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架只是功夫的体现和载体
2009年5月27日 雨
今天中午终于联系上了徐老师,向她谈起站桩的重要性,她直言道,这是谬误,根本不可能通过站桩来松腰开胯。她的思想仍然没有变化,拳架至上主义牢牢地树立着,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她认为,拳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功夫而变,它毕竟是功夫的体现和载体,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只能说,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登山千条路,同览一明月,但在这上千条路中,最捷径的只能有一条,我还是赞同芗翁的观点,要知拳真髓,首从站桩起。站桩应该就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捷径,当然应和盘架子揉合起来,达到动静皆桩。
晚上,一小时的桩,然后试力、虎扑、24式。做虎扑连续上百个,我觉得一点也不累,一旦放松了,最后的一点点,全身一紧一顿,随即又放松,真的不累。做了五遍24式,还是不能体会到紧中松,更体会不到盘架子中的桩味,可能是架子还不熟练的缘故。
不过我有一个小发现,单练云手时,把双手划圈的范围尽可能缩小,仔细留心腰的旋转和躯干部的放松,如此才能做到近似正确的云手,不然,大幅度的云手旋转的往往不是腰而是双膝。慢慢地,随着腰真的灵活了,真的会转了,再逐渐加大云的幅度。
关于膝盖,我觉得两膝之间夹一弹簧的意念很好,既防止了内扣,又增加了呼应与弹性。另外,张哥说过,膝和脚尖是一体的,要多体会一下。
2009年5月28日 晴
今天是端午节,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上午备课,下午带孩子彩排,晚上继续练拳。
站桩时身体几大部位的劲实际上就是一个六面争力,比如膝盖,前顶与后靠、上提与下顿、外掰与里裹,肘也应该如此。在这个空间,每一个点实则就是这六个方向的力,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如此,才能逐渐呈浑圆之势。芗翁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应是几十年体悟的一个深刻总结。
站桩有一点进步,整个双肩与后背整体打包下坠,背上好像贴了一张膏药,“让背找衣服”应也是这种感觉,当腰上也有此感觉,并蔓延到臀部时,离松腰也就不远了。张哥笑道,就好象穿了一件湿背心,从颈到臀紧紧地裹在整个躯干的后部。
我觉得站桩时的三个意念对我格外有益。一是两膝间夹一弹簧;二是两臂抱一大气球;三是意想两膊至骨脊部,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猴筋,上端通于指尖,下端系于脊骨,开时伸展拉长,合时收缩变短。
做虎扑时,手脚还是不能相合,虽然只是差那一点点,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这一点点没到位,劲便不能合整,也不能打透。这一点点的坎儿,非千万次习练不能找到那种全身上下协调一致的感觉,靠指点是不行的。
每一式都要撑圆,不仅两臂,还有躯干,打拳时要注意。24式基本能打下来了,觉得自己快喜欢上它了,小巧玲珑,一招一式都很容易做到“水到渠成”,很顺,而且动作优雅大方,雍容华贵,相比之下,陈氏拳的土味较大,江湖气特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