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操作指南解读 | CSA&TISC 2021
来源:公众号神经时间
经颅磁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抑郁、疼痛和亚急性脑卒中等方面有较高的可信度的疗效。可诱导神经可塑性,改变脑梗死区域的微环境。高频双侧 M1 区 TMS 刺激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对神经类疾病患者实施 DLPFC 区域的高频 rTMS 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近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SA&TISC 2021)在北京召开。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南京市第一医院)的李雪萍教授作了题为《经颅磁刺激操作指南解读》的专题报告,为我们进行了《经颅磁刺激技术操作指南》团体标准解读,该本标准于 2019 年 9 月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郑洁皎教授牵头 15 家单位完成。
本标准提供的指导和建议 经颅磁刺激技术操作时涉及的风险评估、治疗室环境设置和治疗操作安全等。 本标准适用于 二级医疗机构以上,经过系统经颅磁技能培训的医生,治疗师对 2 岁以上非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治疗。
不同的调控作用
>1 Hz,增加 ≤ 1 Hz,降低
iTBS,间断性 θ 节律串刺激,增加 cTBS,连续性 θ 节律串刺激,降低
在医疗单位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应用操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减少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使用设备需满足要求。
治疗部位 30 厘米内存在金属异物,如人工耳蜗、内置脉冲发生器、动脉瘤夹、支架等; 颅内高压、颅内感染; 严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安装者。
长时间、多部位、双脉冲制激; 强度、频率等超出推荐使用范围; 癫痫病史、脑电图检查提示有癫痫样改变者,禁止使用高频率和高强度刺激; 严重脑出血、脑外伤、肿瘤、感染等可能诱发频响的疾病; 急性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多发动脉瘤; 严重或最近有心脏病发作; 服用可能降低癫痫发作阈值的药物; 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不能忍受停用现有的抗抑郁药物; 既往或同时使用电体克疗法或迷走神经刺激; 由一般医疗状况或药物引起的抑郁; 睡眠剥夺,酒依赖; 青光眼、视网膜脱落; 怀孕; 儿童 (感冒发烧时不可做)。
治疗室避免放入铁磁性物体、非铁磁性物体,避免产生移位或消磁; 高强度输出的每个脉冲可使刺激线圈的温度提高 0.5℃,应使用具有冷却作用的液态冷却线圈; 线圈在工作使产生的输出声音随刺激强度的增高而增大,可出现不耐受,耳阻塞感、耳鸣、头晕、头痛,可佩带耳塞。
确定刺激方案和刺激方案:个体化刺激强度,首次治疗时测定静息运动通值(rest motor threshold,RMT),静息运动阈值确定患者磁刺激强度,临床及科研上常用的 rTMS 刺激强度为 80%~120%MT。每个患者 RMT 值不同,不同损伤位置、程度引起皮层兴奋性改变不同。 辅助定位装置:根据解剖和功能定位设计出一种定位帽,确定刺激皮层的位置。 不良反应:张性头痛、耳鸣、癫痫发作、面部或四肢抽动等。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抽描、意识丧失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立即按照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和急救: a) 立即停止 TMS 治疗; b) 保护患者气道通畅; c) 密切监测忠者生命体征; d) 心脏停跳成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e) 联系患者家属,告知情形和相应处理办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