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路上的一些扎心真相

备注“公众号”

领取价值699元读书写作大礼包

01

昨天晚上我发布了一篇读《范雨素的梦》有感,文章我分享在几个群里,还分别发了头条和百家号,也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我在文章中也表达不管是选择传统文学还是新媒体文,能快速实现出版变现生存,还是想走严肃文学长远路线,主要看个人如何去决定而已。

我收到的留言:

“我认为范雨素的问题主要是她没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存货,只凭借一篇文章爆红。如果今后她能持续地拿出优秀的作品,她还是会有作品变现的机会。觉得她能有一次万众瞩目的机会还是挺幸运的。”

“白岩松曾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先有物质基础,才更好的享受精神基础。范雨素的文笔能变现的话,写作会更轻松。当然我们也尊重她追求纯文学的意愿。”

“齐老师的这篇感想,中肯而客观,清醒而理智。尤其是最后一段,体现出同行的悲悯情怀,文学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人能及。有句话说,每个人一生当中都有几次重要的时机,如果抓住,就能一飞冲天。当我们都在为范雨素惋惜、甚至遗憾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文学道路就是追梦,有些人以出名、挣钱为乐;也有人为书写自己满意的作品为乐。正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才突显文学的魅力。追求理想还是选择现实,无所谓对与错,用毛姆的话来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看到了月亮”。”

“不管通过哪种形式跨越阶层,如今来说都难上加难。”

“悲叹,过往无数怀揣文学梦的人的经历一再证明,没有物质基础的纯文学梦,大多数时候是一地鸡毛。”

群里大家的聊天:

如果2017年范雨素抓住机会运作一下,她早就可以全职读书写作,生活质量大大提升,作品质量数量都会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自娱自乐地写作,不看市场也终究难写出好作品。

也有人说,可能范雨素就想“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在乎任何名利。

“卡夫卡那样是真正的任平生,人家写了,就是不出,死后就说,一把火烧掉。想要名,又想要利,又想要认可,却不肯对市场低头,本来人生就会陷入困局……”

很多作者说,我只想埋头安安心心地写作,写好了自然有出版社来找我,这个想法是多么天真浪漫呀!你写的好是有多好呢?十万里挑一,还是百万里挑一呢?

我在连岳老师公众号看到有读者和他留言说想成为《哈利波特》作者,杰克.罗琳那样出一本书能赚好多好多钱,连岳老师就是回复他,坚持写坚持阅读总是有好处,但是你未必能像罗琳那样赚好多好多钱,大多作者都难以复制这个成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下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是我们中国人都喜欢带着面具生活,大多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想获得名和利。但是一些文章标题谈如何赚钱,立马阅读量就很高,这点已经代表了大众喜好。

有人说我只要写,啥也不想,写得快乐消遣就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

我在文章中说范雨素可能是为了取悦自己,另一个朋友讲她未必为取悦自己,她就是写不出市场受欢迎的文章。

群里还有人说,走传统文学就不是为了名和利吗?传统文学才更艰难,国家刊物他们是靠国家财政收益拨款养着的,他们无需考虑市场。能上稿的都是内部的熟人关系户,外人是很难轻易上稿,新人作者建议从县市刊投稿,如果你是想走传统路线的话。

02

不少网友咨询我,我听某人讲要走传统文学才好。我回答,这个是看你自己的选择,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没有好坏之分。

最好你看他本人是在忙着做流量,还是在研究传统文学,他是怎么一步步成长起来,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在做什么。不要看表面,听表面,而是研究背后的底层逻辑。

红老师所说:“很多人自娱自乐地写自己的文,不看市场,未必能写出什么好作品,还真以为十年能磨一剑!最后只怕是磨一个寂寞。”

在民国时期,所有的文人可以说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普通人文学爱好者很难冒出头。

这些年互联网让世界是平的,自媒体的出现削弱了资源信息的垄断,可以让普通文学爱好者向世界发声,被看见,甚至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过去媒体资源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如果在传统纸媒时代,我这类草根作者肯定是难以实现出书,加入省作协,中国网络作协,实现自由梦想。

传统的刊物,他们发熟人的稿子都发不完,哪里轮得到我们新人,只能通过网络从背后绕道而行,这才是最明智的一条路。

我最近再次看方方所写的《惟妙惟肖的爱情》这部现实题材小说,很喜欢其中有段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时代和人,他们彼此欣赏,不就够了?”

人不要和时代拧着干,而是要同时代合作,顺势而为。

前几年,从诗词大会获得冠军走红的外卖员雷海为,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每天送餐之余掏出小本本背诗词,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多年的爱好终是成就了他,改写了他下半辈子的命运。雷海为出名后,许多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有家公司出到年薪百万,最后雷海为选择了四川一家教育机构做诗词编撰工作,年薪30万。出百万的肯定会承担相应的压力,所以说每个人选择是他权衡后的最合适的那条路。

2016年,干粗活之余用手机在扣扣空间写随笔多年的拇指作家马慧娟,被多家媒体报道采访,登上《超级演说家》的舞台,到鲁迅文学院进修,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从当初田地干活的村妇,到成为全国名人,在镇文化馆工作,她以“文字”这个支杠撬动了传奇的大门,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模样,成为很多人眼里的光。

马慧娟去年成为了中国作协会员,所写的小说被国家重点扶持。她无疑是幸运的人,及时抓住了出现的机会。她是80后的少数民族人。

湖北诗人余秀华,她因从2012年一直在微博上写诗,2014年被《诗刊》编辑刘年发现,成为余秀华的伯乐,也因她本身的故事性,传奇性,话题性,以及自媒体平台的助推,她上了《朗读者》平台,拍了纪录专题片,她成了家户喻晓的著名诗人,余秀华成为数不多的能拿版税写作的诗人。(据说中国诗人能拿到版税出书的只有5个左右)

以上几位都是底层草根改变了命运,都是离不开网络和媒体的传播。他们都是网络平台的受益者。

03

人的命运每隔7年就会出现一次机会。前面那三次因为年龄太小而抓不住,后面年龄太大而抓不住,那么只有中间的四次机会,由于认知能力不同,哪怕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机会,也能足以改变命运。

人间清醒,追梦的路上,我们谋生亦谋爱。不要一味地去做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作为普通人,通过网络写作,通过新媒体传播途径,这是快速能实现出书梦想以及变现的最好方式。所谓“命运”就是好的思维模式加行为模式合力共赢的结果。

共勉!

END

本文作者:齐帆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