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岑:治疗胃病经验

作者/罗银星,张影,赵一,蔡小平

指导:赵国岑

导读:经验与病案并读,本文与下文同参。

赵国岑:治疗胃病病案

赵国岑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及消化道肿瘤方面有独到经验,曾总结治胃四法,论述治疗胃病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赵主任,侍诊两载余,收获颇丰,现将赵主任运用祛湿法治疗胃病经验做一专门论述,阐述该治法的理论依据、经验总结及验案举例,使其宝贵经验能传承和发扬光大。

1 祛湿法理论依据

1.1 湿邪产生  湿邪致病,有外受之湿与内生湿邪之分。外受之湿,多由于过食生冷瓜果、酒水及肥甘油腻,超出脾胃的受盛运化之能力,多余之物停滞胃肠,损伤脾胃,《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损伤后,导致脾运化水湿、水谷功能下降,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其运化功能下降后,导致无法行津液,津液留滞,湿邪内生,出现腹胀、泄泻、肢体浮肿等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湿邪外袭首先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二者来源虽不相同,为患则极为相似,且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脾气更虚,湿邪更重。

1.2 湿邪伤胃  湿邪伤胃分两端:其一,脾胃相表里,湿既能伤其里,又能损其表,互为关联,湿邪困脾,脾运化失职,进一步可影响胃之受纳与腐熟的功能,出现痞满、纳差等症状。其二,胃喜润,润者,不燥也,湿则太过,亦为胃所不喜。湿邪痰浊停于胃脘,影响胃之通降功能,出现腹胀、痞满症状,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甚则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等症状。因此“治胃先祛湿,湿去胃自安”,这是临床治疗胃部疾患的重要方法之一。

2 祛湿四法

2.1 健脾运湿  脾气亏虚,浊阴有余,脾失于运化,则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周身,反生湿浊,更伤于脾,脾气更虚,损及脾阳。因此,只有健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旺才能胜湿。正如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一·湿》所述:“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健脾可治疗内湿之根源,防御外湿之内侵。脾胃为土脏,脾为阴土(湿土),胃为阳土(燥土),因此,在健脾时,过用温燥药物会伤及胃阴。清·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补脾之药不得过燥”。临床常用药性平和,益气温阳之品。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山药、黄芪等。

2.2 芳香化湿  芳香能发散,发散则能为湿邪从皮毛而出打开通路,使湿邪从皮毛而去;芳香能行气滞,气行则水行湿化。临床常用润而不腻的藿香、佩兰、厚朴、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适用于胃气虚弱,无力纳谷而致脘腹痞满,嗳气频频、食少体倦、舌苔白腻之症。

2.3 淡渗利湿  胃为阳土(燥土),喜润恶燥,祛湿不可过用温燥,以防燥湿之品助阳土燥热之弊。而此类药多味甘淡平,淡能渗泄,既可引湿邪从小便去,又不温燥,于脾有益,于胃无碍,常用药物如猪苓、茯苓、薏苡仁、车前草等。

2.4 苦寒燥湿  湿为阴邪,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多热之腑,湿邪入胃,附着阳腑,最易热化,成为湿热,如油入面,胶着难解,最易引起病人反酸、烧心、呃逆等症状,治疗以苦寒燥湿,则易于收功。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知母、焦栀子等。

3 常用方剂

3.1 化滞益胃汤  为赵主任自创的方剂,药物组成:大黄12g,白术、牵牛子、枳实、厚朴、木香、砂仁、槟榔各10g,甘草5g。主治脾虚胃滞导致的胃脘痛,诊见:脘腹胀滞,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赵主任认为,治胃应先化滞塞,使胃肠畅通,而后再调理脾胃。化滞应先祛湿,祛湿应理气,方中白术健脾祛湿,砂仁、厚朴芳香行气化湿,临床上若湿热重,出现胃酸灼热加吴茱萸、黄连以苦寒燥湿;大便溏加炒山药、车前子健脾利湿止泻,减槟榔;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郁金;若胃痛甚者可加甘松、延胡索;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3.2 胃苓散  出自《丹溪心法》,由平胃散、五苓散各半组成。功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感受寒邪,脾胃受伤,水谷不分,泄泻不止,舌苔白滑之症。临床应用常加车前草30g,使水气从小肠出,增强止泻作用,其利水不伤阴。

3.3 参苓白术散  运用时常将温燥之人参换成平润之太子参,照顾到胃的需要,并加用白豆蔻,增强化湿之力。若兼见倦怠、乏力、纳差、食少等消化不良之症状者,可加藿香、佩兰、陈皮、焦三仙等化湿醒脾、助消化之品,其增食之力强于参苓白术散。本方去砂仁,加白豆蔻、陈皮、山楂、藿香叶、麦芽、芡实、黄连,则为资生丸,常用于妊娠保胎。

3.4 藿香正气散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大腹皮、陈皮等药物组成。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常用于夏日贪食生冷瓜果,脾胃功能受损,暑夹湿困于脾胃,寒湿之邪侵袭肠胃,肠胃功能失常,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头重困倦、苔白腻等症状。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其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5 柴平汤  小柴胡汤和平胃散各半,和解少阳,祛湿和胃。方中柴胡、黄芩同时有疏肝清热之功,临床多用其治疗肝经郁热,克伐脾胃,肝胃不和型之胃脘痛。若肝郁重者加香附、郁金,胃热盛者加黄连。

3.6 六妙汤  由苍术、黄柏、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组成。古有二妙散,系苍术、黄柏组成,盖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统治湿热诸证。加牛膝名三妙丸,牛膝引药下行,故治湿热下注,以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再加薏苡仁名四妙丸,以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等。三妙丸、四妙丸均偏于下焦,故用于治疗中焦湿浊时,以四妙丸去薏苡仁、牛膝,加砂仁、白豆蔻。砂仁化湿开胃,温中行气,白豆蔻燥湿健脾、温胃消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治湿浊困脾日久之证。若湿热偏盛者,可加黄连、栀子;肝热犯胃,可加川楝子。

3.7 连朴饮  出自《霍乱论》卷下,湿热霍乱之主方,治疗由于内伤饮食,外感湿浊,湿热蕴伏,清浊相干,致使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出现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症状。临床常用于脾虚不运,湿热阻胃出现的胃脘痛,若脾虚气滞泄泻重者,常加香橼理气不伤阴,炒山药健脾止泻。

  • 本文摘自《赵国岑运用祛湿法治疗胃病经验》,作者/罗银星,张影,赵一,蔡小平。新中医,编辑/刘淑婷

(0)

相关推荐

  • 脾胃差的人:鸡内金搭配2物,经常喝一点,健脾养胃又杀菌【一点资讯】

    <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 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 ...

  • 消化科主任:7种常见胃病中成药,便宜又好...

    消化科主任:7种常见胃病中成药,便宜又好用,收藏起来备用 1.[参苓白术散] 主要成分有: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砂仁等,具有健脾祛湿.益气.固肠止泻作用,适合脾胃虚寒.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四 ...

  •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1)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1)

  •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2)

    9.黄芪健中汤是公认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曾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有特殊的功效.实验研究证明: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细胞恢复活力,生黄芪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 ...

  •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3)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 ...

  •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4)

    2.养胃汤   党参.黄芪各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鱼腥草.大枣各20g  乌梅.桂枝.丹参.赤芍.甘草各10g .水煎服,日1剂.益气活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 ...

  •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 ...

  • 赵绍琴治疗慢性肾病经验,学起来~

    本文由河北省宁晋县李源草医堂李源整理 赵绍琴,北京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赵绍琴是三代御医之后,幼承家学,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1950年, ...

  •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 ...

  •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