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药:必须炮制的半夏和名贵的川贝

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的药物就叫化痰药。

认识中医的痰
在学中医学之前我们只知道呼吸道通过咳嗽可以咳出来的那种痰,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后知道,痰在中医学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病理概念。中医认为,水液运化或代谢失常,停留在局部,而且变得比较浓稠后,都可以称为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可能有痰。
痰形成原因是由于水液代谢失常,而水液代谢失常主要由于脾、肺、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我们都知道脾是主运化的,运化功能失常,则水液代谢的能力就降低,水液停留以后进一步变浓稠就成了痰,所以在中医学当中就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痰产生以后在多数情况下停留在肺,是因为肺的宣肃功能降低了,所以呼吸道就有痰,要引起咳嗽气喘,称为痰咳、痰喘,所以又称“肺为储痰之器”。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以到肺以外其他部位。
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脾、肺两脏,一为阴中之至阴,一为阳中之少阴,脏中阳气都不占优,而运化与行水均赖阳气。肾居于下,肾阳犹如地热可以暖土、温金。因此肾阳的温煦与推动是参与水液代谢各脏腑功能的动力。因此,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时,除调理失衡的脏腑外,亦常须借助肾阳之力,如温肾以暖脾、温肾以煦肺等。
化痰药的功效与主治
化痰药的基本功效就是化痰。根据《中药学》教科书的定义,化痰药是以祛痰和消痰为主要功效,也就是说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
如果一个药物只能治疗肺窍之痰,比如桔梗、前胡、白前,只用于咳喘痰多,只在治疗肺窍痰证的时候使用,这样的药就叫祛痰药,它的功效就是祛痰。有一类药物,它治疗的痰不在肺,是肺以外的痰,比如海藻,昆布,它治疗的是瘰疬、痰核、瘿瘤,不是咳嗽痰多,这类药就叫消痰药,它的基本功效就是消痰。
很多药物技能治肺窍的痰,也能治肺窍以外的痰,这样的药就叫做化痰药,它的功效就是化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祛痰、消痰和化痰的术语及内涵,是现代人为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化痰药的术语,以便和中医认识的痰的理论相匹配。古人没有这个约定,所以在文献中看到祛痰、消痰、化痰,还有涤痰、导痰、豁痰、利痰、滑痰等,都相互代用,含义大同小异。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根据不同的痰证,采用相应的化痰药。
有的化痰药燥湿化痰,主要治疗湿痰证。湿痰证是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有的化痰药温性比较明显,功效就是温化寒痰,治疗寒痰证。寒痰证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寒痰证有湿痰证的临床表现,但寒象更加明显。
有的化痰药有清热的作用,功效就是清化热痰,治疗热痰证。热痰证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另外,有的化痰药比较滋润,能够润燥化痰,治疗燥痰证。燥痰证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燥痰只在肺,其他的痰全身都可能有,湿痰、寒痰、热痰,五脏六腑都可能有。
还有一种化痰药祛风化痰,治疗风痰证。祛风化痰是祛风止痉加化痰,是一种复合功效。风痰证在临床上有狭义的痰,咳喘痰多,或者有喉中痰鸣,呼吸急促,再加上痉挛抽搐,或者神志不清、昏厥,这样的痰证就叫做风痰证。
化痰药治疗的病证很多,都属于痰证的范畴。痰浊内及脏腑,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中医讲“怪病皆由痰作祟”,这里的怪病,不是奇怪的意思,是指很多你可能认为和“痰”没有关系的疾病变现,其实均和“痰”有关。
痰浊阻肺:胸满喘促,咳嗽吐痰,痰因寒热之分又有黄白之异。
痰火扰心:心烦心悸,多梦易惊,口苦失眠,甚则神志失常,语言错乱,狂躁妄动,舌尖红,苔黄腻,脉弦。
痰蒙心窍:神志模糊,喉中痰鸣,胸闷不舒,喃喃语,甚则昏迷不醒,苔白腻,脉滑。
痰蕴脾胃:少食纳呆,身重嗜卧,大便不爽。
胆腑痰热:口苦呕涎,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悸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痰郁于肝:痰阻气机,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可见头痛眩晕,性急善怒,两胁闷痛,两目瞤动,咽如梗塞,或昏厥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痰动于肾:痰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水泛,可见咳唾短气,颜面虚浮,腰膝酸痛,少腹拘急,形寒肢冷。
痰留胸胁:痰浊内停,气机不畅,可见咳唾涎沫,胸背引痛。
痰浊外注关节经络,可以表现为:瘰疬:痰注四肢经络,痰结成核,初如梅李,可遍及全身,久则微红,破溃不敛。
痰核:痰流皮下,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无红无热,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多生于颈项、下颌、四肢、背部。
痹证:痰注经络,经气不通,可引起四肢麻木,重滞不举。
皮肤溃疡糜烂:痰浊伏遏,局部营卫气血不通,可见渗液黏稠,或久不收口等。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化痰药中非常重要的两味药:半夏和川贝。
必须要炮制的半夏
半夏是一种天南星科的小草本植物的块茎。天南星科的同类植物都有相同的毒性。大家最熟悉的天南星植物就是芋头,用手刮芋头的时候手就会发痒发麻,如果吃了没有煮熟的芋头,口腔也要发麻,严重时舌头还要肿胀,这是因为芋头里含有刺激性很强的苛辣素成分,能刺激黏膜、皮肤,引起舌头和咽喉肿胀或麻痹。在天南星科植物中,芋头毒性相对最小,半夏的毒性比芋头要大。
从前有个故事,有一个南方当官的,忽然嗓子肿了,说不出话,用了各种方法都治不好。后来有一位医生,让他吃一斤生姜。别人都会觉得生姜很辣,唯独他觉得生姜很清爽,吃着吃着嗓子就开了,能说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医生告诉他,你这个病其实是吃多了山里的鹧鸪,而鹧鸪在这个季节吃半夏,所以鹧鸪有了半夏的毒,你吃多了鹧鸪,半夏的毒就结在你喉咙里了,喉咙就不通了,生姜可以解半夏的毒嗓子自然就好了。
半夏有毒,生半夏只能外用。炮制半夏,一般是用生姜和明矾水来浸泡,这样炮制了以后就叫法半夏;法半夏再用生姜来制,就叫姜半夏,姜半夏止呕作用会好一些。
为什么叫半夏呢?因为《周礼》里面有一句话:五月半夏生。农历五月,半夏苗生出,到了八月中秋节前后,采其块茎部位,晒干。半夏生长的时间比较短,之所以叫半夏,是因为它只得到了半个夏天的气,它是半夏而生。五月就是夏天过去半了嘛。它的整个生长期基本处在长夏阶段,这是天地间非常湿热的时候。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半夏正好生长在“化”的季节,所以天地也赋予它运化的机能。而且长夏对应的是脾,半夏也是走脾经的。长夏季节最明显的是湿热之邪比较重,湿与人体的痰有同气相求之处。所以生于一年之中最湿热季节里的半夏作用于人体,能化各种痰。
半夏的功效
一、半夏燥湿化各种痰,止咳 
半夏是化痰的主药,不管化什么类型的痰都能用到半夏:比如湿痰,是体内有很多湿气,阻滞气机,使津液不断慢慢化成痰,痰和湿交织在一起,使人疲惫、贪睡。方剂当中治疗湿痰咳嗽的名方就是二陈汤。古人认为陈皮和半夏这样的一些药,新鲜的时候刺激性比较大,陈久者良,所以就称半夏和陈皮为二陈。这个方是以半夏和陈皮为主要组成,以半夏为君药,湿痰证往往有气滞,而半夏没有行气的作用,陈皮一方面可以燥温化痰,这一方面和半夏是相同的,但是又可以弥补半夏不能行气的不足。湿痰证往往与脾湿有关,所以方中又加了茯苓,用以渗湿利水、针对生痰之源来健脾除湿。
除了湿痰证,半夏经常还可以用于寒痰证。寒痰证和湿痰证相比,寒象更重一点。湿为阴邪,所以湿痰证一般是寒证,寒痰是因寒而生的痰,我们就去温它。有表寒的时候,应配伍发散风寒药生姜、麻黄、紫苏等;有里寒的时候,配伍相应的温里药像干姜等。
如果是热痰怎么办?有人说半夏是味温药,用温药来治热痰是不是有点不好?也不一定,其温性可以用其他的凉药来牵制、反佐。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如果说热痰证是偏湿的,咳嗽的痰量比较多,容易咳出来,仍然可以用半夏这样的燥湿化痰药。如果说热痰证是偏燥,痰量很少,口干舌燥,而且痰非常黏稠,很难咳出,这个时候它已经阴津不足了,就不能再用温燥药了。所以如果热痰证偏湿,痰量多,半夏照样可以用,可配伍一些清热药,比如长于清肺热的黄芩,既能清肺又能润肺的知母等,使整个方既能除湿又能清热。
半夏作为一个化痰药,不仅可以用于咳嗽痰多这样狭义的肺窍之痰,还能用于治疗痞满痞闷,或者痰核、痰块、梅核气等这些广义的痰,半夏也能用。
人体痰浊阻滞,气机不能调畅,而痰阻气滞往往就要产生痞满或者痞闷。半夏本身不是行气药,通过它消除了痰湿,也会使胸脘痞满或是痞闷的症状得到消除。
在临床上见到的与痰有关的胸院痞闷,有的是痰气互结,有的是痰热互结。痰气互结的,既要燥湿化痰又要行气消痞,可以用半夏厚朴汤,方中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与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共为佐药。
积实也是长于行气消痞的,如果是痰气互结,配伍积实也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痰气阻滞在咽喉的梅核气,感觉好像一个时乌梅的果核卡在咽喉部,在《金匮要略》中描述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老是觉得不舒服,检查时咽喉里面什么也没有,患者却老是觉得有一个东西阻塞在咽部,这也是一种痰气互结。半夏能够化痰散结,因此可以治疗痰气互结导致的梅核气。
二、降逆止呕 
降逆就是和降胃气。半夏最擅长治疗“痰饮所致的呕吐”。半夏配伍生姜,这是一种很巧妙的配伍关系。半夏是有毒的,生姜可以解半夏毒,对于毒副作用来说,半夏是畏生姜的,生姜能杀半夏毒,是相畏相杀的关系。这两个药都能够温里散寒止呕,当然生姜更强一些,在止呕方面又是相须为用,孙思邈把生姜和半夏都称为“止呕圣药”。中药当中最好又最常用的两味止呕药同用,这个方就是小半夏汤,寒饮呕吐或者湿痰呕吐都可以用。
有的人坐船坐车,因为颠簸出现了晕车晕船,用半夏和生姜也会减轻呕吐的症状。
半夏在呕吐的病证当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比如说胃热的呕吐,半夏可以配伍清胃止呕药,如芦根、竹茹、枇杷叶等,这些都是可供选用的,还可以配伍清胃热药,比如黄连等。如果是单纯的胃寒呕吐,可以配丁香、豆蔻,砂仁、高良姜等,这些都是温中止呕的。脾胃气滞的呕吐,配紫苏、砂仁、豆蔻、陈皮,它们都有一定的行气和止呕作用。如果是湿邪阻滞,霍香、豆蔻本身就是化湿药,也可以和半夏同用。如果是饮食积滞,配伍消食药,半夏也能用。
半夏是属于温化寒痰的化痰药,下面我们将的川贝,就是清化热痰的化痰药。
名贵的川贝母
川贝母主要产于四川的西部、云南的西北部以及西藏、青海等地,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的草甸中。入药的是植株的鳞茎。
川贝母的个头不大,比薏米稍大一点,形状跟薏米有点相似,底是平的,上面开了瓣,是一颗一颗的,一颗贝母就是一株植物的鳞茎,所以川贝母特别贵。

还有一种浙贝母,植株要高大一些,人工栽培对于环境条件不像川贝母那么苛刻,主产在浙江省,又以浙江象山地区为多,所以有人又叫浙贝母为象贝。不论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它们的功效写的都是“化痰止咳、清热散结”。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这两种贝母还是有区别的。

一、化痰止咳 
川贝母和浙贝母都能清热化痰、止咳,所以治疗的是热痰咳嗽,这种痰比较黄稠,而且舌红苔黄、口渴,后者有其他热象。
在治疗痰热咳嗽方面的不同点是,川贝母的药性是偏于甘润的,所以比较适合于阴虚肺燥的咳嗽,痰比较粘稠,川贝母甘润的作用最适合这种证型。
而浙贝母的药性偏于苦寒,长于清泄,所以主要是用于痰热于肺,或者外感风热而咳嗽痰多者。
所以,川贝母和浙贝母同样是属于清热化痰止咳药,但它们药性有明显差异,所以在化痰止咳功效中又有不同的地方,都能用于热痰,这是相同点,但是川贝母偏于燥痰,浙贝母偏于热痰。
二、散结消肿
散结,主要是消散痰结、痰核、瘿瘤、瘰疬等。有了结,就会有各种肿块、包块,凡是因郁结产生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浙贝母来化。散结的功效,浙贝母优于川贝母。川贝母的价格至少是浙贝母的10倍,在散结方面作用不如浙贝母好。
再说回包块,结节。因为这些包块有郁的成分,也有痰的成分在里边,最常见的包块,例如乳房小叶增生,或者说乳腺炎,更严重一点的就是乳腺癌。如果乳房里边有包块,医生会告诉你别生气,心情放舒适一些,并且开逍遥散、加味逍遥丸来疏肝。但是有人吃着有效,有人吃着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成药,不便加减。如果把它开成汤药的话,其中势必要加浙贝母,因为结节已经形成,这就不仅仅是肝郁了,所以要加浙贝母来散结。
(0)

相关推荐

  • 贝母

    ​贝母(川贝母.象贝母) 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译注:贝母味甘苦,性微寒.它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药,可治咳嗽胸痛.咳吐脓血的肺痈症和肺热津伤.咳吐浊沫的肺痿症:也可治疗咳嗽 ...

  • 川贝母和浙贝母两者功效相似,但临床又各有...

    川贝母和浙贝母两者功效相似,但临床又各有所长.二者的相同点是:同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治热痰.燥痰.肺热.肺燥等引起的咳喘,以及热毒疮痈.痰核.瘰疬等,同反乌头类药.二者的不同点是:川贝母味甘,性 ...

  • 罗大伦:秋天孩子受温燥后咳嗽怎么办?

    传统育儿说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20.秋天孩子受温燥后咳嗽怎么办? 凉燥过去几天后又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这时,早晚很凉,中午特别热. 有些孩子到外面一走,会感觉秋阳似火,莫名燥热. 这就是温燥,也叫 ...

  • 《本草精荟》:贝母的功效与应用

    常用的中药贝母有两种,一种是川贝母,一种是浙贝母,二者功效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1.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因个头较小带尖,又叫 ...

  • 同样是化痰药,该如何选择?

    导读:午后一朋友微信咨询,小孩子咳嗽快一周了,是否可以用川贝,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问过了,也有人问"到底啥时候用浙贝母,啥时候用川贝母",今天就化痰药的选择,跟大家唠唠,有不当或者 ...

  • 张廷模:《中药学》化痰药:半夏

    半夏 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说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比如说生姜或者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伍清胃止呕的,前面的芦根或者黄连,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枇杷叶.竹茹,既能够清胃热又能止呕的,当然更 ...

  • 化痰的中药——半夏  化痰药“半夏”为天...

    化痰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别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三步跳.地雷公.地巴豆等.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 ...

  • 化痰药歌诀化痰半夏星白附,芥子礞石花旋覆...

    化痰药歌诀 化痰半夏星白附,芥子礞石花旋覆: 白前前胡桔二贝,瓜蒌三竹黄沥茹: 浮石蛤壳藻昆布. 半夏辛温燥湿痰,止咳呕眩消痞散. 燥湿白附天南星,祛风止痉散结肿. 白芥温肺祛痰灵,利气散结通络痛. ...

  • 中医“痰证”与化痰药、化痰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痰证为病证名.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证. 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劳纵欲等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不能输布水液而停聚成痰.因痰浊内阻,以咳嗽气喘,咯痰量多, ...

  • 张廷模:《中药学》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

    天南星 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 ...

  • 各种化痰药的鉴别应用

    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消石不除.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 ...

  • 株洲好中药道地药材化痰药_浙贝母

    品名:浙贝母 拼音:Zhè Bèi Mǔ 英文名: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 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土贝母. 原药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 ...

  • 中药炮制方法 半夏附子乌头南星密炙醋制酒制盐制姜制麩炒法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修炼成仙的故事.据<神仙感遇传·卢钧>卷112中记载:唐朝元和四年,卢钧进士及第,担任尚书郎.后来因病离职,迁为均州刺史.到了均州,卢钧的病更加严重了,身体羸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