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舌知五脏兴衰 舌头出现这4种征象 您需要注意了 舌诊图谱大全 看看舌头就知道哪病了

观舌知五脏兴衰,舌头出现这4种征象,您需要注意了!

舌能直观地反应身体的症状,是一个特别微妙的器官。舌头与内脏相联系,可以观察到体内脏腑的运行状况,学会舌诊大家可以自己筛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就医。

如何观察

观舌时,舌头要自然伸出,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正常人的舌体柔软灵活,颜色淡红,富有生气,舌体表面还铺有一层薄薄的舌苔,呈白色,干湿适度,舌底血管脉络粗细度适中且平滑,长度不超舌底1/2。各种舌相,反映人体的不同状况,看舌相,还要注意季节,判断时要做调整。

观察舌应该从舌质、舌苔以及舌底的血管脉络等几方面进行。其中,舌质包括了舌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度、软硬度以及表面裂纹情况;舌苔包括了颜色、润泽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舌底血管脉络主要从长短粗细进行观察。

伸出舌头的时候也要注意,应该缓慢伸出,不宜太快太紧张,伸出后放在嘴唇边上,尽量放松。注意舌头伸出时的形态其实也是对舌态的观察。

舌是脏腑显示器

舌与人体内脏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舌尖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肾,舌两侧代表肝胆。

*以舌中为中线,分为左边舌,代表左半身;右边舌,代表右半身。

观舌知五脏兴衰——气虚

1. 肺气亏虚——舌质淡

肺气亏虚的人,平素易于感冒,咳嗽无力,声音低怯。

上焦

1.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为咽喉;

2. 胸闷气短——舌尖为心肺,舌质胖,苔薄白,为心阳不足,心气亏虚;

中焦

3. 胃胀、纳差——舌中部凹陷为脾胃虚弱;

下焦

4. 腰膝酸软,下肢冷——舌根凹陷,为肾阳不足;

5. 妇科炎症——舌根腻苔出现在妇女身上,多有此证。

肺气不足,表虚不固。需补益肺气,用补肺汤加减。

用方处方

党参10g、黄芪30g、沙参10g、熟地黄10g、五味子10g、百合10g。

7剂,水煎服,日1剂

方  解

本方补益肺气,肃肺止咳,适用于肺气虚短气息促,咳嗽无力。

党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

熟地黄、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2.心气亏虚——舌淡暗

心气亏虚的人易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

上焦

1. 胸闷气短——舌尖为心肺,舌质胖,苔薄白,为心阳不足,心气亏虚;

2.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为咽喉,慢性咽炎多见舌尖中部凹陷;

中焦

3. 胃胀、纳差——舌中部凹陷为脾胃虚弱;

下焦

4. 腰膝酸软,下肢冷——舌根凹陷,质胖,为脾肾阳虚。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需益气养心,用七福饮加减。

处方

党参10g、白术20g、熟地黄20g、炙甘草10g、当归10g、酸枣仁30g。

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解

上方补益气血,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气不足者。

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

熟地黄、当归:滋补阴血

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3. 脾气亏虚——舌胖白

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

上焦

1. 胸闷气短——舌尖为心肺,舌质胖,苔薄白,为心阳不足,心气亏虚;

中焦

2. 胃胀、纳差——舌质淡,为脾胃虚弱;

3. 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为脾气虚,脾阳不足,气血亏虚;

下焦

4. 腰膝酸软——舌淡,为脾肾阳虚;

5. 四肢恶寒,不温——舌淡,阳虚不达四末。

脾虚失健,生化乏源,需健脾益气,用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用方处方

党参10g、黄芪20g、白术20g、甘草10g、茯苓20g、白扁豆20g。

7剂付,水煎服,日1一剂

方解

本方益气健脾除湿,适用于脾气亏虚而夹湿者。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茯苓、白扁豆:健脾除湿

4. 肾气亏虚——舌淡暗

主症——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

上焦

1. 气短乏力——舌质淡,少苔,心气不足;

中焦

2. 胃胀、纳差——舌中凹陷为脾胃虚弱;

下焦

3. 腰膝酸软——舌根略凹陷,肾阳不足,肾气亏虚;

4. 四肢寒冷——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四肢不温。

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需益气补肾,用大补元煎加减。

用方处方

党参10g、山药20g、杜仲10g、炙甘草10g、熟地黄30g、当归10g、山茱萸20g、枸杞子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补益肾气,适用于肾气不足之证。

党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

杜仲、山茱萸:温补肾气

熟地黄、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编者推荐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学会舌诊?

看舌象能看出身体什么问题?

全书采用图表的形式,249幅舌诊图像均为高清,分析透彻,一目了然,手把手教您如何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以及润燥,进而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疾病的性质及病势的深浅等。且有260余首方剂的灵活运用,具体治疗指导和补养方法,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必备的舌诊图谱书。

学会看舌,可以帮您更加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

舌诊图谱大全!看看舌头就知道哪病了!

导读: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比较有把握的断定病机何在,尤其是脉诊反应的最为实时和准确。

但是四诊里,普通老百姓通过日常自我体检、望舌、看舌苔变化来辅助了解判断身体、疾病的大体状态是很有作用的。以下为几种常见舌苔的舌诊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裂纹舌

图解: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胖大舌

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齿痕舌

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 主怔: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薄白苔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薄白苔形成: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银翘散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薄白干苔

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薄白苔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厚白腻苔

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

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白苔燥裂舌

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黄腻苔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黄燥苔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黄苔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薄黄苔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灰苔

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

《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焦黄苔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

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

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淡白少津舌

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淡白夹瘀舌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

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治宜:养血益气活血。

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淡白湿润舌

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鲜红裂纹舌

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老舌

图解: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而苍老,为肾与膀胱邪盛,宜清肝饮。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鲜红干燥舌

图解: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鲜红干燥舌主病: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三焦

《黄帝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根据这一原理,三焦应这样划分

上焦:头、肺,头脑乃“上气”的所在,肺主气;气才如“雾”,头部血管有“血脑屏障”,有害物质不能入脑,只有清气才可入脑——此气也

中焦:心肝胃小肠,肝胃肠消化吸收饮食,化学消化物理消化,动力则源出于心——此血也

下焦:肾、胆、脾、胰、大肠、膀胱、男女生殖器官(睾丸),肾如渎出尿,胆汁下泄、胰液下流皆如渎,大小便亦如渎;月经外排如渎,卵子入输卵管、入子宫,精子精液外排,皆如渎也——此阴阳(肾阴肾阳、元阴元阳、真阴真阳)也

——气血阴阳,较之传统的“卫气营血”理论更全面、更精细、更本质

——发现科学真谛,或者说理论创新(其实还是黄帝内经的正确理解),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肺、脑为上焦,上焦如雾,对于治疗老年病、抗衰老、练功修道会大有益处

2,肝、胃肠、心为中焦,可知胃病从根本上说不是幽门螺杆菌引起,而是心气心力不足;其它胆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炎、胆息肉,肾结石都是心气心力不足导致;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甚至痔疮都是心气心力不足导致;这些疾病都可从心论治而治愈,不用做手术,不用排石机,大大优于传统的方法

3,肾、大肠、膀胱、胆、胰(脾)、男女生殖器(睾丸)归为下焦,对治疗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性病会大有好处。山上无水,下必无渎,不孕不育必须全身调节才是,单单研究输卵管、单单研究精子成活率是不够的;性功能障碍单用伟哥是不行的,有许多副作用,临时外用药物刺激更是如此,斡旋汤治性障碍疗效甚佳;结肠、肛肠疾病也可以从心论治而愈,不需要做手术;性病全身治疗(不单单外治)可挽救多少轻狂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理论根据:《灵枢.经脉》说,三焦经络多处连到头脑;“上项……至目锐眦……别于巅……属目外眦”《内径》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说,“卫出于下焦”,人能藏精不泄,卫气壮旺,不得病,出硬功,生殖能力强

凭脉下药要领-沉浮散聚应五气六味

一、脉力定虚实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无力,实则力强。脉之力度可分为:弱(无力)、有力、强(太过有力)。脉弱必补,脉强必泻。有力可补可泻,还须看脉形而定。
虚有气虚、血虚、津亏、阴虚、阳虚。气虚脉弱,血虚脉葱、细、涩多见。津亏脉濡、虚散、躁为主。阴虚脉浮、虚为主。阳虚脉濡、软为主。此类脉虽有力,却要补之。
实有寒郁、热郁、痰郁、风郁、血瘀、燥郁、湿郁。寒郁脉紧、清。热郁脉数、缓松、浊。痰郁脉滑、豆。风郁弦、紧。血瘀脉涩、凸点。燥郁脉躁。湿郁脉濡、缓、细紧。此类脉虽有力,却要泻之。
补泻之义何为?补者,补之不足,泻者,泻其有余。
有时,脉虚实互存,形实势虚,即若如湿郁,脉缓无力。此为阳虚湿郁,以补阳为主。
形虚势实,即若脉细软而力强,此为阴血虚而化热,或说热灼伤阴血。当以清热为主。
总之,脉以虚实为纲。脉力弱强是虚实的具体化。故脉诊必明脉力之强弱。
脉之强弱,有两个相对:一相对于平人,二相对于病人本身之六脉,弱甚者为弱,强甚者为强,以独为病。
二、如何以脉辨证?
人病,六脉多是不一。皆弦或皆涩或皆沉者不多见,六脉各一。就是同一部脉,亦杂合多种脉象。何以去伪求真?何以辨证?
首先要明脉象之名,其次要明脉药的相对性,最后要明杂合的脉象中,各脉之间的关系。
28种脉象,其形诸书已表述。这里不在重复。但有几种脉象需特别说明:
沉脉:凡寸脉浮取无脉或沉取较浮取有力者,皆为沉脉。
浮脉:凡尺脉浮取有脉者,皆为浮脉。
寸属心肺,其位于上,其性本浮。尺属肾,其位居下,其性本沉。
寸沉力强者,当泻而降之,寸沉力弱者,当补而举之。
尺浮力强者,当泻而潜之,尺浮力弱者,当补而固之。
例举医案加以说明:
例一:

A、沉浮分析
本案以腰累为主诉的女病人。脸上兼有少许痘。因为是虚证,估计需服15天药才见效。5天一疗程。5天后,脸痘意外消失,处方时曾担心温药多而痘增多。据〞右尺命脉浮濡软弱,沉取濡细软数偏弱〞,重用龟板制首乌+杜仲附子,补而固之,勿使肾火上逆外泄。5天后,脸痘失,足以证明,痘乃肾火上逆之故。第五天,适逢例假来,腰累无感觉好转。
案中右寸肺脉〞沉取濡郁偏弱,浮无脉〞,以黄芪党参白豆蔻应之,试图补而举之。左寸〞沉虚弱,中取濡点偏弱〞,以当归应之,温补心血而举之。

B、脉药之相对性分析
肺:沉取濡郁偏弱,浮无。
脾:浮无,沉散虚包濡弱。
命:命偏浮而濡软弱,沉取濡细软数偏弱

总体脉弱,为阳虚。肺脾虽濡,濡弱因阳虚而生湿,濡强因阳盛而湿热互结。本案濡弱,故以黄芪党参白豆蔲白术补阳化湿为主。脉沉濡弱,不可用半夏厚朴破气之品去湿。又:脾脉沉散虚包濡弱。故以党参炙甘草滋津以解虚散。
命脉参考肺脉,兼病人气短,知肾不纳气。故以沉香龟板首乌杜仲附子潜肾阳以纳气。

心:沉虚弱,中取濡点偏弱。
肝:沉取濡弱躁数稍涩。
肾:沉软弱
左手脉之象,表血虚而郁滞之义。故以当归首乌防风补血行滞。当归防风辛润,补而不滞,散而不损阴。若以温腻之熟地,有恐脾脉之虚而湿重。故以首乌代之。

C、杂合性脉象的脉理分析
肺:沉取濡郁偏弱,浮无。
脾:浮无,沉散虚包濡弱。
命:命偏浮而濡软弱,沉取濡细软数偏弱
心:沉虚弱,中取濡点偏弱。
肝:沉取濡弱躁数稍涩。
肾:沉软弱。
众多脉象如何求〞证〞?脉象杂合,紧紧围绕脉力之〝强弱〞为核心,以虚实为纲,由虚实而展开求证。
本案,弱为六脉之共有。首定为阳虚证。肺脉沉濡郁,此为阳虚生湿而郁,补阳湿自化,湿去郁自消。脾脉虚散中兼包濡,即脉整体虚散,但脉中间却有濡脉。虚散为阴津之虚,因阴主形之故。但因脉弱,只能温润,而不能寒润。故用炙甘草与党参。但脾脉之虚散包濡归根结底是因脉弱,即阳虚是根本原因。故不必见濡脉而去湿或过多滋阴,而以扶阳为主。
命脉浮濡软弱,沉濡细软数偏弱(即较有力)。此脉浮取比沉取力弱,凡尺脉浮取有脉,肾气必不藏。脉有濡、细、数、软、弱,以何为主证?弱是根本,由弱而产生细数濡浮。故以补而潜阳为主。
特别说明:弱为六脉共有,为何不只写〞六脉沉弱〞?主脉与兼脉,两者有何价值?这好比,男人和女人及某某人皆是人,当你陈述一件事,只说有个人,肯定不如具体说男人女人,或具体到人的姓名,更能让人明白。主脉是方向,兼脉是方向里的具体化。若只写〞六脉皆沉弱〞,是何物之虚无法具体化,无法辨证的。
左脉,以血虚为主。
整观六脉皆弱,脾为后天之本,故以培本为中心。
如此,则可避免机械式的见濡而用去湿药,见数而用清热药,见沉举降无主见。
例二

本案,右寸肺:〞沉取稍躁,缓大有力,浮无〞,以天花粉黄岑泻而降之。
左寸:〞沉虚弱〞,以炙甘草桂枝应之。若只考虑痘因火而起,量不敢用辛温之桂枝也。

三、如何脉药相应?
升降出入,为气的运行方式,升降乃纵向运动,出入乃横向运动。散聚,乃气的变化方式及结果。无形,乃气之散。有形,乃气之聚。平人冲气以和,升降出入平和有序,散聚有度。故脉来柔和有力,节律一致,不过浮,不过沉,脉体柔缓,不过松,亦不过硬。
脉为气血之先,脏腑经络之气机失调,莫逃于脉。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及散聚,无不体现在脉上。然脉气,正邪之气同居其中,脉盛则邪盛,脉衰则正衰。脉盛于〞浮中沉〞之何处,则邪居于何处。脉衰于何处,则正气虚于何处。气散大过则脉道不实,气聚太过则脉道硬结。虚则补之,强则泻之,散则敛之,结则松之。
中药,实乃气味之用也。利用药温热寒凉之偏性,辛苦甘酸咸涩之味,以调气机,纠偏气机之过。
三部九候,浮中沉取,上中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下焦肝肾。又,浮为表,中为表里之间,沉为里。从病位而而论,脉浮,有三种可能:一表病,二心肺病,三里虚。脉沉,有两种可能:一表病而气不得升(出),二是里病。中取,病在肝脾居多。
脉气之沉浮散聚,乃脉药之要。药有〞温热寒凉平〞五气,及〞辛甘苦酸(涩)咸淡〞六味。每种味又分阴阳,如辛寒(凉)属阴,辛温(热)属阳。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脉沉有力,则苦淡泻之于下,无力,则辛甘补之,如此脉沉复举。
脉浮有力,则辛苦泻之于表,无力,则酸甘补之于内,如此脉浮自降。
脉散有力,则酸(涩)苦泻而收之,无力,酸(涩)甘补而敛之
脉聚有力,则辛苦(淡咸)泻而散之,无力,辛甘补之而化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脉散,此指脉体不实之脉,如葱、散、革、洪、软大,濡脉等。
脉聚,此指脉体结实之脉,如弦、紧、涩点、缓大等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在虚实基础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非轻不举形容药性轻清、非平不安形容药性平和、非重不沉形容药性重坠。

上焦部位最高,而近于表,所以治上焦的病,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中正平和如秤杆之平衡,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故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即不能用上焦轻清升浮,又不宜用下焦滋腻潜降;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用药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才能直达病所。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方法有二,一是后下,即煎药时间短,或只泡开水即可;二是用药材之花叶。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用药方法有二:一是煎药时间适中,约35分钟。二是用入中焦之品。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药方法有三:一是久煎。二是用矿石类。三是用根部。
四、如何看待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乃知病之四种方法。四诊合参,即四诊相互参考、相互印证以求全。
《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时过境迀,神圣之医已失,而剩工与巧。
又,脉诊之难,在象而无数化,无一量化标准,故脉诊全靠医者悟性及经验。想靠某书而知脉术者,难!必须勤于思考、勤于摸脉,善于总结,方可知脉象深义。
以下引用网友之原话:
“多年临床,感到中华脉学绝对是一门博达精深的科学,值得我们毕生追求。请广大中医工作者务必重视脉诊,千万不要只去追求什么“四诊合参”,真正有一诊精通,就可断证于纷乱的头绪之中。象钳子、扳子、螺丝刀这些工具,善使一样就能吃到罐头,几样家伙全上,打开盖的只有一个。所以说无论精通什么诊法都行。断病需要金刚钻式的东西。”

(0)

相关推荐

  • 舌诊笔记(三二)

    苔质主要指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偏色,剥落,滑长,有根和无根等.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凡舌苔不能遮底的称"薄苔",而舌苔遮掩不能见底的为"厚苔". ...

  • 中医舌诊第一人吕红彬,中医看舌诊辩证,通过不同舌象看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脏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在一起. 辨舌质, ...

  • 中医四诊查体模板

    中医望闻问切:患者 神志萎靡(神斑),充沛(神旺),悒郁(肝瘸),倦怠(稗病),烦躁(热扰),昏冒(神伤),痴呆(神病),狂妄(心病). 色泽黄赤(风热),青白黑(寒痈).浅白(失血),羹黄(诸虚), ...

  • 望诊主病四字经

    ​精神状态主病四字经: 肾元亏损,健忘无神. 心肾不交,忧思过真. 惊悸怔忡,血不营心. 阴虚火旺,雷鸣易惊. 心情烦躁,亏阴少津. 心灰意冷,抑郁至深. 精神失常,癫狂失魂. 时悲时喜,脏躁妇人. ...

  • 裂纹舌

    健康情况下,正常舌象是舌红润有光泽,舌态柔软灵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当身体出问题时,舌头便会发生相应改变,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舌头上出现裂纹,也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裂纹舌.尤其是中老年 ...

  • 观舌知五脏兴衰,舌头出现这4种征象,您需要注意了!

    舌能直观地反应身体的症状,是一个特别微妙的器官.舌头与内脏相联系,可以观察到体内脏腑的运行状况,学会舌诊大家可以自己筛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就医. 如何观察 观舌时,舌头要自然伸出,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 ...

  • 【健康】观舌知五脏兴衰,身体好不好舌头说了算!

    [前言]俗话说,看云能识天气.天上云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天气的变化趋势.作为人身的"首脑"部位,头部各器官的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身体的变化.从今天起,本人推出系列文<从头部器 ...

  • 珍贵的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你也能快速识别疾病

    正常舌 血虚 阴虚 阳虚 血瘀 气虚血瘀 痰湿 脾虚湿盛

  • 史上最全!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 ...

  • 中医舌诊图谱大全来啦 看舌头,知全身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 ...

  • 中医面诊解读:观面部知五脏(附五脏调养攻略)

    ` 导言:不少人对于中医面诊有一定的好奇心,中医是怎么面诊看出五脏疾病?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医面诊是如何看出五脏的情况.说起健康的脸色,人们总会想到"白里透红"这个词,可亚洲人 ...

  • 史上最全!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值得转走

    舌诊,又称为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来诊察.了解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 ...

  • 你知道耳朵泄露的健康秘密吗?观耳知五脏疾病

    耳朵泄露的秘密(1)--头面五官耳垂位于耳朵最下端,摸上去很柔软,没有软骨,是耳朵上唯一肉多的部位,耳垂前面与面颊相连,后面则与耳轮尾相接."倒置胚胎示意图"中,耳垂对应的是胎儿的 ...

  •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全身!免费的日常体检,赶紧收藏备用吧!

    昆仑岐黄 中医健康养生,原创时评,历史人文 34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察舌辨症歌可谓是吴坤安<伤寒指掌>一书的精华所在,乃吴氏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成.--见最后一部分,一定要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