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夜景【读书在行脚】

小作者简介:瑞祺,刚进入初二的才子,写过很多好文章。

傍晚时刻,灯亮了。随着天渐渐暗下来,灯似乎越来越明了。茶峒古镇晚上竟如此繁华,令我们这些游人大为惊叹。

(根据正文,主要描写灯光,这个开头起调还可以低一点~~)

这里古色古香的客栈,白天是绿水青山的陪衬,到了夜晚,他们也跃身为主角。在砖砌的白墙上,一层一层客房的窗户边,屋顶上,瓦砌的屋檐处,都布上了彩灯。白天,这些古建筑伏在河岸边,静静沉睡着,或看着眼前河中渡船缓缓过渡。到了晚上亮灯后,却忽又焕发出一种极不相衬的生机。这些被迫发光发亮的古建筑似乎与城市中高耸入云的大楼没有什么区别了。

(后面有“少了几分自然”,加上前面的描写,这里的“极不相称”似乎有点急~)

渡船静静地躺在水上,晚上已经无人过渡了,负责拽绳缆的船工早已离开了,这船与《边城》中翠翠外公的渡船或许有几分相似,两岸客栈上跃动的灯光照在船篷上。岸边浅滩上,停着几艘小船,搁在沙滩上,无人顾及。(反复读过,最后一句与前面还可以融合~)

河面闪动着客栈投射出来的灯光,有几分凄凉,“水面上的灯光至少比客栈的灯光自然些,柔和些。”我暗想。

如果仅从效果上看,吊脚楼、客栈的夜景,确实十分繁华、亮丽,但让我觉得少了几分自然。若是在沈从文先生生活的年代,两岸大概不会是为了赚钱的客栈,应该是一栋连一栋的民居和一些小店。河上还有几艘小船慢慢滑过,岸边挤着运货的小船,随着水波晃动,船舱中不时传来水手的歌声。

当时一定没有那么多灯光,只有一户户人家房中忽闪的油灯,以及岸边水手拿废捻子燃烧的火光。或许没有如今的灯火通明,没有那么壮观,但多了几分人情味儿,也回归了湘西小镇的质朴风情。可惜如今的本地人为了从游人身上获利,将民房改建为客栈,装上彩灯

(他们获利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服务啊,这里的表达给人一种感觉:这些本地人纯粹为了获利,且获利与装彩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不知从何时起,彩灯成了古镇的标配。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旅游中附带的“购物”习以为常,对景区的高度商业化也渐渐习惯。

我又想起了在芙蓉镇的经历,不免为湘西高度开发的旅游业长叹一口气。在乘船的时候,我们从窗户向外望去,行船至芙蓉镇码头附近时,水面开始出现了垃圾。接着,我们的渡船被各种令人恶心的垃圾包围。放眼望去,水面上漂浮着游人丢下的水瓶和包装袋。游人的素质令人担忧,当地人对待环境的态度也令人担忧。

过度商业化已是很多景点面临的问题,夜晚的灯光或许壮观,但它使茶峒的夜景少了一份风情。蜂拥而至的游人或许可以带来大笔的旅游收入,但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环境。

茶峒的夜景向人们抛出了一个难题,当地人收入需要保证,环境也需要保护,这或许是很多地方的旅游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灯光引申到环境保护,很好。不过,个人以为:从茶峒夜景到环境保护跨度有点大,很容易给人故意文以载道之感呵呵,毕竟不是芙蓉镇的水面垃圾嘛:))

文笔很细腻,唯美!

顺便说一句,其实,被昏黄的灯光包围的吊脚楼也别有一番韵味,不然,看封面照片~~

活动详情请点击:读书在行脚,何处不故乡:读书与行路的完美结合—-湘西文化书旅【读书在行脚】

(本文转自12k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