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极具仪式感,允许偷瓜摸果的节气

  立秋了!

  就是今天,2021年8月7日,农历辛丑牛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14时53分48秒。

  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立秋是极具仪式感的节气。如果说,立夏节气是孩子们的欢乐节,这立秋,则是所有年轻人的小小的狂欢节:这一天,可以大吃,可以大玩,晚上,还能成群结队地到邻家的田里,到别人的果树下去偷瓜吃,摘果子吃呢——这在平日里不被允许,不合法的行为,今天,立秋的晚上是被许可而不会被责罚的。

  立秋是天然的占卜天气凉热的节气

  许多的节气、节刻,中国人都会用来占卜天气的凉热,未来气候的冷暖。咱们是一个农业国家啊。

  以“公秋”“母秋”来占卜凉热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有“性别”的

  秋本无形,却被国人赋予了性别,而且是动物性的性别,不称“男”“女”,只说“公”“母”。

  按照传统,判定“公秋”“母秋”有三个标准:

  一是按照立秋的月份区分:立秋节气通常在农历六、七月相交之时。农历六月份立秋被认为是“公秋”;七月份入秋被认为是“母秋”。

  二是按照立秋的农历日期区分:单数日立秋为“公秋”;双数日立秋为“母秋”。

  三是按照立秋时间区分:白天立秋为“公秋”;黑夜里立秋为“母秋”。

  今年,是公秋。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六月份,属于公秋;二十九单日,属于公秋;下午,太阳厉害的时候,属于公秋。

  “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

  以“早立秋”和“晚立秋”来占卜未来凉热

  过去,老人常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在东汉的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传统意义上的“早立秋”或是“晚立秋”,有两个判断的标准。

  一是看这立秋的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还是七月。通常认为在农历的六月里立秋为早,在七月里则为晚。

  二是看立秋在一天当中的时间。在中午之前的为早,在中午之后的为晚。

  无论是“公秋”“母秋”,还是“早立秋”“晚立秋”,都只是传统中国人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不能视为科学的规律。

  今年的立秋,恰好符合了“公秋”的三个标准。而在“早”“晚”问题上则是矛盾的。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为“早立秋”;今天立秋的时间又是在下午,接近三点钟的时候,又是“晚立秋”。哪个更准确?

  立秋的仪式感最为强烈

  二十四节气,都是具有仪式感的。毕竟,这二十四节气是农耕中国的发明多数的节气是与农业生产的关联紧密的。也有些,是与日常的生活相关的,比如,“小暑做酱,大暑晒酱”,“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有些节气是中国人的小狂欢。比如,立春,是农人一年辛苦劳作之开始时的狂欢,咬个春饼,开始劳动;立夏节气,是孩子们的狂欢,大人们没时间和你玩,你们自个玩儿去吧。

  立秋,是年轻人的小狂欢,是与许多自然生长在田地里的瓜果说再见的节气。

  咬秋  立秋这天,买个大西瓜回来吃吃,为的了这一年里“不生疙瘩,不害疮”,也有一说是此后的日子里不会拉肚子。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说:“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清代的苏州人顾禄在其《清嘉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

  这也是在过去那艰难的岁月里,人们不像今天这样能天天时时吃到西瓜。立秋了,奢侈一回吧。

  摸秋  立秋这天的晚上,要去“摸秋”的。

  儿时,不懂得这“摸”的意思。这就是“小偷小摸”的“摸”啊,就是“偷”啊。

  平日里,别人家的东西不能拿,拿了就是“小偷”,那是极其不光彩的。立秋这一天,包括小伢子在内的年轻人被允许去偷,但是有范围限定的,只能是别人家的田里的瓜。不仅被允许,还会成群结队、明目张胆地去偷呢。不然,哪好玩啊!

  多少年后,我由注射防疫针而想到“摸秋”,这不也是在一个特定的日子允许人们释放一下的仪式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可能都有一个魔鬼存在的,“摸秋”,让那魔鬼短暂地、有条件地释放一下,也是好事。

  而且,立秋之后,许多的蔬果也就不值钱了。至少,我们老家的说法是,秋后的丝瓜不能再吃了,吃了会拉肚子。还有一说,立秋之后的茄子不能吃,有毒。其实,倒不是不能吃,而是立秋之后,自然生长的瓜果也少了,应该下市了。你就来偷吧,反正也没几个好的了。 

  贴秋膘  过去,没有空调、冰箱,酷暑难耐,寝食难安,多少人会“疰夏”,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立秋了,即将过上正常生活了,当然要弄点好吃的,补一补吧。吃什么?当然是肉啊,大肉。不是有许多人将鱼虾都排除在荤菜之外的吗?吃肉!

  立秋,是告别的仪式。

  虽然,立秋距离入秋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江苏一带通常还要过一个月才能入秋,“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秋后还有一伏呢。但,毕竟酷暑也扑腾不了几天了。

  明天,将进入农历的七月。“纤云弄巧”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相关文章:

再见,七月!多事的七月下旬,多事的南京

今日大暑:今年,这个节气来得很不一般

重读《背影》,寻访浦口火车站

“七·二一”这一天的记录和记忆

台风来了!

宅居,宅在疫情中的南京,听《沙家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