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情》

青藏线老兵之家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青藏情》一一夜宿“纳赤台”文/杨忠英“纳赤台”兵站位于格尔木西南约90公里的青藏公路边上。1975年8月,兵站部宣传队在完成格尔木演出任务后,继续向上登程为青藏沿途兵站的演出。

“纳赤台”译为藏语“沼泽中的台地”而得名,而纳赤台清泉又以“不冻泉”著称。在泉池四周,天然形成的多边图案,正中央一股清流从池中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亮的大蘑菇花。这纳赤台清泉,水质清澈,泉水冷冽,清明透亮,而在这海拔3540米的高寒地带,却永不封冻,故又称为“不冻泉”。

“不冻泉”的传说,据说当年西王母娘娘于崑仑山中瑶池之畔宴请诸神,席间,“创造神”凡摩应约赴会,并表示要将崑仑山之北建造成花氆氇之地,让这里“草肥水美牛羊壮,碧野千里飘奶香”。西王母听罢,大喜,特馈赠凡摩几樽瑶池琼浆。宴罢,凡摩在返回途中,饮兴未尽,信手把樽畅饮,不料大醉,使得金樽掷地,使得琼浆四溢,其乘坐的莲花神龛化为赤台群山,溢出的琼浆化为“崑仑泉”。

神话传说,总是那么神奇美妙。当我们下午赶到纳赤台兵站,迎接我们的却是漫天雪飘。群山雪雾茫茫,寒风凌冽,连喘气都带着冷寒。到达兵站,大伙忙着卸车。纳赤台兵站是进藏的第一站,虽然天还飘着雪花,天气较冷,但兵站的官兵对我们的到来特别欢迎。下午6点时分,雪停了,兵站战士们在大院正中用扫帚扫出一大块净地,我们便在地面搭起了“地上舞台”。纳赤台兵站有一道绝口美味的菜肴和小吃,叫做“雪山豆腐”和“赤台豆花”。据说,这豆腐的制作是用赤台泉水点制而成,吃到嘴里,细密而爽口。还是王连生和荣德明老道,他二人找到伙房的豆腐的师付,请他为我们做几道豆腐菜和豆花汤。那天的晚餐,我们吃的就是豆腐菜系和豆花汤。回味起来,确实很美,很香,非常可口。由于纳赤台兵站餐厅太小,不宜做演出场地,队里决定,晚上在兵站院内搭台演出。天气寒冷,而且又刚刚下了雪。舞蹈《撬石头》是穿短裤表演的,一场舞蹈跳下来,八个人,个个冻得吡牙咧嘴。记得苏云下得台来,上牙直打下牙,嘴里骂着:“狗日的,快冻死老子罗”!姜纯民用听不懂的上海话嘟噜不停......整台演出,数“逛新城”最受欢迎,掌声不断,到结尾处连续三次仍下不去台,使整台节目达到了最高潮。演出还没结束,雪又飘飘洒洒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全队人员冒着大雪,硬是咬牙坚持到演出结束,然而,人也都快成冰体雪人了。漫天大雪仍不停地下着,兵站炊事班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锅肉丝面汤。喝到嘴里香喷喷,进到肚中暖呼呼,实在是过瘾啊!正当此时,进来一群汽车兵,看到大锅里剩下的肉丝汤,一个战士高喊着:“同志们!冲啊!”,刹时,大锅里的肉丝汤立锅见底......。一一“鬼门关”五道梁连续三天的长途拔涉,为“不冻泉”、二道河兵站逐个进行演出,于第三天下午,我们到达了素有“鬼门关”五道梁兵站。青藏线上汽车兵常说的一句:“纳赤台得了病,五道梁必送命”,的确,这里自然气候条件极端恶劣,不仅是严重缺氧,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里海拔4636米,地高天寒,长冬无夏,而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稀少,因而空气中含氧量相对更少。凡到过五道梁的人,高原反应都比较强烈。因而汽车兵常说的一句话:“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隔近半个世纪,仍然记起...。那天,我们的车队一路爬坡,到达五道梁兵站时,天色尚早。兵站的官兵早已站在大门口迎接我们。当大轿车停下,走下车门时,方感觉到胸闷,气短,头重脚轻,步履艰难。李家平刚下车,便一下子瘫倒在地。此时,兵站的战士们赶忙上前,帮扶着李家平进得兵站大院。那晚的演出,没有舞蹈,只有相声,独唱,合唱和器乐合奏、独奏。回首当年五道梁兵站的情景,至今仍沥沥在目,永远挥之不掉。兵站大门很简易,两根柱子,两扇铁门,进得兵站,跃入眼帘的是四幢青砖红瓦的排子房,那是汽车兵专住的通铺。兵站最里边有两幢二层楼,是站领导和战友的住所。紧贴着宿舍楼就是厨房和饭厅了。饭厅一次能容下近百人就餐,厨房的高压锅犹如一个大铁塔,做饭蒸馒头全靠这大傢伙。由于气压低,缺氧严重,没有高压锅,饭是很难蒸熟的。五道梁兵站,是一个使人难忘的地方,那个年月,在整个青藏线上,是条件最差,最艰苦的兵站了。此次宣传队上线演出,对兵站来说,就是最大的慰藉,最好的慰问了。但残酷的自然环境和严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是人所无法改变的。夜里,那啸叫的风声和着漫天的鹅雪,使整个高原在风雪的包围中显得更加鬼魅狞影,使人倍感寒悚。那天夜里,我们全住在大排房中,用汽油桶制做的煤火炉耸立在排房。虽然火势很旺,但仍感觉不到丝丝暖和。那晚,我们每个人犹如睡在冰窟之中,很冷很冷......。一一长江源头“沱沱河”从五道梁兵站出发,一路上行,纵观整个原野,一片茫茫白雪,犹如童话世界。大轿车象蜗牛一样缓缓而爬,发动机发出的声音犹似病人呻吟,大家坐在车内,人人紧裹大衣,沉寂在发动机的呻吟之中。说说沱沱河吧。沱沱河又称托托河,蒙语为“红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尾端海拔近5500米。在这里,仅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20多座,永久雪线高达5800米,山峰高耸如云,银光闪闪,山势巍峨,冰塔林立。这里有流之不尽,淌之不竭的天然固体水库,有“长江之母”之称!

我们到达“沱沱河”兵站,已是晚上8点多了。待大家卸完车,吃完饭,已经很晚了。队里决定,在沱沱河停留两天,算是休整,并对车辆进行保养。第二天早上,大家都忙着洗衣裳。水房内外,格外热闹。特别是在水房外的两行铁丝上,凉满了清洗的军装,被洗净后吹得像鼓泡似的军帽挂满了铁丝,一大串刹是奇观。乍一看上去,绿白相间别有风趣,就是一道别致的景观。挂在长长的铁丝上,经风一吹,摇头晃脑。最有意思的是小提琴手左林,他的小花手娟有十几个,经洗后一个个连接起来系在铁丝上,就像“星条旗”,随风飘动,惹得兵站战士们哈哈大笑。吃过早饭,在王连生带领下,苏云、孟三保、孙建华、田雨梓、潘雪峰和我,一行七人带上两支冲锋枪,去沱沱河边游玩、观景和打猎。站立在沱沱河边,一望无际的盆地,彩色班烂的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在远方群冰峰雪山的环抱下,整个盆地呈现出五色缤纷的彩图。那千万条历经千万年形成的流水线槽沟,犹如万条巨龙,汨汨不息,最终汇入沱沱河中。那湿地显露的低矮植被有红有黄有绿,就如多彩神话之中的动漫画面。水鸟在空中盘旋,鱼鹰高唱着鸟语之歌...欧...欧地欢叫着,不绝于耳。此时此景,实是无限美妙,不是仙景,胜似仙境。

苏云举枪对准空中飞翔的鱼鹰连开两枪,虽未打中,却惊得鸟儿慌了阵容。孙建华也随之开了一枪,使得空中鸟儿更是乱了阵脚,哀叫声声不绝...沱沱河的水清澈冷冽,将手伸进水中,一股寒刺直通全身,冰凉刺骨。河中的鱼儿不怕人,竟面对我们游来,在河边排成一行,频频向我们示好。沱沱河的背面,是无边无垠的大草原,低矮的植被在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远方有几头野驴在休闲地低头吃草,最近的一头野驴大概离我们也有500米左右。此时,苏云卧式端枪瞄准射击,野驴毫无反映,看来未能打中。王连生接过枪,定了一下标尺,对准野驴开了一枪。这下不知是否打中,还是惊扰了野驴,只见野驴撒蹄飞驰狂奔地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远处高耸如云的格拉丹东雪峰,在阳光的照跃下,闪动着刺眼的光茫,映射在茫茫的草原上,显得是那样美丽和辉煌光耀无比。别看这地方美丽的景色如此耀人,诸不知这里的地理、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这里长年空气稀薄,一年四季,仅有二十余天的常温气候,且都在6C度以下。一年到头,基本都是冰封雪盖,沱沱河也算得上第二道“鬼门关”了。据兵站的战士介绍,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去欣赏沱沱河的景致,一年360天,基本很少走出兵站大门,只是精心地为过住人员和为汽车兵煮饭做菜。在这里很少吃到新鲜的蔬菜和瓜果,基本上都是罐头菜和干菜替代,即使从西宁和格尔木拉来蔬菜水果,到达这里也基本上冻坏和烂掉一大部分。沱沱河,长江的源头,却少有长江的丰润和足美,她只是起源地,一个使人望而生畏的恶劣赖生地带。这里,没有人烟,没有树木,更多的,便是那座座高入云天的冰峰雪山和那千万条经雪山溶化自然而形成的大大小小河渠支流。兵站战士告知我们,我们到达沱沱河,正是最美好的黄金季节了。在那天晚上的演出中,可以看出,兵站官兵是何等的兴奋和激昂。从演出开始到结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演出结束后,兵站战士们情由地道出:“真希望天天能看你们的节目,真希望你们不要走,留下来,为我们多演几场节目”。在他们那古铜色的脸上,露出的是真诚的言语和真挚的情感,是难以舍弃的留念之情啊!两天很快过去,即将离开沱沱河兵站,站里的官兵排成两行,依依不舍地望着我们一个个登上大轿车。那沉寂的场面,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胸。一一风雪唐古拉唐古拉兵站位于青藏公路线,海拔4860米,是距离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兵站约有人员近50余人,根据分工,为菜班、面班、勤杂班。在这里,缺氧、气压低、物资运输难度大是兵站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气压较低,使得烹饪饭菜的难度大大增加。长期的缺氧对常年于兵站劳作的官兵身心健康是极大地挑战。但是,尽管环境恶劣,条件极差,兵站的官兵仍然常年坚守,风雪无阻,保质保量地一心为青藏线上过住的部队和人员提供服务和卫勤保障。他们持有三个“特别精神支柱”,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为西藏的安全稳定和建设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从沱沱河出发,历经6个多小时,一路上坡,于晚上到达唐古拉兵站。

唐古拉兵站,座落在青藏公路旁边的一哑口地带,简易的砖墙砌起的大门两边,门柱上镶嵌着两颗大大的红五星,门前是一大片停车场。走进兵站大门,迎面看到的是八幢红砖青瓦的排子房,最里边是一路向上的缓坡,顺着坡势往上可以看到两幢二层楼房,餐厅和厨房紧靠楼右侧。虽然看上去简单平常,但却显得干净明亮。兵站背靠雪山,长年不化的雪峰犹如直立在兵站背部的坚实靠山。我们到达兵站,官兵们早已排成两行,敲锣打鼓迎接我们。大门上悬挂着“热烈欢迎兵站部宣传队莅临兵站演出”的大幅标语。没想到,兵站对我们的到来举行的仪式如此隆重,真让我们有些受宠了。

从兵站战士的脸上就能看出唐古拉的艰苦来,战士们的脸面全部呈古铜色。特别是在常年风雪和强紫外线的照射下,使脸上皮肤早已改变了颜色,许多战士都患上“高原综合症”。由于蔬菜水果少见,战士们那干枯的手背青筋暴突,每个人手指夹都深深地凹了下去。这是典型的缺乏维生素造成的。要说辛苦,他们才是真正的辛苦!

晚上的演出,我们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上,全台节目演出,这可是头一遭啊。记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舞蹈节目,一趟下来,连打带翻筋斗,差点把把我们一个个的憋死。舞蹈一结束,都是连滚带爬跑到后台,抱着氧气袋狂的。王连生、荣德明、田雨梓、孟三保和我,巳经是上气难接下气了。平时翻筋斗,王连生可连续翻五个后手翻,而在这里,翻了两个就停了下来,实在是难以扛住氧气的缺乏。台下的官兵们场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心中明白,为了演好这台节目,我们是付出巨大努力的,更是从慰问和关爱的角度出发,为兵站演出全套节目。演出结束了,兵站战士们还坐在台下,那依依不舍的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要出发到安多兵站。兵站的官兵们仍然是两队排列,目送着我们车队离去。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那难舍的眼神,那期盼的表情,那依恋不舍而又无奈的感受,深深地扎在我们心底。再见了!唐古拉。再见了!兵站的战友们。待到明年雪莲盛开时,我们再相见......一一杨忠英2019年4月1日于焦作————————————————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0)

相关推荐