他还亲自出任名誉院长。尤其不能不提的是:他是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是深圳读书论坛的开讲嘉宾第一人。1999年,深圳海天出版社出了他的《清晖集》。多年之后他还惦记着此书,出版社于是再接再厉,出了新版。2018年饶公去世后,深圳媒体连续多日载文悼念。饶宗颐先生和深圳的文化缘分可谓至巨至深矣!

31,《邓小平时代》

【美】傅高义(EZRA F. VOGEL)著

冯克利译,香港中文大学编辑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译校,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邓小平时代”和深圳的命运息息相关,《邓小平时代》因此也是“大号”的深圳读本。一位历史学者曾感叹道:“我们捧读如此厚重的《邓小平时代》时,除了钦佩作者远见卓识、中允公道外,多少有点为中国历史学家感到羞愧,或不平。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不能像傅高义先生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人无数,写出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呢?”同理可问:深圳人是否能写出无愧于“深圳时代”的《深圳时代》呢?等吧。

32,《南寻深圳》

南兆旭自然读本百期合集

晶报社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入选理由:一个姓南的山西人,狂热地喜欢上深圳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于是寻寻觅觅,痴痴迷迷。2013年我请他小酌,和他商量在《晶报》开一跨版专栏,每期推荐一条寻美深圳的路线,吸引大家走遍深圳,寻树问花,上山下海。忽然灵机一动,我说,专栏名就叫“南寻深圳”。南兆旭说就凭这名字,晶报的活儿他接了。专栏出到一百期,我们策划出版了这本“大书”。这是目前讲述“大美深圳”的开本最大、视野最广、版面最漂亮的书。

33,《四分之三的香港》

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版

刘克襄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这原是一本台湾作者写给台湾人看的关于香港的书,结果出版后香港人也很喜欢。我想大概深圳人也应该喜欢,于是在深圳出版了此书。我们曾自以为很熟悉香港,其实大部分人只是在港岛、九龙转了转、买了买而已,那个绿色的香港、山海的香港、生态的香港、行走的香港,你真的了解?我们把此书介绍给深圳人,还有一个初衷:以此书为导航,把自己带到香港,然后把你在山水间体会到的文明方式、人性细节、法治管理和健康理念带回深圳。

34,《深圳人》

薛忆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在深圳生活了七、八年之后,作家薛忆沩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爱深圳,那就是走出深圳,躲在加拿大一个城市思念深圳,书写深圳。当他觉得书写的表达力忽然不足、需要充电了,就回深圳看看。 他写了一系列以深圳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总其名曰“深圳人”。小说翻成英文出版后,薛忆沩经常受邀出席美加一些图书节的作家交流活动,和主流文学界对话,讨论“shenzheners”的现实背景与文学存在。他成功地用自己的小说和自造的“shenzhenners”一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深圳和从深圳走出去的文学写作。

35,《寻找萨缪尔·罗》

从哈莱姆、牙买加到中国

【美】葆拉·威廉姆斯·麦迪逊著,马静、岳鸿雁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一个非洲裔前美国媒体高管,为圆母亲“寻根”之梦,2012年起开始在全世界客家人中寻找自己的罗姓外公萨缪尔·罗。她找到了深圳,找到了鹤湖新居,找到了罗氏族谱,找到了300多位罗姓亲戚。她将寻找过程拍成了纪录片,也写成书出版。这本书揭开了深圳早期移民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深圳人因此开始重新关注二十世纪初客家人闯荡加勒比海的经历与记忆,进而追寻这块热土移民精神的地理源头和世代传承。

36,《摆渡人》

徐扬生著,海天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天上有颗小行星叫“徐扬生星”(1999GJ5) ,地上有本书叫《摆渡人》(徐扬生著)。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的这本书,和他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业无关,和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等一堆“院士”头衔关系也不大。深圳这个地方可能容易让人写散文,我曾说过诗人王小妮来到深圳后散文写作成就大于她的新诗,徐扬生先生来深圳当了校长后,科研教学之外也情不自禁,大写散文,而且一写成名,追读者无数。所以,“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他就说“出版这本散文集是我从未想到的事”。徐校长写散文不摆各类“架子”,追求本真天然,专讲切身切题之事,尤其重在传授当代科学人文背景下必备的价值观。他谈人谈己,如师如友。现在校长很多,当校长同时又堪称教育家的不多,徐扬生校长是其中的佼佼者,证据之一就是他自己的“摆渡人”定位和《摆渡人》新书。

37,《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这本《经济学讲义》,是不是应该出自一个深圳人之手?深圳搞了这么多年市场经济,在研究和传播经济学原理方面,也应该出一个高手才是。嘿嘿,这个高手已经出了,那就是薛兆丰。他的这本《经济学讲义》据说来自超过25万人的经济学课堂,那该是有经济学以来最大的课堂了。兆丰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数学系。他很早就关注制度经济学,记得1998年那会儿浏览他的个人网站“制度主义时代”是深圳一帮朋友的习惯。有一段时间内他和张五常教授过从甚密,我常常在物质生活书吧看见这一老一少缓缓进门的身影。他1999年就开始在深圳媒体的电脑网络版开专栏,说一些谁看了都想找他辩论一番的话。他后来更成为一系列争议话题的中心人物,一副立志要和全世界讲道理的样子。他常住北京很多年了,因为这本新书,这两年他回了几次深圳。

38,《采访实录》

华为内部资料,据2019年1月起任正非等华为高管接受海内外媒体采访实录整理

入选理由:这两年华为是全世界的焦点。中国自有现代企业以来还没有哪一家能像华为一样吸引了全球各方各类如此繁多又如此复杂的目光,也没有哪一家企业的领导人接受过这么多又这么密集的国际大媒体的专访。这套《采访实录》即是任正非等华为高管接受采访的内容整理。这其实也是一套另类“深圳读本”,从中可参悟许多和深圳有关的消息。

39,《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麦克法兰现代思想家丛书

【英】艾伦·麦克法兰著,周坚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福泽谕吉的自传,从八十年代读书读过来的人都知道。写《现代世界的诞生》的麦克法兰先生,曾经认为东方现代化过程中堪入他“法眼”的大思想家,也就是福泽谕吉一人而已。后来他做了修正,认为梁启超和严复也应该算。这本《福泽谕吉与现代世界的诞生》,就是麦克法兰先生给福泽谕吉写的思想评传。译者是深圳大学的老师,出版社是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书的内容对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深圳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所以此书得以长驱直入,进了“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更何况作者麦克法兰先生多次来访深圳而且深爱深圳,他说他在深圳“看见了世界的未来”。在一本新书里他专门为深圳写了一章,至于说了什么,只能“敬请期待”了。

40,《袁庚传奇》

“我们深圳”丛书

涂俏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袁庚传奇》入选“深圳40年40本书”的理由是如此充分和明显,我都不用再说什么了。如果您是深圳人而不知“袁庚”其人其事,那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短板”,需要尽快补上,方法就是读《袁庚传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