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水神话”到夏朝的诞生,这一规律很多人都没发现

不论是世界各地的宗教传说,几乎都记载了发生在远古时期的“洪水神话”。虽然,因地域、信仰的不同,全球各地“洪水神话”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种种神话都在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远古时期真的发生过全球范围的大洪水。

或许,这些灾难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包含历史事实。我国的“洪水神话”,大体包含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鲧禹治水这几个部分。根据史学家的推测,这场大范围洪水对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首个国家性质的政权,极有可能是因治水而建立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文献,从神话的细节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山海经》中的一段不符常理的记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既然鲧(山海经中鲧既共工)没有完成治水的任务,受到惩罚理所应当,但为何处死鲧的是祝融呢?这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制度的。我们知道,尧帝在位期间,司掌刑罚的人是皋陶,并不是祝融。想要推敲出真相,我们还得回到故事本身。

众所周知,鲧治水不得法,他用“堵”的办法治理洪水,以至于洪水改道流向其他部落。因此,当时许多受到洪水波及的部落对鲧的做法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这里并非笔者杜撰的,在文献中有名言。《淮南子·原道》有云:“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畔之,海外有狡心。”让我们再来看看《国语》中的说法:“壅防百川,堕高堙庳。”

这样治水,只是将灾害引到其他地方,并没有彻底解决灾害,反倒让许多无辜的部落蒙受无妄之灾。所以,各部落才会联合起来,灭掉了鲧,所以“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根据这种说法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杀掉鲧的是祝融了。

显然,祝融及其氏族属于“外族”,祝融杀鲧也并非“执法”,只是纯粹地发动战争而已。所以,当时的历史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共地的首领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导致黄河河道积淤,支流泄洪,祝融系部落首当其冲,遭到侵害。所以,祝融才会联合昆吾等部落,对鲧进行讨伐。

人类总会在伤痛之中迎来成长,从水灾到战争,由天灾演变为人祸,这一系列后果都是因为黄河中下游部落林立、各自为政搜索引发的。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发生,各部落有必要联合在一起进行协调与统一。于是,就有了我国历史上首个国家性质的政权——夏。

有趣的是,不论是夏朝还是后来的商朝、周朝,甚至是东周时期齐、晋等诸侯霸主的崛起,都是与协调黄河上下游部落、氏族、诸侯国关系有关。从大体上来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之间的更替,与在这三个朝代中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绝大多数发生在黄河中游、下游地带。

由此可见,夏朝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出于对治理水患的需要,以及防止因各部落各自为政导致类似的惨剧发生。

虽然,始作俑者鲧被诛杀或流放,但总体来说位于黄河中游的部落依旧实力强横,所以在各部结盟后,首领仍大多出自中游部落。从《史记》中“禹禅舜,禹即帝位,以咎陶为最贤,荐之於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的部分我们可以大体推断,最早的“部落共同体”,应该还没有推选出部落联盟首领,联盟首领之职由各部落首领轮流担任。

类似的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中都有存在过的痕迹。

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克古蒂提出,在这种“轮流执政”的制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部落首领担任联盟首领时,其他部落首领担任其副手。从夏朝的后续发展我们能够看出,中游部落破坏了“轮流执政”制,这也象征着部落时代一去不复返,新生的封建政权取而代之。从夏朝中期发生的几场内战中我们能够看到,不论是益、启之争,还是夷羿、寒浞对抗夏朝,都是在破坏这种“轮流执政”制。

由部落时代向封建时代的转型是长期性的,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氏族、诸侯国仍经常争夺统治权。哪怕是东周时期,我们仍能看到围绕着黄河而展开的大小战争。可以说,从秦朝以前,黄河中下游的权力核心是各势力争夺的目标。

当然,对这一推论,尚需更多的佐证以及更细致的讨论。

参考资料:

【《史记》、《山海经》、《淮南子·原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